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如穿越历史长廊,对中国之美所做的一场鸟瞰式的巡礼。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谈起,一路走过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程,触摸青铜器 狞厉的美 ,感受楚辞汉赋的 气势与古拙 ,聆听 盛唐之音 ,融入宋元山水的 无我之境 与 有我之境 ,感受明清文艺的市民气息与 浪漫洪流 在短短十几万字里,李泽厚娓娓道来,梳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脉络,几乎囊括了所有的艺术形式,既大气磅礴,又细腻深刻。本书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产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勾画出中国历史与文艺的整体轮廓,堪称一部极简中华文明史。
《中国美学十五讲(第二版)》是作者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课的讲稿,讲述的是中国美学的基本内涵。他尝试通过中国美学发展自身的逻辑,去接触其核心问题,理出一个初步线索,着重敷陈中国美学的 生命超越 特性。全书分为三个意义单元:前五讲分别从道、禅、儒、骚以及气化哲学五个方面,追踪生命超越美学产生的根源及其流变,这是根源论;中间五讲集中讨论中国美学在知识之外、空间之外、时间之外、自身之外、色相世界之外追求美,体现出独特的超越美学旨趣,这是形态论;后五讲则是对境界、和谐、妙悟、形神和养气五个基本美学范畴的讨论,这是范畴论。书稿深具学理,高屋建瓴且探幽烛微,颇见学术功力,兼之行文畅达优美,颇富情致和文采,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美学著作。本次修订吸收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部引领时代潮流的跨学科巨著,本书巧妙地将神经科学与人文美学两大领域相融合,从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到人文艺术,为我们绘制了一幅人类追求美、体验艺术的心灵地图。 本书通过丰富的科学实验和生动的艺术案例,揭示了人类大脑中与美、快乐和艺术相关的神经回路与机制,并展示了这些机制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创造。 美。通过神经科学的透镜,揭示我们对面容美、身体美、风景美、数学美等的偏好如何根植于大脑深处的奖赏系统,这些特性不仅关乎生存繁衍,更是人类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 快乐。从基础的味觉体验到复杂的情感满足,深入剖析大脑中的快感生成机制,展现快乐的多维度本质,更让我们反思快乐与幸福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导我们追求更加充实和有意义的生活。 艺术。通过神经美学的视角,解析艺术如何触动人心、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讲述了北宋时期的士大夫对美的追求空前地热烈,在许多领域的活动都跨出以往的范围,冲破以前认为不可逾越的界线,突出表现在可堪代表北宋文化特征的艺术品鉴赏与收藏、诗话、花谱、宋词等领域。这一时期的士大夫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伴随着焦虑,他们必须面对传统儒家对其追求美的活动的诸种成见,必须开辟新的视野,敢于摆脱教条的束缚,挣扎出一个自辩说法。事实上,他们努力的成果是辉煌夺目而影响深远的。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宁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此书于一九八一年初版,多次再版重印达几万册。
暂无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哲学基础,适应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着力发掘和弘扬中国自古以来美学和美育思想传统,打通中西与古今,融合美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知识,用美育本体论、审美发展论(美育心理学)和美育方法论三个板块建构中国自己的美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当代转化的一项成果。本书对美育的性质和特点、美育与德智体劳的关系、美育的形态、人的审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和培养、美育的途径和方法、美育教师核心素养等作了全面的阐述,既有厚重的学术性,又有鲜明的实践指向。 本书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 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6ZDA110),更是作者40年坚持美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结晶。
