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 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书籍,是人类传承文明的主要载体;近代兴起了报纸和杂志,于是文明传承又多了一种工具和媒介,从而新闻与出版并称。但是二者在传承文明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各自的特点有所不同。报纸杂志的时效性强、内容多样;书籍则传世久远、影响深远。二者相济,既及时反映了即时发生的情况,又引导人们思考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人类的文明得以播散和流传。 任何国家的新闻出版事业都是为自己国家的利益服务的,绝无功利的新闻出版事业从来不存在。过去,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只注重了它的宣传作用,而忽略了它还有商品性的一面。这是计划经济导致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很快意识到了出版事业的二重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我国的新闻出版业,一方面要发挥党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去建设、发展
这套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两年前既已筹划约稿,此册《批校本》本是另一作者。交稿期限到斯时,因故未能践约,而此套丛书之子目已印出,社中临紧授命要求三个月内写出。笔者虽然藏书专题之一即为批校本,然感知大于条理,而批校本双无前人的现成著作可参照,其实“批校本”这个概念本身只是一种书界用语,而非学术观念,其内涵及外延都较为模糊,很多相关名词都需要首先给其下一明确定义,方可入手。要想在短期内完成此任,鄙陋如我者,其难度可想而知。即已应允,全力以赴,略延数日而交稿。其中错漏及周密之处,应不在少数,自然是贻笑大方这不成熟作品,还盼方家教我。 拙作之下篇批校家部分因时间匆忙,很多资料直接摘录、引用于郑伟章先生之大作《文献家通考》等书,为此在这里郑重铭谢!书中其他部分有些引文未及核原书,在此亦
能够吸引人驻足的图书馆和书店之美,在于其室内的设计、空间的布局,更在于其本身的人文历史背景。本书展现了五大洲38个国家,十七世纪以来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图书馆和书店人文风景,它们或奢华,或简易,具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多样的空间,它们都为图书而存在,都有着独特的气质。作者通过影像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记录这些保存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宝库,同时向读者分享世界各地不同的的阅读文化和传统,让读者感受书的魅力与阅读之美。
《公众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公众舆论》的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
总体介绍了企业博物馆概念。分析了企业博物馆规划设计思的差异,梳理设计一般流程,探寻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设计新方向。为企业博物馆运营管理提供常见问题解决思路,提供品牌传播建议,探讨人员管理之道。并通过经典案例解析对企业博物馆建设提供实际案例参考。
本书着眼于经济视角,运用新闻学、写作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的知识,概括了经济新闻评论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构造了专业性经济新闻评论写作的原理、流变、规律、技巧和特色要求等,系统地创造性地进行经济新闻评论写作的理论和实践总结,兼具理论性、知识性和实用性。本书还用大量案例来解读经济新闻评论对于经济改革过程中热点、难点问题的关注,这些案例所呈现出的深层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本书对于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媒体从业者和以及各行各业的评论写作者均有使用和参考价值。
《档案室档案的管理》对档案价值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对文件中心和档案寄存中心等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与任务的说明。对文档一体化管理思想和文档全程管理思想的运用。对档案整理改革思想的吸收及评价,档案室安全应急管理。
人类因传播而存在,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传达,人们分享经验、交流情感、构建世界:研究人类产制和交换符号的过程,就是口语传播的使命。 口语传播源远流长,在西方传播学界始终都是主流,历久弥新。反观中国大陆传播学界,这一领域几为空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来自台湾的三位学者秦琍琍和李佩雯等共同奉献的这本《口语传播》,系统地描绘出口语传播学的历史与理沦。如同一幅知识地图。读者凭此可尽情领略人际、团体、组织、公众乃至跨文化间的传播真知。 “挟理论之利。谋务实之用”,是本书的宗旨:除了“道”的论述,《口语传播》对各种情境中的沟通表达之“术”亦作了精至Ⅱ的阐述。 对于传播学专业的学子而言,口语传播应是最基础的技能;而对于以传播为职业的人们——营销人、广告人、公关人、管理者、主持人等来说,口语传播
《信息政策》阐述了信息政策的定义、体系、制定与实施、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信息政策的特点,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政策面对的新课题。
互联网技术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运用,各种媒介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传媒生态发展了巨大变革。新媒体在这场变革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新闻传播领域,新媒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新媒体新闻传播业务有了特殊诉求,这种诉求主要体现在新闻编辑业务方面。《新媒体编辑》详细介绍了新媒体编辑工作内容,提出了新媒体编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以期新媒体编辑能够正确把握自身的职业特性。此外,《新媒体编辑》对新媒体文稿信息的筛选、内容编创与整合进行了详细探讨。对新媒体信息传播呈现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种媒介元素及新媒体互动与平台内容整合等工作内容做了全面地论述。分析了各大媒介元素以及详细讲解了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加工制作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新媒体编辑》,读者可以真正掌握新媒体新
现在学科虽然形成了,但是“文献学”的名称出现却是在近代,历史上,部以之为名的专著为1930年代郑鹤声、郑鹤春合著的《中国文献学概要》,此后,各种文献学研究的书籍不断面世,而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等专科文献学著述亦纷见迭出,经过前代学人的积淀,文献学研究正在向纵深发展,文献学理论和实践正紧密地结合起来。
这是一本论文集,论题涉及国际新闻的方方面面和跨文化传播这个全新的学术领域。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每日每时都有海量的国际新闻在全球流动。但究竟什么是国际新闻?其外在表现和内在实质是什么?国际新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怎样?各国国孙新闻媒体发展变化有何规律?如何培养和造就新时代的国际新闻人才?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外延有哪些?过去理论界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并不多见。本书作者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探索创新精神,从不同角度对上述问题作了初步研究,有些研究成果颇具开创性,对从事国际新闻和跨文化传播的各方人士都会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