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阵地。本书用文学史实的手法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后,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化工作者在上海从事翻译、出版等工作,生动讲述了中共早期出版业的起源。本书记录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的《新青年》,李达主编的《共产党月刊》,中共第一份中央机关刊物《向导》,以及《劳动界》《妇女声》《前锋》《先驱》《中国青年》等报刊出版物的创办过程。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相关研究资料,从出版业入手,深入拓展到陈独秀、鲁迅、李大钊、陈望道、李达、李汉俊、王会悟、蔡和森、瞿秋白等重要革命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把人物、性格、形象、命运和事件、场景融合一起,可读性强。
赵礼寿编著的《我国出版产业政策体系研究 (1978-2011)》运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政策理论和公共政策学的政策过程理论,对出版产业政策的定义、功能、过程、内容与分类进行详细分析,从而形成本书分析的理论框架。然后以此理论框架为基础,将 1978-2011年我国的出版产业政策划分为三个政策阶段,并建立合理的出版产业政策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平均法,对这三个阶段进行了科学的绩效评价。总体来看,1978-2011年我国出版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就是使出版产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增强出版产业的市场活力:未来我国出版产业政策的改革方向应该朝着完全市场化的方向逐步进行,以此来促进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 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 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 门罗、谢默斯 希尼、黄永 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 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经典作家谈书与读书》为文选,共选入中外18位经典作家的22篇谈书与读书的文章,论述精辟,风格多样,读之既获教益,又是美文欣赏。所选作家中,外国作家12位,均是历代大师,如:培根、蒙田、叔本华、爱默生等;中国作家6位,皆为近现代名家,如:梁启超、胡适、鲁迅等。 《经典作家谈书与读书》由刘文荣编著。
王志毅著的《文化生意--印刷与出版史札记》主要讨论了商业力量在中西方出版史上的作用,采用了比较的视角,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出版史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提炼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对早期中国出版史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图书史本身,对商业化的作用以及图书对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讨论相对较少,本书试图对此作一些尝试与探索。
在人们的印象中,期刊往往是供人翻阅消遣的,因此,比起广播、电视、报纸乃至互联网等媒体形式,期刊的存在与发展常常被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们轻视甚至忽视。然而,当代期刊数量庞大,发行量巨大,其中某些种类的期刊左右着社会舆论与文化发展,期刊就此显示出重大的影响力和传媒经济价值。新闻期刊就是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类型。本书以当代新闻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新闻期刊的传播类型、传播特征、典型代表、读者特征、产业特征、人才培养与新媒体时代新闻期刊的发展等诸多问题,具体分为绪论、上篇、中篇、下篇和结语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于期刊的定义、分类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新闻期刊在期刊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传播价值。同时,绪论部分还简略地讨论了国内外有关新闻期刊的研究现状,揭
龙井瑢编著的《新媒体时代的版权与技术》从技术发展对版权影响的角度,回顾了版权在300年的历史发展中所遭遇的重大技术革新的冲击,以及版权法核心制度――合理使用如何辗转腾挪并突围成功而形成当前的格局。在此
《日本出版产业》试图用数据和图表说明日本出版的现状和产业结构。1990年以后,日本出版业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变化,在高速增长并达到业界之后,出版市场规模不断缩小,再加上数字化技术的急速发展,传统出版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书从详尽的数据和图表出发,试图解读现当代日本出版产业状况、世界出版产业动向及未来趋势,并期望能为日本出版行业在新世纪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帮助。
本书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图书出版业的一部力作,反映了当时美国大众的文化品位。其中不仅涉及克诺夫、兰登书屋、西蒙-舒斯特、哈珀、双日、利特尔-布朗、法尔-斯特劳斯-吉鲁、格罗夫等出版社,还有新美国文库出版社、巴兰坦这样的平装书出版社。书中对那时出版人、天才编辑的出版逸事以及他们对美国文学事业的贡献都有很多精彩的描述。
《商报文丛》辑共五本,由1995-2000年6年间发表于《商报》的文章中编选而成;《中国书业思考》侧重收集这几年刊发的关于书业改革与发展、经营和管理方面的专论文章,可大致反映中国书业上个世纪最后几年的思想轨迹,许多话题曾引起业界广泛讨论,更多的却是未来的焦点话题;《中国书业调查》收集的是关于读者调查研究、图书市场零售观测、及少儿读物专题调查等三种调查报告,其中结论也许过时,但方法仍可资借鉴;《世界出版观潮》、《世界发行扫描》收集的是对国际出版发行业现状趋势、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经典案例、出版巨头的报道。《商报》国际版一向是中国书业界了解世界出版业的主要窗口,也是报社着力较多的版面,传播新知、鼎新观念常借他山之石,这里自然不乏厚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