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系统讲述出版流程的指导书。从写作到出版,创作者所关心的每一个环节,本书都将为你详细阐明,让你真正快速且高质量地将自己的书出版。 这本书不仅对文字创作者大有用处,对打算涉足出版行业的有识之士来说,也能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希望大家读完本书后,对出版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同时,祝愿所有创作者,都能实现自己的出书梦。
本书为著名欧洲文化史家罗伯特 达恩顿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纳沙泰尔公司的数万份档案材料为基础,详细研究论述了18世纪后半期历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密切关联,细致勾勒出《百科全书》的 生平 ,囊括了造书、传播、盗版等方方面面,展示出启蒙运动的撰稿人、出版商、印刷商、印刷工人以及读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揭示出作为一场伟大思想解放运动的启蒙运动,何以成为了一门生意。
本书属于 中华译学馆 出版史系列 。施普林格出版社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技出版社之一。本书用生动文字和大量图片结合的方式讲述了施普林格出版社从诞生、发展到在逆境中绝处逢生的历程,完整地展示了施普林格从一个家族出版社成长为全球领先的知名科学出版社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展示了一百多年来德国医学、机械、工程、电气等科学发展的时代背景,其中交织着施普林格在一战、二战中不畏艰难险阻组织科学知识生产与知识传播的精彩故事。哈格尔、西门子、波尔、阿尔茨海默、弗洛伊德、爱因斯坦 各个领域的科学巨匠的著作,都在施普林格的出版下,影响了世界。施普林格掌门人在二战中与德国纳粹 斗智斗勇 ,施普林格出版的大量科学图书在战争中又被美国人公开盗版,大量鲜为人知的出版历史第一次被介绍给中国读者。书中还展现了德国出版社
本书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对1957年以后的十年间意识形态领域里所发生的重大论争及其相关问题,分专题进行了记述,由此反映当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各个方面。时过境迁,有些论者的观点或已有所改变,本书仍按当时实情记录,以存其真。笔者是当时《光明日报》的负责人,亲身经历过这十年的风风雨雨,深切感受过这一段特定的历史。
关于论文写作的专著不少,将学术论文撰写与投稿相结合,从编辑的角度探讨提升论文质量和发表进程的著作不多。本研究将学术论文撰写方法和编辑评价学术论文的标准相结合,以实证研究的方法呈现与核心期刊投稿相关的选择期刊、研究栏目、编辑审稿、编校加工、沟通等过程,以期引导高校研究生及学术职业者走向规范的、有意义的、愉快的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之路。 笔者反对科研功利化,科研成果工具化,主张在编辑部信息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探寻学术撰写规律与编辑出版规律的契合点,使部分科研人员走上相对的“捷径”,帮助其缩短花费在成果公开路途上的时间,使其将更多的时间投入真正的科研。本书的宗旨是多一些透明,少一些试错;多一些了解,少一些困惑;多一些分析,少一些弯路;其终极目标是“协同创新”。
自1898年7月,中国历史上份女性期刊《女学报》在上海创刊至今,中国女性期刊已经走过了百年春秋。中国女性期刊从诞生、发展到壮大,从清末民初女性期刊的演化与传播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女性期刊的蓬勃发展、新时期女性期刊的变迁,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女性期刊的发展一直都是世界各国出版人密切关注的领域。 本书从中国女性期刊的发展脉络着手,以中国女性期刊百年历史为总线,全方位、系统地对中国女性期刊成长的历史进行梳理与阐述,进而研究女性期刊发展的百年历史、带给中国女性丰富的精神生活和历史经验;为中国女性期刊如何继承、吸收中国早期女性期刊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引领中国女性与时代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作者玛丽?诺里斯在《纽约客》担任文字编辑超过三十年,传承了该杂志远近驰名的高水平英语修辞功力。本书是她的*本著作,一出版即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Comma Queen (逗号女王)是她在New Yorker.com上的专栏,以幽默的口吻解说文法疑难、标点符号问题,非常精采。 在书中,作者凭借丰富的经验、乐天的性格,以及一支笔,不藏私传授给读者*常见、*让人困惑的文法问题,包括拼字、标点符号、各类词性用法、物件的性别,等等。同时,作者将自己与大牌作家们的 沟通 和 高手过招 的过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在说故事之余也传达何谓合宜的英文,以及英文写作之道。 书中还援引了许多名家的著作与生活实例,包括狄更斯、迪金森、《圣经》主祷文、影集《辛普森家庭》等例子,来解释各类语法的使用时机,还有作者在学习英文时遇到或曾探究的有趣问题。 本
