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英国公投脱离欧盟,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一时间,“后真相”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并被《牛津大辞典》选为年度词汇。所谓“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从投票选举到众筹诈骗,再到病毒营销,无论是在政治、传媒,还是商业领域,后真相的案例俯拾即是。显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真相时代。在本书中,为世界很好企业提供商业咨询的说故事大师赫克托·麦克唐纳用生动的故事向我们展示出真相是如何被信息传达者肢解、扭曲和掩盖的。他在大量实例的基础上总结出误导者的惯用伎俩,同时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率地利用竞争性真相来证明观点、凝聚人心。作为后真相时代的信息消费者,上当受骗有时在所难免。唯有洞悉真相的运作模式,我们才能更有智慧地处理信息,甚至通过改善真相的讲述方式
《信息政策》阐述了信息政策的定义、体系、制定与实施、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了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信息政策的特点,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政策面对的新课题。
《文博教材: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系统地介绍了有关博物馆的社会功能、组织管理、工和原则等专业知识。此次修订仍由原书主编王宏钧负责,在修订版中对原书章节作了较大调整,在博物馆信息化等内容上作了较多的增补,使该书具有了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指导意义,系国家文物局文博专业教材之一。
作为城市和传播的跨学科研究,城市传播研究是庞大而复杂的,通常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模式、方法和概念,其意义在于寻求组织城市传播活动的形式、合理规模以及科学手段,实现城市传播系统的良性运行。 《城市传播:空间化的进路》重点研究城市传播若干重要而新颖的命题,包括城市传播元话语、城市传播符号、城市传播议程、城市传媒心理、城市发展与风险传播、城市形象与创新扩散、城乡统筹与互动传播、城市传播与消费文化、城市正义与媒体参与、拟像城市传播等。 《城市传播:空间化的进路》重在寻求城市传播研究方法的创新,从空间的进路弥合各学科对城市传播研究的罅隙,弥补历史性一社会性线性研究的缺陷,使城市传播学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本书了功能主义思维,回归城市生活的日常传播,提出实践优位的城市传播研究观。
《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营销/品牌与广告研究书系》对农产品品牌结构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评述,明确了农产品品牌结构评价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及其相关关系,并构建了农产品品牌结构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上,《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营销/品牌与广告研究书系》以福州、厦门、龙岩、莆田四地消费者为调查对象,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研究模型进行了分层和总体实证分析。
该书稿主要探析了影视与城市形象传播、新媒体与城市形象传播的关系,并对2014年度较为典型的城市形象传播个案如2014年青奥会与南京城市形象传播、2014年山西平遥城市形象传播、符号学视角下的城市形象传播(以河南省开封市为例)等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传媒的传播有助于增强外界对城市的认识和了解,打造城市品牌,进而使城市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大发展空间。
围绕媒体与社会关系之间三个关键性问题: 媒体究竟拥有多大的权力?媒体与社会权力的关系是怎样的?新媒体是如何改变现代社会的?媒体文化研究学者作出了独到的分析与解读。 本书中这些文章还有另一个共同之处,即其中的每一篇都对大量的相关文献作了批判式的评估。特别应当指出的是,著者一直都试图把长期以来在媒体研究领域“各行其道”的美国和欧洲的学术传统结合起来,并且加以评估。从整体上看,本书引导读者走马观花地回顾了“西方”媒体研究领域中出现过的几次主要争论。 简言之,本书可以满足不同的用途。读者既可以把它看作是对媒体研究领域内的学术争论的概括和评估,从而进行有选择性的浏览;也可把它看作是作者本人试图把握过去25年来深刻改变西方媒体研究领域的思想“海啸”的过程。