美学是易中天的来时路。《谈美随笔》是易中天教授多年美学研究与写作的精彩总结。全书分三卷:美学随笔,以轻松笔触谈论美学感悟。话题涵盖建筑、绘画、雕塑、现当代艺术;短篇美学论文,深入探讨美学的核心概念与应用范畴,包括文艺学体系的逻辑起点、艺术实践论、中国美学史的内在逻辑等十余个问题。第三卷系统探讨《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这三卷,形成了由浅入深的梯度,无论是对美学有兴趣的大众读者,还是有意深入理解美学、走进美学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启迪,破门而入,一窥美学堂奥。
急速是当代社会显而易见的一个方面,而慢速则常常被斥为保守和反现代。本书中,国际知名美学思想家卢茨 科普尼克挑战了长久以来的思想传统,他建议我们将慢速理解为当代的一种策略 一种坚定凝视并进入当下速度的*现代实践。 通过进入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艺术、摄影、录像、电影和文学,科普尼克探索了 慢 作为一种关键媒介如何强化了我们的时间和空间体验。 慢下来 帮助我们记录构成我们当下的时间、历史和移动的多个层面。它提供了一个适时的(和不适时的)审美感知和表现方式,包括强调未来的开放性,破坏了任何将现在仅仅作为过去的单纯重现的概念。通过讨论珍妮特 卡迪夫、奥拉维尔 埃利亚松、杉本博司和米夏埃尔 韦泽利的摄影和艺术作品,彼得 威尔和汤姆 提克威的电影,道格拉斯 戈登、威利 多尔蒂和比尔 维奥拉的录像装置作品,以
《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是舒斯特曼身体美学整体思想的集成之作,无论从框架结构,还是从思想分布,基本反映出他身体美学思想的要点和*取向。从身体美学思想的由来、整体思想结构,到身体承担的人文学科使命、跨学科性质、日常生活的指向,既有对传统哲学的延承,更有自己独特而深邃的思考;既有对理论清晰而缜密的辨析、阐述,更有打通理论进入生活孔道的现实关切。 在对身体美学较为理论化、哲学化的分析之外,《通过身体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还开辟出一个新的方向,利用身体美学对艺术做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书中对建筑、摄影、表演艺术、戏剧与舞蹈、日常生活中自我塑型艺术进行了深入探讨。
儿童审美研究全新力作,该书以哲学和美学的方式,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婴幼儿审美发生的路径,引领读者发现童年的秘密。全书将婴幼儿审美心理的考察视为一把神秘的钥匙,开启了人类的审美发展等诸多哲学与美学问题的大门。书中以生动的例子指导当下的家长在注重儿童认知的同时,不可走进误区,忽略和压抑儿童审美天性。书中的很多观点得到了美学研究者(如李泽厚)和学前教育界的多方认可。
一部全面的哲学审美论史。 哲学审美论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现代思潮,它包含两个基本观念:审美自律论和审美超越论。审美论问题缘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经由叔本华、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等。德国早期审美论观念因王国维的阐发在汉语思想界立根,后经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改造,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根深蒂固的信条。 《美学与现代问题:中西审美论思想研究》从现代问题即主体正当性问题入手,运用观念史方法,考察中西审美论思想发展中的基本论题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在深入剖析康德哲学美学问题性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后康德时代审美论发展的脉络,指出其间有两条路线:一是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所主张的后启蒙路线,二是以尼采为代表的激进的反启蒙路线。其次,探究汉语审美论思想的形成
《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撰写的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本书选取了西方各个美学流派中*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美学观点,进行评述。对美学上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作者挑选的这些人物代表了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展现了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美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研究者也能从中受到启发,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书是李泽厚先生告别美学30年后,*推出的一部美学论著。摘录了李泽厚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的重要美学观点,如美感两重性、美是自由的形式、理性的神秘、美学是*哲学等论述,显现了作者所拥有历史纵深度的哲学美学的轮廓面貌。本书可与著名的《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俗称 美学三书 )一起,构成李泽厚先生的 美学四书 。
