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小书,只是近三年来《新京报 书评周刊》发表的极少一部分封面报道文章,书里的所罗门 诺瑟普、托尔金、爱丽丝 门罗、谢默斯 希尼、黄永 玉、薛忆沩、余华、莫言、陈忠实、彼得 海斯勒、木心、特朗斯特罗姆、王安忆、马尔克斯这14位文学家,也只不过是极少一部分我们曾经关注过的引“渡”人。但是,他们来过,闪亮过。这些文学家在人类群星璀璨的天空里,虽然很可能只是一颗颗小小的流星,但是,读一读他们的故事,品一品他们的思想,至少可以让你“渡”一段小小的美好时光,到雾霾之外的清新世界里去。
这部集子,是先有了副标题,继而苦思冥想,才安了正标题。副题很明确。“出版三思录”,谈的都是出版方面的问题。而且都不是随意而谈,是一思,再思,三思,有感而发,言之有物,自信还算有一点儿新意,真意,有几篇甚至还可以说有点儿深意。这次奉命(下文再说)整理成集,重读了一遍,自我感觉还不过气。正标题为什么叫“边缘的眼光”呢?这得解释一下。我原先工作在广西,相对于京津沪杭,广西属于边疆,属地处于边缘;我原先虽说当过几年出版社的总编辑,可是早就退休,身份自然属于边缘;更内在一点儿的意思,是我从没有身居要职,手握生死予夺的决策大权,所言,所说,所写,别人可以听,也可以置之不理,更是一种边缘的角色。然而,我并没有自怨自艾。相反,还有一点儿自得。每日里照样读书,思考,有了感受,三思而后发,也写点儿
龙井瑢编著的《新媒体时代的版权与技术》从技术发展对版权影响的角度,回顾了版权在300年的历史发展中所遭遇的重大技术革新的冲击,以及版权法核心制度――合理使用如何辗转腾挪并突围成功而形成当前的格局。在此
版式的编排与设计,是书刊或印刷品的文字、插图和装饰图案等要素在既定的版面上布局形式的设置。版式的编排与设计是出版物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印刷品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出版印刷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广大读者对印刷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的形式和概念也在发生变化。版式设计作为装帧艺术的一部分,同样受到这种求新趋势的影响,读者将会越来越不满足几十年一贯制的陈旧版式的编排方法,必须对印刷品提出知识丰富与美的形式的双重要求。具有整体设计美的印刷品在市场上越加受到青睐,图书的礼品化、高档化即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 印刷品的构成,就总体而言,一是它的内容,二是它的形式。拿图书来说,内容即图书的内文;形式即图书的装帧设计。装帧设计又分为美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美术设
本书被誉为中国版的《这书要卖100万》。 李鲆以专业的素质、传播的角度切入出版,对书运作进行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厘清了关于书的种种错误观点,总结了书运作的普遍规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对出版从业者和写作者都有借鉴价值。 作者是作家、媒体人、出版人,曾从事过出版策划、图书营销、杂志编辑、数字出版、媒体公关等多种职业,因此得以从多个视角观察书业,发现被许多出版从业人忽视的细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书的“3214”法则,可以帮出版人判断一本书的潜质。作者认为,图书营销应该从图书策划开始,贯穿出版的始终,出版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营销。对于如何制作书名、如何制作封面、腰封,乃至如何撰写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等,他都给出了具体而微的方法。 作者自称是一个有总结癖的人。他认为,一切艺术都可以细细拆分为
本书理论要求观点鲜明且相对稳定、周到,思维则可以是动态的,是进行时态的,是环境的产物,是实践的启示,是一事之旨趣、一时之精神。坦言为“我的”思维,是想说明,其中有许多是一己之念、一孔之见、一时之胜绩或憾事,谈不上一家之言,也不具有普适性、规律性和不可证伪性。出版界高人如云,前可见师长,后又见新秀,我的这些文既经不起那些成体系的理论来杆格,也经不得别处事实的验证。我只是想表示,我的所思所想是真诚的。观点是真诚认识到的,事例是事实发生过的,业绩和憾事是真确存在着的,感想发自内心,思维来自现实。
数字出版方兴未艾,对它的实践以及研究正在日臻成熟之中,许多经验需要总结,理论体系需要探索。本书旨在研究数字出版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并以数字出版的发展规律、基本理论、操作方式、整合营销和管理监督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具有综合性特点,涉及人文和科技多方面知识:具有发展的灵活性,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本书经过十年编撰几易其稿,笔者结合了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探讨,参考了大量中外学术资料,并在多所院校进行教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