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科的历史不到百年,由于长期受到学科正当性赤字的困扰,其研究史常被各种神话所笼罩。 《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从那些被有意收编或无意误读的"灰色地带"入手,结合新发现的材料和语境,重新诠释传播学经典文本,以颠覆传播学术史主流叙事的霸权,寻找新的视角,解放传播研究的想象力。本书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重写传播学术思想史,在对拉斯维尔、哥伦比亚学派、芝加哥学派、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批判学派的失踪、本土化话语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推翻了目前的定论。 作为一个贴近意识形态的舶来学科,中国传播学的经验在诸社会科学中并不特殊。对传播学术史的反思也可为中国当代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一个典型个案。
作为一本新闻伦理学领域的著作,本书做了下列研究: 一、指出新闻正义研究的必要性:新闻实践中经常面临公信与私利、自由与责任、真相与隐私的冲突;虚假新闻、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不正义的新闻行为屡禁不止。 二、将新闻正义与新闻、新闻价值、正义、社会正义做了对比研究,梳理出新闻正义的基本内涵。 三、归纳了伦理思想史上重要的正义思想(包括儒家伦理、基督教伦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康德的责任伦理、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自由至上主义、功利主义、社群主义),对福利论、目的论、德性论三种伦理视域中的新闻正义进行了分析。 四、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在威权主义、自由至上主义、社会责任和苏联共产主义等四种传媒理论视角中考察新闻正义。 五、研究了下列维度的新闻正义:新闻自由与新闻责
《传媒业务素养提升读本》板块定为前沿理论、纪录片实践、叙事表达、采访报道及编辑评论。前沿理论部分包括融合媒体环境下的媒体创新发展对策;纪录片实践围绕伦理批评、心理机制、传播效果、发展创新等方面进行;叙事表达板块围绕电视访谈、镜头表达展开;采访报道板块结合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报道传播;编辑评论板块通过文字编辑方法进行。
本书收入的 2017中国应用新闻传播十大创新案例 是应用新闻传播领域*权威的 学会奖 ,也是观察媒体转型与融合变革的* 窗口 ,本书中的演讲内容、案例分析、专家点评都出自传媒行业的权威研究者。对于中国媒体在新时代新语境下的内容生产和技术创新,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创新性,本书对于中国传媒业的转型与融合发展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选择了传媒与社会的五个触点,即媒介发展与社会认知、与民主政治、与经济迭代、与文化传承、与世界链接来讲述媒介与人的生活常态的关系。希望用前沿的、鲜活的观点和案例同时,能较为深刻的介绍和阐述一些深刻的普世的媒介与社会理念。 公民社会应该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希望本书能成为一个理性公民值得阅读的书。
本书针对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纸质媒体带来严重生存危机问题,探讨了我国报业自1995年转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不足,深入研究报业转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成因及影响因素,从智媒化、平台化与资本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报业转型的范式,以及盈利途径,提出的相关解决方案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根据*有关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科要求,对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理论方法和实务应用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全书共十三章,内容涵盖社会体系下的新闻传播学;历史与现实观下的新闻传播学;大众传媒中的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新媒体、电影、广告与公共关系;传播学理论与实务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传播媒介变革;等等。除了学理阐述,更有大量案例分析,使读者真切感受到理论与实务的结合。 本书供有关专业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作教材使用,越可供从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及理论素养之用。
《通讯员新闻写作问答》是一部通讯员新闻写作学习读物,对通讯员日常写作中常见的问题,采取问答的形式汇编成书。书中对问题的解答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述观点和方法的同时,注重引用一些新闻写作实例,使之更加通俗易懂。《通讯员新闻写作问答》在新闻实践上具有直接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特别适合企业通讯员阅读,也可作为企业培训通讯员的教材,对企业报(企业内部资料出版物)采编人员也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拉里 金沟通现场》通篇谈的都是 沟通 ,只有读过《拉里 金沟通现场》,才真正懂得什么是 沟通 。《拉里 金沟通现场》提供的沟通技巧不仅适用于美国总统,也适用于非洲部落的乡村黑人女教师,还适用于欧洲跨国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更适用于中国的寻常百姓。为什么人们需要沟通?拉里 金为何如此热衷于沟通,又因何使他乐此不疲?99%的答案都在《拉里 金沟通现场》中:因为沟通使人自信,沟通使人成功,沟通使人幸福。即使你对成为非凡的人物并没有任何兴趣,你的生活也离不开沟通,因为沟通是我们每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技能。不论是生活工作,还是休闲娱乐,沟通无所不在。那么,怎样的沟通才算是良好有效的沟通呢?沟通的技巧在哪里?又如何提高沟通技巧呢?《拉里 金沟通现场》为你一一解答、悉心传授。不管你从事哪一个行业,也无论你处
撰写传播学史的历史学家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法,美国著名的传播学者E·M·罗杰斯通过传记式的编写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这是一个独特的视角,涉及众多人物与机构以及若干学科的知识背景,并以此表明,传播研究如何富有意义地影响了社会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这种有重点的综合研究使本书成为上述领域的学者的读物。本书内容丰富,史实性强,图文并茂,人物生平纪事详尽,叙述有通俗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故会为传播学的广大专业与业余读者所喜爱。