美学学科进入中国这一百多年来,是中国美学学科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现代美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来说,是一个试验、转型、发展、深化、反思的过程。一百多年来,众多学者在美学这个园地里深耕,产生了很多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建构起了好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话语体系。 本书从学术史层面梳理、阐释、反思这一历程,通过从学术史层面对百年来中国现代美学历史的反思、整理,以及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美学话语体系建设,进而提出建构新时代中国美学话语体系的路径。
2017年2月11日,商务印书馆迎来120岁的生日。120年前,商务印书馆前贤怀揣文化救国的理想,抱持 昌明教育,开启民智 的使命,立足本土,放眼寰宇,以出版为津梁,沟通中西,为中国、为世界提供最富智慧的思想文化成果。无论世事白云苍狗,潮流左右激荡,甚至战火硝烟弥漫,始终践行学术报国之志,无改初心。
本书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西方主要美学思想发展轨迹进行了解读,同时提出了美学之中关于审美判断的量化理论和数学模型,为统一不同美学思想表现出的丰富多彩感性世界搭建起了共同的理性平台。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量化模型*终回答了什么是审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本质,什么是美的基本形态以及它们的产生机制等一系列相关问题,开辟了美学研究的新领域。本书对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思想评论和美学史研究都可以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美学爱好者,对任何与艺术、文学、设计、工美等领域相关的从业者及学生也能够起到开阔思路和辅助工具的作用。
《华夏美学》与《美学四讲》《美的历程》共同构成李泽厚先生著名的“美学三书”。本书依照历史演变的的轨迹,将中国文化中的物质及精神美做了十分详细的论述,使读者对华夏之美的了解更加全面、生动、系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人的行为、审美等一系列文化特征,更好地区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文化,使更多的人理解并认可中华之美、华夏之美。本版《华夏美学》为插图珍藏本,收录了近百幅古典山水花鸟图,全彩印刷,雅致精美,是一部图录式的《华夏美学》。
本书是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著名汉学家苏源熙教授关于比较文学的名著。作者通过讨论中国的《诗经》注释史,从而广泛地探讨了存在于其中的比较诗学的课题。本书采用解构主义的修辞阅读方法,重构了中国儒家对于《诗经》诗歌的注释方式,将其视为一种 讽寓性 的古典美学模式;又以同样的修辞阅读法,重新解读了17 18世纪欧洲传教士关于中国哲学问题的争论和黑格尔对中国历史的哲学论述,并将这两者与儒家注经者并置,把他们的工作视为可资比较的、以美学模式建构中国历史的创造。另一方面,此书在《诗经》研究上也颇多新见,具体分析了《诗经》从 诗言志 到 诗以言志 中得到 讽寓性 意义的过程,指出《国风》讽寓意义的获得与汉儒将注释《雅》《颂》的传统施加到《国风》上有关,又分析了《诗大序》及其理论来源《礼记 乐记》两者差异中
《何新论美》是著名学者何新四十年来美学研究的集萃,从古典文学到武侠小说,从甲骨文到书法以及诗词歌赋,从远古神话到哲学沉思,涉及种种包罗万象,篇篇议论精彩纷呈,归结为: 审美活动及艺术创作,对个人而言是寻求自身愉悦感之游戏;就其影响他人以及社会而言,则审美具有操纵人性、情感以及行为之力量。 何新以其创新思维进行美学研究,进而溯源中国传统文化根脉与流变,立意高远,思路开阔,屹立中国美学思潮的浪尖,在学界影响广远。本书堪称经典,很值得一读。
作者选取了6位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美学家进行介绍,大体上囊括了20世纪最具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每个章节又分为 导读 、 细读 、 问题研讨 三个部分。其中 导读 、 细读 部分对美学流派介绍非常全面,对流派代表性观点、流派特征的介绍完整、准确、到位,能够使读者深入了解不同的美学流派。而 问题研讨 部分使教材有了对话的可能,也使艰深的哲学、美学思想与当代生活接轨。书中还设置了原著节选阅读部分,这使读者在第一手资料中接触不同的美学流派。
本书是生命美学理论专著,是生命美学创始人潘知常教授关于审美活动的本体论内涵及其现代阐释的专著。本书关注美学的当代问题,即 美学何为 ,作者从审美活动的历史发生、逻辑发生、外在辨析、内在描述、历史形态、逻辑形态等诸多方面,对审美活动古今形态与拓展形式进行审视、阐述。具有较高的美学研究价值。对于当代中国美学来说,生命美学的兴起及不断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思想史意义与价值。从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语境看,生命美学彰显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彰显人之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实质上是为了在回归本真的诉求中焕发生命的感性力量,使之充盈艺术审美的生动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