以《中国国家地理》创刊近70年、改名20年成长发展的经历,以中国媒体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为背景,解读分析如何做大做强科学传媒,融合创新,增强影响力,服务公众。通过回顾《中国国家地理》这些年来的发展,一方面帮助团队归纳总结品牌、企业的宗旨、理念,提高对自身的认识,另一方面以《中国国家地理》为案例,分析20年来中国科学传媒的成长,以及面对新媒体冲击的应对。本书满足社会公众和企业研究者对《中国国家地理》品牌的兴趣和了解需求,为中国科学传媒的整体发展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服务于国家加强文化建设的大形势。
在人们的印象中,期刊往往是供人翻阅消遣的,因此,比起广播、电视、报纸乃至互联网等媒体形式,期刊的存在与发展常常被新闻传播学的研究者们轻视甚至忽视。然而,当代期刊数量庞大,发行量巨大,其中某些种类的期刊左右着社会舆论与文化发展,期刊就此显示出重大的影响力和传媒经济价值。新闻期刊就是其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期刊类型。本书以当代新闻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代新闻期刊的传播类型、传播特征、典型代表、读者特征、产业特征、人才培养与新媒体时代新闻期刊的发展等诸多问题,具体分为绪论、上篇、中篇、下篇和结语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对于期刊的定义、分类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新闻期刊在期刊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传播价值。同时,绪论部分还简略地讨论了国内外有关新闻期刊的研究现状,揭
清代是中国古代出版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江苏特殊的区位优势、经济条件、政治影响和文化积淀,确立了当时江苏全国文化中心和出版中心的地位。 清代江苏出版业走在全国前列,体现在官刻、私刻、坊刻三个系统并驾齐驱,各有特色。官刻方面,产生了《全唐诗》《全唐文》等官修善本;私刻方面,出现了毛氏汲古阁、席氏扫叶山房等影响深远的私人出版机构;坊刻方面,南京、苏州、扬州等地书坊云集,盛行不衰。清代江苏刻书总量庞大、种类丰富、制作精良,将传统出版技术推向新的层次并采用新的出版技术,开始向现代出版业转型。 本书对清代江苏出版史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分官府刻书、书院刻书、佛寺道观刻书、私家藏书与刻书、书坊刻书、各类出版物、出版技术、图书经营管理等不同专题,广采官书、方志、碑刻、笔记、年谱、书
本书不仅力图反映由编辑、印刷、管理、发行、版权及书籍装帧等图书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关注文字、复制技术、载体的发明、发展对出版事业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将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网络出版等多种出版形式的发展史纳入研究的视野,同时。对以前研究相对薄弱的版权保护、经营管理、出版教育等问题。也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以开辟出版史研究的新领域。拓宽出版史的对象和范围。 本书各卷在中国出版史史料发掘方面用功尤深,考证、补充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具有重要文献价值的史料。这些新史料和新发现,对于拓展中国出版史研究的视野,对于中国文化史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均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以历史的客观性为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基础,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对于中国出版史上一系列重大史实及理论
《清朝则例编纂研究》由李永贞编著。 《清朝则例编纂研究》内容简介:在中国档案文献的编纂过程中,有关政典法令的汇编是从唐朝开始。在清朝,《大清会典》、《大清会典则例》,清朝各部院的则例等,都是依据档案文献汇编纂修而成,是清王朝通过立法治理国家、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手段。清朝在会典与则例的编纂制定方面,确立了一个基本原则:将指导总体的法律制度“律”立为典,具体的实施“细则”定为则例。其法律效力与法典相同。这样,清代的行政立法就达到了以会典为大纲,以则例为细目的规范化形式。清代则例的制定与发展,是我国早期行政立法史的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