从赛博空间、虚拟社会到网络社会,新媒体用户的属性发生了哪些变化?由“受众”转变为“用户”,哪些方面主动性得到加强,哪些方面变得更为被动?今天的新媒体用户,一毛不拔或一掷千金,背后的逻辑是什么?从参与、分享到追求“在场”,怎样理解新媒体用户诉求的变化?自拍意味着“我拍故我在”吗?表情包是社交互动中的面具吗?如何理解网络视频直播这样个人化的媒介事件以及它所代表的群落性亚文化?红包是一种社会资本的互换方式吗?算法使得用户成为数据时代的“囚徒”了吗?人机传播盛行的未来,人还会继续是世界的主宰吗? 欢迎阅读《新媒体用户研究》一书,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新闻传播学文库》观照新媒体时代的人,探究人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在新媒体作
《中外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丛书:国际传播能力研究(国家与媒体案例集)》从国际传播网络、人力资源、技术装备、产品与服务等角度出发,对多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比较,分析这些国家主要国际传播媒体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探讨中国国际传媒的优势和差距
该书稿主要探析了影视与城市形象传播、新媒体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并对2014年度较为典型的城市形象传播个案如2014年青奥会与南京城市形象传播、2014年山西平遥城市形象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等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传媒的传播有助于增强外界对城市的认识和了解,打造城市品牌,进而使城市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
新千年一代是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力量,他们的消费方式、口味和需求正在影响着传统媒体生产内容和传递内容的方式,他们对各种娱乐,如音乐、电影、时尚、明星等非常入迷,同时有近四分之三的新千年一代受访者电视。无疑,新千年一代正在塑造媒体的未来。
《公众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公众舆论》的作者是沃尔特·李普曼。
这是一本充满市场感悟和实践洞察营销传播思考录。在商业成功越来越艰难时候,作者告诫:市场的本质并不复杂,直奔本质就可能有所收获。我们的怯懦在于缺乏创新而依照模式,模式化简化了操作也束缚了思想。作为一本充满洞察力的市场预言,作者不仅预言过史玉柱追求的原点,而且在Iphone如日中天的时候,预言它会给苹果品牌带来麻烦;同样也预言未来营销传播中,媒体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数字时代网络的创意创新正在孕育对google和facebook的超越。因此各种实体营销将只是网络营销的配送维护体验和展示形态。网络营销不仅缩短营销距离,也在降低交易成本,商业趋利的本质选择不言而喻。用轻松舒畅的文字,描述我们身边的营销,这是本书带给你的愉悦。
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有两个舆论场,只不过转型中国表现尤烈,以党报、国家通讯社、国家电视台组成的官方舆论场,和互联网尤其是微博构成的民间舆论场,以前往往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舆论态势,现在他们开始互相渗透彼此占领犬牙交错,有时候仿佛是断裂的大峡谷,南北两岸风景迥异,有时候又两江合流大江东去。这是中国传媒界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也是一道待解的方程式。何去何从,路在脚下。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传媒学院编著的《南方传媒研究(38两个舆论场2012)》站在学术前沿,秉承南方报业独立的学术品格,关注当下的传媒热点问题,分析传媒集团的操作模式,探讨传媒产业的运作理念,剖析传媒文化的精神脉络。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现代组织传播的理论体系如何建构?本书首次从组织系统中结点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结点间连线的信息传递、多个结点间的信息资源共享、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传递与共享等四个层面界定组织传播的基本内涵,论述了组织传播的基本功能,提出了组织传播的“全信息”内容观、系统结构和过程模型;论述了组织信息传递、组织信息资源共享、组织舆论传播等三大基本的组织传播行为;以政府组织为例,探讨了组织传播的平台和复杂网络;站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探讨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未来组织传播模式。
《中外传媒体制创新》书系立意高,视野广,思考深。从中央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出发,扫描国内报刊、出版、广电和网络主要媒体以及海外五国传媒体制及其衍变,探索和设计中国传媒体制改革*方案。《中外传媒体制创新》书系以对中外大众传媒体制的深刻剖析和对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文件精神的全面领会见长。本书是一部在中国传媒体制改革中涌现的,又将有益于传媒体制改革推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之作。 《中外传媒体制创新》书系以中央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为标尺,观察中国正在全面展开的传媒体制改革的生动实践,以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丰富经验和海外五国传媒体制的广阔图景印证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设计与现实期待。
这些年来,新闻失实、新闻造假、新闻低俗、有偿新闻、策划新闻等媒介失范现象和行为日益严重,媒介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内省等愈发淡漠。破解大众媒介行为失范及价值紊乱之困局,媒介批评不失为一剂良方。 刘建新编写的《当代中国媒介批评(现状问题路径)》详细考查了当代中国媒介批评所处的生态境遇,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层面进行了深入剖析,还原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社会诸领域发生的深刻变革及置身此种变革场域中的媒介及媒介批评所发生的变化及转向。书中引述了大量的*媒介批评案例,深度解剖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时代变局,洞察此种变局中媒介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切合中国实际,与时俱进。互联网、博客、微博等新媒介形式的出现与加速度发展,颠覆了既有的批评格局,使媒介批评的参与
进入媒体融合的时代,传统媒体的报道评论与互联网自媒体的爆料“ 围观”交相作用,往往能构成强大的舆论场。一起突发事件,一个敏感议题,在网上迅速发酵,传统媒体跟进采访,新老媒体轮番炒作,就能变成“大众麦克风”热议的话题。政府的公共治理、企业管理,乃至公众人物的形象维护,都离不开舆情的处置应对。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对网络舆情需求不断增强,专注于网络舆情研究和服务的机构纷纷涌现,行业规模不断扩大。舆情业务,也被不少媒体机构视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因其拥有的巨大发展潜力,可能成为广告模式衰微之后,媒体向信息服务业转型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