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波斯纳比较早版的一本著作。据2000年的一个有关法学引证率的研究,到当时为止,这是他的著作中为人们引证最多的一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足以证明其重要性了。 本书的主体有四编。编集中讨论正义与效率的问题。讨论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波斯纳试图为此前他建立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奠定一个哲学伦理的基础,试图从财富化出发建立一种总体化的社会理论。第二编作为理论,是本书最有价值,最富有洞察力的一编,其视野相当开阔,但分析即为简洁凝练,却细致入微。第三编比较细致地讨论了私隐问题,并对美国联邦法院的20世纪60-70年代的一系列重要私隐判决中隐含的法理进行了辨析。第四编同样从信息经济学的进路切入,集中分析的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以及其他类型的歧视视为一种道德上的邪恶或智力上的毛病。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近年来,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呈多发趋势,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因素之一。仲裁法规定,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业承包合同纠纷的仲裁另行规定;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由于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比较原则,各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工作中存在机构设置不统一、工作程序不规范、裁决执行不及时等问题。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统编教材:金融法》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统编教材之一。《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统编教材:金融法》与现有金融法教材不同之处在于跨经济法、商法领域,将金融法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除金融法基础理论外,根据金融活动的性质设置金融调控法、金融监管法与金融交易法部分,体例上有所创新。教材内容贴近生机勃勃的金融市场和快速发展的金融法制建设,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资料与信息,力图准确反映的法律法规、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在有关章节专门讨论反洗钱、金融理财和民间融资等市场热点法律问题,积极尝试前沿性与准确性相结合;以较简练的篇幅与语言阐明金融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则,实现教材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统编教材:金融法》是法律硕士专用教材,也
这本书中,作者无意构筑一个精美的理论框架,只是希望为中国环境法的革命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正如我前面所言,中国环境法的革命既建立在环境法的革命性基础上,也建立在对中国环境法现状的理性认识之上。我通过对环境法革命性的认识所提出的中国环境法革命的诸多设想,与其说是想建立一个环境法的理论,不如说是提供一个引起大家批评的“靶子”。如果该书或其中的一些观点能被“群起而攻之”,我将十分欣慰和满足。环境法学界没有争论的局面太久了,我渴望争鸣与思想的碰撞。 本书为“中青年法学文库”之一,对环境法作了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环境法的兴起,环境法的基本课题,公民环境权理论与实践,国际环境法的建立,中国环境法的理念,中国环境法的调控机制等。本书内容丰富,讲解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本书包括四部分: 一、关于204 介绍204合同的基本背景,主要包括: 《写给所有购房人的204》,秦兵介绍204合同的创作经历,他的主要想法,他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看法,他对消费者的忠告等。 《众说纷纭204》,汇集了社会各方对204合同的言论和观点,包括媒体、开发商、学者、律师和普通百姓的言论。 二、204购房合同示范文本 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包括消费者买房签约时用到的四个合同范本,分别是:204条商品房买卖合同、67条简易版商品房买卖合同、商品房认购协议、套内使用面积补充协议。 其中204条商品房买卖合同是核心,它全面地考虑了商品房买卖中涉及的各种问题,秦兵律师为了让消费者更容易理解,特别就每一条款新增了释义,逐一解释买房的各种风险和防范之法,也就是为什么要订这些条款。 三、204购房合同实用指南 这一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按照西蒙·库兹涅茨教授的说法,现代经济增长意义上的经济发展作为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表现在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资源从初级产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的流动及优化配置,即工业化;二是资源从农村地区向具有空间区位优势的城镇集聚及优化配置,即城市化。因此,工业化的城市化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同时,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经济制度对于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正如道格拉斯·诺斯教授所言,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经济制度的变迁同样表现在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资源配置主体的变化——民营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即民营化;二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即市场化。可以认为,中国30年的经
