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14世纪中叶,英格兰骑士曼德维尔的游记在欧洲流传开来。这本游记记录了一种果实,里面有活生生的羊羔,游记的主人公声称他亲口品尝了这种果实,而且觉得它非常好吃。这并不是唯一一部记载并评论这种怪异植物的作品。一位意大利修士也说,他从 值得信赖的人 那里听说了这种果实。甚至有些人宣称已经研究过这种果实,还抚摸过果实里羊羔的羊毛。关于这种离奇植物的报道和研究一直持续到17世纪。 相信动植物能够杂交终究是一段无害的历史插曲,然而,如果换成人类的生命健康、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又将如何呢? 人类的一个特别之处是具有共享信息并影响彼此观念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科学、艺术,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化得以诞生并传播。不过它同时导致了一系列难题:我们如何判断信息的真伪呢?为什么错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叉独一无二的角色。约翰·杜翰姆·彼得斯所著的《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大学译丛》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既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优选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本书根据*有关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要求,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理论方法和实务应用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十三章,内容涵盖社会体系下的新闻传播学;历史与现实观下的新闻传播学;大众传媒中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体、电影、广告与公共关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传播媒介变革;等等。除了学理阐述,更有大量案例分析,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 本书供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教材使用,越可供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及理论素养之用。
知识的保存从来都是一项艰苦的斗争:享誉古代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因管理不善而日渐式微;博德利爵士的巨额投入才使牛津的新图书馆得以建成;纳粹政权纵火焚烧了成千上万册犹太人的书籍;卡夫卡的手稿则有可能因为他生前的遗嘱而不见于后世。在本书中,博德利图书馆馆长理查德·奥文登横跨三千年的历史记录和资料,介绍了从泥板到云数据存储时代的知识受难史,探讨了知识保存的现状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图书管理员和档案馆馆员等众多有识之士的努力和牺牲也在书中有精彩的呈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籍保存史和震撼人心的人类文明史。通过此书,我们应该理解,图书馆和档案馆不仅仅是存储文献的地方,也与当下的政治、教育和文化产生紧密的互动,为社会的健康运转提供重要支持。理查德·奥文登也向整个社会提出倡议:凝聚制定公共政策的共
本书以文化社会学为导向对观众在日常生活背景下的媒体接受行为展开了研究。作者首先回顾了主流的传播学研究,比如媒体效果研究、阿多诺,霍克海默关于文化工业的研究、鲍德里亚和詹姆逊关于后现代文化的研究,然后进一步深入主题,提出了一个新的媒体观众的概念——生产性观众。作者认为,这些观众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信息,而是在媒体接受的过程中,根据他们自己的需要积极地改造这些媒体文化产品,展现出他们的生产性和创造性。本书旨在表明,媒体接受作为一个文化与审美过程,其作用和重要性在当今社会被完全忽视了。我们对观众的生产性和创造性的考察,是理解当今流行文化非常重要的一步。
当下社会的“视觉转向”不但意味着一种文化范式的转型。更意味着意识形态格局的转变。本书以视觉文化传播的经典文本——奥运会申办宣传片作为分析对象,探讨在跨文化传播中国家形象是如何建构的,揭示在优选化的语境下,隐藏在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对构建国家形象的作用。在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后,运用视觉文化传播的分析方法对伦敦、北京、纽约等申奥片个案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申奥片视觉文本背后传达出的“文化优越”、“视觉谄媚”为特征的“视觉沟通”;通过研究申奥片中的国家形象的视觉表征,总结出申奥片影像传播中的“国家与民族性影像”的表征范式。讨论了申奥片的传统与现代、国家话语与民间话语、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殖民与后殖民的“文化混杂”现象,分析了申奥片在组织传播
