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逐渐突破传统业务限制,展开混业经营活动。然而商业银行经营储蓄业务所需要的稳定性和特有的保护措施与商业银行从事混业经营可能产生的高风险存在冲突。2007年次贷危机和近年来的“养券风波”“原油宝”等事件正是商业银行,是大型银行集团高风险混业经营业务缺乏监管导致的恶果。然而我国金融基本法对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态度仍不明确,一方面导致商业银行无法从事合法的混业经营业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地防范跨业风险。本书从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监管的起点——准入监管入手,试图从系统性风险、利益冲突等角度,探寻商业银行从事混业经营业务的合理限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已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引致了城乡环境风险的不均衡、不合理、不正义难题以及治理回应的窘境。但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顶层设计为城乡环境风险治理提供了变革的契机,为协同共治的回应理路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书正是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观照和反思的基础上展开了深入研究,力图基于环境风险的演进理路审视城乡环境风险的总体现状与治理困局,基于城乡环境风险的利益结构检视城乡环境风险治理的权责冲突与制度困境,以环境正义为导向明确城乡环境风险治理的理念和规范体系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容仅限于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原理以及纯粹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研究,未涉及限制竞争行为。二,加大了基础原理的研究力度。三,主要采取了专题研究方式,注重研究的深度。四,研究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热点问题。五,注意了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始终关注理论研究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六,资料比较翔实,并注重采取了比较研究方法。本书研究的外国资料基本上也都是一手的,比较研究也成为本书的重要研究方法。本书以近一半的篇幅研究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一般原理,如各国立法情况、立法目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竞争关系、一般条款以及其他基础理论问题,弥补了我们反国正当竞争法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经济法学》由郑州大学经济法教学创新团队精心编撰的法学基础教材。《经济法学》紧扣经济法学科特点,共分三编,十八章。一编经济法总论,主要介绍经济法的历史沿革、基本属性、经济法律关系和经济法责任,是学习经济法分论的基础。第二编市场规制法和第三编宏观调控法为经济法分论。第二编主要介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产品质量监管等市场规制制度。第三编主要介绍计划、财政、税收、金融、固定资产投资等宏观调控法律制度。三编在经济法总论统领下,相互支撑,体系化介绍了经济法的理论、原理和制度。《经济法学》适合作为法律、经济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作为教材使用。
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管理与使用制度是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学研究良性发展,助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现。近年来,为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经费管理办法,但是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革与完善。为此,《国外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人员薪酬法律制度研究》考察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欧盟“地平线2020”、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英国生物科技与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与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的科研项目“关于科研人员薪酬的法律规定”,并在结合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人员薪酬规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建议。
本书的研究内容融合了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研究视域具有学科交叉性,采取了案例实证分析、定量分析、规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在对现有理论文献及实证材料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经济分析法学原理,从制度建构视角提出了新时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推进农业对外合作的宏、微观法制思路,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的创新性。 本书运用实证分析、比较分析和规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阐释法治路径对新时期顺利推进农业对外合作的必要性,探究农业对外合作宏观法制供给及微观法制实施之现状,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新时期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宏观法制规则供给、改良企业微观法制实施的法治进路,借此深化对农业对外合作法律治理的理论认知,丰富经济法学研究视域,并能为立法机关、行政主管机关、境外农业投资企业提供理论研究素材和
本书聚焦当下经济法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分经济法总论、宏观调控法、市场秩序规制法、国有经济参与法、涉外经济管制法、市场监管法六个部分,对我国经济法体系架构与完善、结构性减税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国有投资运营公司制度、跨境资金流动的风险防控制度、证券期货市场gao频交易行为法律监管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力求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引起社会关注的相关问题作出规范分析,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开拓经济法的研究领域,以期实现经济法学的新发展,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热情支持和广泛参与。慈善就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慈善活动、提供慈善服务、进行慈善捐赠、充当慈善志愿者;依法组成慈善组织,给予慈善受益者自愿的、无偿的、物质、资金、服务及其他方面的帮助和支援。
《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1979-2010)》是国内第一部运用实证资料,系统研究中国环保法治问题的研究成果。《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1979—2010)》的前稿是国家社会科学摹金“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环保执法问题研究》的总报告,是北大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师生历经五年的广泛调查、资料收集与整理而完成的。《环保法治三十年:我们成功了吗·中国环保法治蓝皮书(1979—2010)》内容涉及中国环保法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文献资料和大量案例的实证分析,并以专栏、案例、图、表、问卷调查等形式,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回顾了1979年《环境保护法(试行)》颁行以来中国环保法治三十年(1979—2010)的发展历程、成就、经验与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影响中国环保法治运行的执政、立法、行政、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与完善债券市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债券法律规范的制度谱系中,风险防范制度的地位举足轻重,直接关涉债券市场稳定与发展。 债券市场风险防范是一个系统工程,冯果等所著的《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法治逻辑》选取若干维度进行深入求证与必要展开,探究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法治逻辑,构筑债券市场风险防范的有机整体:(1)债券市场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研究;(2)债券发行市场监管制度研究;(3)公司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研究;(4)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5)公司债券限制条款研究;(6)债券违约风险化解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