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传统方言学系统研究和方言地理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宁波方言乡镇街道133个点进行密集型田野调查,全面细致地描写和比较了宁波六县市代表点语音、词汇、语法的基本面貌,采用方言地图法展示语音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研制了42幅特色词语地图,阐释了词形的分布模式及其演化路径,并结合非语言因素探讨了宁波方言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机制。通过宁海方言三身代词词形的地图展示,揭示了人称代词的演变路线。两条同言线索厘清了甬江片与临绍片、台州片的分界线。比较宁波话和上海话两地300个日常词语,采用计量统计方法论述了两地方言语音词汇的异同及其历史成因。
辜鸿铭,谙熟欧洲文明而服膺儒家传统文化的立化怪杰学贯中西的学者,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大师经典文库:中国人的精神》为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在中国人对外传播民族文化的历程写下了独特而醒目的一笔。
本书以中国特大城市为例,通过采取“城市区街道社区小区受访者”多阶段分层抽样与抽样相结合的实证调查研究方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五大城市共选取调查样本1250个,同时充分结合外已有的城市社区冲突治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及混合研究方法等对社会转型期中国城市社区治理进行化的研究。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是翻译学的入门教材,广获欧美高等院校采用。全书综览现当代重要的翻译学说,加以阐释和评议,更辅以逾八种语言的文本为解说。每章专述一个翻译学议题,各章又互相参照,层次分明,包括:主要观点及术语表小结剖析与讨论研讨要点个案研究中文版另附术语对照表参考文献及补充读物本书各章均由任教于各高等院校的翻译学教授及博士译成,译文准确忠实,并照顾到中文读者的研习需要,适量保留外文原文,俾便查考。芒迪的著作为[翻译研究]这门发展迅速的学科拍了快照,清楚而精辟,形象鲜明,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该领域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对研习翻译学的师生都极具价值。
全球化背景下,文学翻译的地位和价值发生了一些变化,文学翻译商业化、娱乐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生态翻译学视阈下,从文学翻译的地位功能、其外围的生态环境、影响文学翻译生态环境的特定因素、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探讨,有助于文学翻译维持文化和文学的多样性,平抑过多的来自商业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保持文学翻译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头。《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由盛俐编著。
本书是一本语言学研究著作,讨论语言与时间的关系,透视经验世界里的时间观念如何投射到语言世界里,探明时态、体态等概念。然后分析了英汉时体的各种类型(过去时、现代时、完成体、进行体、完成进行体)以及相应的汉语翻译策略。
中国白话小说《三国演义》自江户时代输入日本,就不断被翻译、仿作、再创作,并在传播的过程中与日本文学互为影响,推动多次“三国热”席卷日本文坛,同时带动日本学界《三国演义》研究的深层次发展。赵莹著的《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分为10章(包括绪论),围绕上述内容,站在中日文化关系史的角度,运用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方法,对《三国演义》与日本文学和文化的关系进行系统地梳理,评述和研究,探索中日文学交流的轨迹。首先以译本和再创作版本为中心,深入研究《三国演义》在不同时期所经历的文化过滤,所反映的时代特色,所表达的日人情怀,从一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成适合大众阅读的日本现代小说的过程。其次以人物研究和版本研究为中心,阐释日本学界《三国演义》研究的大众化和日本化等特性。最后以日本视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