从全媒体时代背景出发,分析手机媒体在全媒体中所承担的功能,以及其与传统媒体的更有效融合与传者与受者间的角色转换。《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生产》共分为九章。一章阐述了全媒体时代下的全球化语境;第二章讲述了全媒体时代的媒介转型;第三章是关于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产业融合;第四章分析了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第五章对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者进行了研究;第六章是关于全媒体时代与网络舆论;第七章是关于全媒体时代的市场逻辑;第八章分析了全媒体语境新闻生产的专业化;第九章是对全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保障进行的研究。《全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生产》从理论到实践,对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进行了全面剖析并对新闻人才培养提出合理化建议,也对新闻生产者进行了良性引导。
传媒可以是通往沟通的桥梁和通向上天的路途,也可以是遮蔽视野和铸造偏见的手段。韩素梅著的《巴别塔之路(媒介化社会与传媒的阶层书写)》旨在思考媒介化社会的背景下,传媒——包括传统大众媒体与各式新媒体——书写社会与文化分层的过程。例如,影视文本中进城谋生的“傻根”式“”农民工形象;婆媳剧中进城生活的“恶婆婆”“凤凰男”与城市“孔雀女”形象;号称纪录片的《变形计》之城乡身份互换的叙事表征;杂糅性的中产表征一一既是全球性的消费先锋和“产消者”,也借由影视与现实的互为指涉进行自我矮化和话语抵制;处于社会中上层的企业家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成为一个时代的新偶像;进一步讲,这些阶层书写还互为指涉和互相说明。 对大众流行文化与传媒领域中有关阶级阶层内容的分析,不只是经典的文化研究路径或结构主义的批判
《世界科普画廊:信息传播》内容包括:信息的基本含义 早期几种传递消息的方式 用文字记录信息 各种各样的文字载体和写字用具 印刷事业的发展 人类的书籍和教育 人间的邮递 报纸和广告 摄影技术的发展 电影来到世界 电报和电话等。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调查报告”似乎只是一种低级的、浅层次的“二流”文体。 抛开实际情况不论,这种“看法”毫无正确性可言! 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身,都要靠调查研究。 读书、阅览、解剖、实验、巡察、采访、考古、勘探,小至“细胞”离析,大至“宇宙”探测,有什么“认识”能离开调查研究呢? 这样看,“调查报告”人类正确认识成果的一种最直接的文字表现其“重要性”就不言自明了。 研究这种“文体”写作的书,少之又少,好的更少。《如何写调查报告》作者在这方面是认真而的。只要看看《如何写调查报告》的章节“目录”,细心的读者自能明辨:它是“有用”的,有参阅“价值”的!
《宣·讲》并不是一本讲述宣亚历史的书籍,但这并没有丝毫影响到它的穿透力和厚重感。在这本书中,有心人可以发现“宣亚为什么能赢”的答案,更会明晰宣亚传奇式业绩背后的传播真相。 作为业内知名的传播公司,宣亚在本书中难以置信地显露了她的坦荡和自负——“合适”传播哲学、10条道德标准、品牌罗盘等基奠宣亚成功的“ 重武器”,悉数脱下秘而不宣的神秘外衣,以完整的面貌直面读者。 但本书的内涵远不止此,读者完全可以在《宣·讲》中得到更多的启示和感悟。本书作者是一群书写传奇的传播人,他们平和而不失锐气,天马行空亦兼具理性。在这一篇篇充满才华而真实的文章背后,呈现的既有传播人的苦与乐,也有他们的光荣与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广播电视新闻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为适应事业发展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需要,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将教材建设列为办学的重中之重的课题,先后组织编纂了四套系列教材,而“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程”是在总结前四代教材经验的基础上编纂的。 《新世纪广播电视新闻学系列教程》是一套以中青年作者为主体的教材,既是前四代教材的继续和完善,又吸取了广播电视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增加了若干新的选题。本书为系列之一的《当代俄罗斯大众传媒研究》。
由社会学家戈夫曼定名的“框架”概念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后,一直备受关注。被研究者们大量用作理论视角或研究方法的“框架分析”,根源于特定的社会现象:新闻传播者以相对稳定的认知模式来认识事实、创制文本、建构现实,体现着主体观念的重要作用。 本书聚焦于本体研究,探讨职业传媒组织的新闻框架如何在内在主体能动性与外在社会结构限制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第一章以“新闻框架是一种社会事实”为命题基础,勾勒出从主体角度进行框架研究的路线图。第二章至第四章进行静态考察,从新闻话语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话语、建构及接收)切入,考察新闻框架的内涵与构成、事实与来源、功能与效应。第五章至第六章进行动态考察,分别从历时性(社会语境变迁)与共时性(主体间框架竞争)角度切入。第七章分析了框架建构中的新媒体技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