本书主要围绕行政认定作为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的适用展开研究。行政认定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广泛适用,并成为行政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法定证据种类并不包括行政认定这样一类非标准化的证据材料,理论界对其概念、特征、审查规则研究不足,导致司法实务中行政认定证据属性界定混乱,证据能力及证明力审查无章可循,大量行政认定未经质证和审查即被司法机关作为证据采信,无形中使得行政认定架空了刑事认定、刑事案件裁判权让渡于行政机关,影响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推进。本书从刑事证据法层面,对行政认定的适用进行系统分析,围绕行政认定的界定与证据归类、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为行政认定证据审查规则的构建提供部分学理支撑。
运用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探讨了刑事上诉制度的基本原理,在比较分析两大法系主要国家与地区刑事上诉制度的共同特征及其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阐释论证了我国刑事二审程序的基本原则、审理方式、发回重审制度以及人民检察院和辩护律师在二审程序中的功能与地位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罪等。
随着我国律师制度的恢复与发展,律师业务范围越来越宽,社会作用越来越大,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律师,早已不仅仅是“打官司”的代理人,更在国际法律服务市场、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都律师行业已步入一个规范化长足发展阶段,同时不断创新和突破,全国同行业发展。由北京市律师协会主编的《北京律师业务指导丛书》一共有十二卷。《刑事辩护疑难问题与典型案例》是其中的一本。通过本套丛书,在律师业务的众多领域,汇集了北京律师的业务成果,总结了北京律师的执业经验,反应了北京律师的专业钻研,体现了北京律师的职业精神。
“李庄案的虚拟陪审团审判”是“正义王国山寨法庭”在正义网的“法律博客”上进行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网审李庄案”,就像“网审许霆案”、“网审梁丽案”等一样,会随着舆论传播的高低起伏而潮起潮落。何家弘教授的介入,赋予了“网审李庄案”多重意义。如果说以往的“网审××”多由博主自任“独任庭”而“下判”,这次的“网审李庄案”则是一场由控辩审三方共同参与的、完整意义上的“虚拟审判”。这场“虚拟审判”所要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李庄,也不仅仅是李庄案,还有现实中的陪审制。具体的审理内容请读者细读由何家弘和赵志刚主编的这本《谁的陪审谁的团:刑事庭审制度改革的虚拟实验》。
本书系人民法院针对出台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刑事证据规则的理解与适用,包括两个规定的文件,理解与适用,相关法条选录,相关案例解析。
《刑事诉讼的中国模式(第2版)》对因果关系问题研究尚处起步之中研究方法掌握上还有待进步探索要真正实现“思维跳跃”研究者就不能满足简单“因果”、“因多果”、“多因果”或者“多因多果”具体分析而应尽力找出那些具有理论辐射力变量因素使之对一系列问题发生具有较为普遍解释力比如说刑事程序法失灵问题分析中假如我们能够找到一条足以对各种程序规避问题都具有解释力“理论线索”并使得程序规避问题与该项理论线索之间因果联系得到充分阐释那么所谓“因果律”其实也就不难推导出来研究者理论贡献也就随之而得到确立。
本书在国内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渊源、在我国刑法中应有的地位,并且进一步研究了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未完成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问题、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共同犯罪形态中的指导作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对量刑的指导作用、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与行刑制度的关系,进而得出结论,认为主客观相统一能够体现刑法指导思想、性质和基本精神,对整个刑法立法、司法和解释都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这就使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理论研究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展开,使刑法理论界对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认识进行了刑法立法领域和解释领域。
本丛书以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为核心,拟出版外专家学者在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等方面的科研成果。本丛书既可以是对刑事诉讼制度专题问题的研讨,也可以是对刑事诉讼制度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本丛书不但包括对刑事诉讼原理及规律的探讨,而且涵盖对我国刑事诉讼立法、司法实务问题的分析,还可以是对国外刑事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本丛书的著译者以研究院专职、兼职研究人员为主,并向外专家、学者开放。我们期待通过推出这一套主题鲜明、题材广泛、视野开阔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系列”丛书,不仅将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推向纵深,而且能够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提供充分的理论准备,为我国的刑事诉讼立法、司法实践提供重要的参考。
许鹏飞先生是一位爱国民主人士,他的研究集中于刑法领域,涉及包括犯罪与刑事责任在内的刑法的基本理论、刑法的应用,以及比较刑法等内容。 本书是许鹏飞先生的代表作,初版于1936年,虽跨越近70年,但作为民国时期比较刑法学的代表作,无论是提供的资料,还是提出的观点,对现今的比较刑法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著者从我国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精心选择了六十余个真实案例,围绕、紧扣其中反映来的一些热点问题,立足于我国现行证据法律制度,并在与国外证据制度及证据法学理论相对照的基础上,从细微处着手,对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实践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和分析,以求裨益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之发展与完善。
本书研究的内容涵括刑法学、犯罪学、刑事政策、司法改革、法治国家等方面的内容,具体讨论了中国刑事政策、刑事和解、危险驾驶罪、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犯罪原因理论与预防、犯罪化、不作为刑事责任、司法改革、依法
刑事诉讼活动是一项涉及民主政治、自由平等、权利义务、基本人权等重要内容的专业活动,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公正的刑事司法程序与刑事司法结果密切相关。一般说来,程序公正的要素包括程序的独立性、平等性、公开性、控权性、民主性和科学性。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被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所困扰,如:司法应否独立,控辩应否平等,警检应否一体,司法审查应否推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否有沉默权,非法证据应否排除等。如果仅从实用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将难以得出正确答案。本著用法理和哲学的眼光,对刑事司法程序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力图揭示其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