从印刷术到互联网,媒介作为人器官与意识的延伸,长久以来与人类互相塑造,共同进化。我们如何获取知识、协同工作、连接彼此,皆深受媒介影响。 今天,麦克卢汉的理论在每个人的生活中被反复证实。未来,技术的发展又将带来哪些新媒介?人的延伸又会被拓展至何方?在这本书中,麦克卢汉本质上探讨的是技术、人类与社会的命题。理解媒介,终究是为了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态,在震荡与革新中找寻自身的生存之道。
我们常常认为方法是乏味甚至无聊透顶的;在任何书或者文章中,关于方法的部分总是被读者一扫而过,他们更关心结果和现成可用的理论。这是件令人感到遗憾的事情,但是它也许来源于我们讲授和讨论方法的方式,我们总是把它看成一种技术或者一套程式,而不是对真理的探求。然而,我们使用什么语言决定了我们怎样与世界交流和描述世界。从另一方面而言,方法是我们阐述事情的技术的根基,并且因此不仅仅只是技术:它正是研究工作的语言,简洁明了地阐释我们怎样做事情。 这是一本视角独特的、能给从事大众传播研究的有志者宝贵启示的值得一读的书。我们好像还没有见过一本论著,围绕着方法论上的论争,如此详尽地阐述焦点小组方法的发展,并从真理探救的高度、而不是技术或程序的角度,去讨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关系,以及探讨对研
本书聚焦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传播相关的理论与实践,尤其是对新现象与新趋势予以关注与分析。从大众媒体到新媒体,非遗的媒介传播渠道与方式不断更新;从非遗馆到非遗体验基地,非遗展示传播的空间类型不断丰富;从警惕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负面影响到分析两者深度融合的个案经验,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从非遗产品与服务的分型发展,到非遗体验类文化消费、研学旅游等业态更新、跨界合作…非遗传播视角的专题研究,有助于读者朋友们理解当代非遗传承发展中的各种现象,增加对非遗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认知与思考。
本书收录陕西、河南、山西、山东金元时期全真道碑刻70余通,以立碑时间先后排序,其中绝大部分在其他文献中已有着录。 每一碑刻包括名称、简介、拓片以及碑文等内容。 碑刻名称为编者所加,其中包含立碑时间、碑文标题等信息;立碑时间不详者,只以碑文标题为名称;碑文无标题者,名称由编者代拟。碑刻简介包括:碑刻现存地点,立碑时间,撰文、书丹、篆额、立石、刊刻者姓名,碑刻形制,正文、碑额的书体、字径,碑刻目前状况等。
《穿越边界:科学社交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学者文库》以 科学社交 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借助哈贝马斯 交往行动 理论厘清 科学社交 的概念,依据史料挖掘过往历史中已有的科学社交方式,如飨宴社交、广场社交、官邸私密社交、风尚社交、政治社交、公共社交等,通过生动有趣的例证展现了科学人士或科学共同体以不同形式的科学社会交往方式,推动了科学发展的进程,从而勾勒出了科学社交传播形态的历史变迁。该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精英在与科学人士的交往过程中,都曾给予科学发展极大的帮助,成为非常有力的科学传播舆论领袖。 在此基础上,《穿越边界:科学社交视域下的科学传播研究/学者文库》综合运用布尔迪厄 场域 理论,分析了科学社交的边界地图、流动资本对科学传播的作用。 《穿越边界:科学社交视域下
《宣·讲》并不是一本讲述宣亚历史的书籍,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到它的穿透力和厚重感。在这本书中,有心人可以发现“宣亚为什么能赢”的答案,更会明晰宣亚传奇式业绩背后的传播真相。 作为业内知名的传播公司,宣亚在本书中难以置信地显露了她的坦荡和自负——“合适”传播哲学、10条道德标准、品牌罗盘等基奠宣亚成功的“ 重武器”,悉数脱下秘而不宣的神秘外衣,以完整的面貌直面读者。 但本书的内涵远不止此,读者完全可以在《宣·讲》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感悟。本书作者是一群书写传奇的传播人,他们平和而不失锐气,天马行空亦兼具理性。在这一篇篇充满才华而真实的文章背后,呈现的既有传播人的苦与乐,也有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传媒研究读本系列:近现代中国舆论研究文献选编》选录了1840年至1949年期间,公开发表的以舆论为思考和研究对象的文献资料50篇。这些舆论文献体裁丰富,观点各异:既有清末民初的文言文,也有民国中后期的白话文;既有名家的政论式文章,也有知名学者的学术性文章;既有主编与记者的思考性文章,也有社会知名人士的演讲,等等。文献根据发表时间顺序编排,读者从中可发现舆论思想变迁的基本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清末民初时期的舆论思想;民国建设时期的舆论思想;战争时期的舆论思想。每个不同阶段的时代任务决定舆论思想诉求重点。基于这些文献,读者还可从传统舆论思想资源、西方舆论思想资源、本土舆论实践及其思想形成三个角度来做进一步解读,从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碰撞、融合中考察中国现代舆论思想变迁过程的多个向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