梅因写作《古代法》的目的是考查古今法律观念之关联性,这决定了他主要使用历史学方法对法律思想史进行梳理。他将社会分为改革型社会和停滞型社会,并认为,在改革型社会中,实在法总能跟上社会观念、改革需求和道德水平的变化;而在停滞型社会中,实在法因为步伐过于落后而僵化。他又提出,在改革型社会中,实在法之所以能够进步,在于人们对法律上的拟制、衡平法和直接立法这三种法律演化工具的次第综合运用。梅因分别考查了家庭法、继承法、物权法、合同法和刑法中的观念演化史。刑法和侵权行为法最初是重合的,因此梅因的考查对象基本是私法演化史。在每一个部门法的演化史中,三种法律演化工具都接力式发挥了自身的作用。“从身份到契约”是考查家庭法演化史时得出的结论。
航运金融主要包括船舶融资、航运保险和再保险、航运金融衍生品领域,每个领域含有数十种金融产品。有鉴于此,林江编著的《航运金融法律概论》分为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航运金融衍生品三篇,每篇选取相关领域内主要航运金融产品予以解析,重点关注产品的架构、所涉当事方、当事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所涉合同及合同中规定当事方权利义务的主要条款。《航运金融法律概论》所选材料,特别是每类航运金融产品所涉合同均来自作者的实践,在外航运金融界中被广泛运用。这些实务材料与对每种航运金融产品的介绍和阐述,使得本书较好地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
《博士文库·法学·行政法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研究》从近年来日益显著的环境污染问题入手,对我国现行的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的特点、许可依据的法学原理、许可的程序、环境行政机关的监督、许可的救济以及许可制度的未来展望等问题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分析与阐释,有助于廓清对环境行政许可的理解以及解决各种相关问题。 《博士文库·法学·行政法学:环境行政许可制度研究》适合环境问题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学习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阅读。
《股权众筹的法律制度构建研究》分析了股权众筹这一融资方式对我国经济社会的积极价值和潜在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规制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价值释放”和“风险控制”的立法目标,并反思了我国现有相关融资法律制度存在的理念缺陷和制度问题。通过对英、美等国股权众筹法律制度的研究和借鉴,结合我国股权众筹市场发展的实际,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股权众筹法律制度构建思路与具体制度框架。
企业在取得合法经营权后,商标和广告就成为企业开展营销和拓展市场,树立品牌及企业形象的两件重要工具。广告方面企业可委托广告公司全面代理从而达到和满足企业的需求; 而商标方面要找到一家能全面代理和指导企业商标注册、规范使用以及保护的代理机构,目前还不太容易。这就需要企业了解有关商标的法律法规,以便在经营活动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避免因商标注册和使用不当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大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市场竞争就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核心就是商标。所以,商标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知识产权。商标对企业而言,是与其他企业的商品和服务相区别的标志,是企业参与外市场竞争的有效工具,是企业商品与消费者联系的纽带;商标对消费者而言,是购买商品和选择服务的依据,它代
骆金盛主编的《民商事疑难案件裁判标准与法律适用(物业管理卷)》几乎涉及与物业管理有关的各类纠纷案件,既有非常典型和传统的物业管理纠纷,也有经济社会发展所不断催生的新类型案件。本书基本上对各类新情况、新问题、新纠纷都做了研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类案的法律解决方案或思路。同时,所列案例基本上涵盖了物业管理运作中的环节,既有原因分析、处理方式,又有预防措施,可使读者全面了解整个事件发生、处理的过程。
这套丛书的基本特点是: 1、实用性。丛书摒弃一般培训用书惯用的平铺直叙论述法,根据公务员培训的特点,在阐述税务检查基本方法的基础上,着力运用大量案例分析真实的税收案件,使学习者能够领会和掌握税务检查的理念和方法,从而在“学有所获”的基础上,能够“学有所思、学以致用”,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实践性。丛书根据目前的税收管理体制,以税收政策、《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为依据,辅以《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和《国家赔偿法》等相关法律在税务检查中的运用,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 3、实例性。丛书没有满足于对税务检查理论和方法进行一般解释,而是根据税务检查工作需要,针对税务检查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注重培养税务检查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具有较强的实例性。
本书是关于研究“合同本体解释论”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合同解释理论的历史沿革、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法理学背景解读、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形态、合同本体解释理论的反思与深化等。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本书拟将重点放在针对私法领域法官类型思维之内在机制剖析上。具体而言,在借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针对普通人类型认知特性分析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法官类型认知特征。其中初步思路为:普通人通过使用生活类型或经验类型图式与环境进行相互沟通,而法官则通过现有法律体系中已经存在的“法律类型”图式(例如,法定的典型合同类型,法宝的物权类型等)去认识系争案件事实。在法官的法律思维中,深层次“类型知觉”(“前理解”)能够为自身认识给出某种导向。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