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心理方面的书。欧文 亚隆是当代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也是团体心理治疗的实践者与重要的代表人物。亚隆将文学、哲学的观念带入了心理治疗领域,倡导治疗者与病人之间要培育一种亲密的互动关系,反对将心理治疗教条化、手册化。几十年来,他的著作如涓涓细流一般,滋润着无数颗在大千世界中迷失的心,帮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路。本书将引领读者走入大师的心路历程,与大师一起 一路同行 ,一同俯瞰存在心理学的宏伟圣殿,一同仰望浩瀚的星空,探寻人类终 极问题的归宿。
几乎人人都有做事拖拉的经历,人人都想改掉拖延的陋习。如果你是一个做事拖延的人,那么这个坏习惯可能导致各种负面的影响,造成诸如学习成绩不好、工作表现差、不健康的饮食选择等健康问题和经济问题。 本书作者从分析产生拖延的八大心理因素入手,通过提供一种直截了当、系统的框架,运用无压力工作法、抗拖延习惯法、25-5法则、设置季度SMART目标等,帮助读者建立以行动为导向的习惯来拒绝拖延症,逐步改掉拖延陋习。 本书不只是提供日常行动计划的制订,而且是侧重鼓励读者采取行动的行动指南。
心流 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做自己非常喜欢、有挑战并且擅长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体验到心流,比如爬山、游泳、打球、玩游戏、阅读、演奏乐器还有工作的时候。 心理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 契克森米哈赖在30年前,在大量案例研究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了 心流 的概念。本书系统阐述了心流理论,进入心流状态的条件,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工作、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阐述如何进入心流状态。对心理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来说,《心流》是理解积极心理学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理论素材;对大众读者来说,这更是一本提升幸福感和效率的行动指南。
。。。
众多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善恶之源》为我们作出解答。《正义之心》作者乔纳森·海特:保罗·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名一流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结合为一体,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一种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
《政治哲学丛书·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分别探讨了中国是否具有独具特色的权利思想,以及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中西方进行权利对话是否可能的问题。《政治哲学丛书·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结合宋明以来中国儒家思想与19世纪后中国权利概念和权利话语的发展历程,以大量的思想史材料证明,中国始终存在一种与自身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并且基于自身需要而产生的独特权利话语,但这种特色并不会也不应妨碍中国与西方在权利话语方面进行密切交流和对话。《政治哲学丛书·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认为,跨文化的权利话语对话是一个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只有具有各自独特权利话语的中西方国家都对此持开放态度,权利对话才能成为跨越彼此观念隔阂的桥梁。
我们只有直觉和反思两种思考方式吗?当一条信息证实了你的想法,你是否还会去询问它的真实性?如果事后证明这条信息是错误的,你是否依然会极力辩解?你是否 容易相信那些和你“不谋而合”的观点?你有没有根据自认为有代表性的有限信息来快速做决定的时刻?你是否总是通过他人的行为来判断他人,但倾向于根据自己的意图来判断自己? 我们的感知是片面的,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大脑通过设置各种机制技巧,使我们能够理解并分享这复杂多元的世界。本书将研究这个既神秘又非凡的器官的机制和运作方式,以发现它何时、为何以及如何欺骗我们。 知道如何在必要时怀疑自己的想法、情感和直觉,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所有细微差别和复杂性。
对于心理学来说,荣格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于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长达6年之久,然而因为理念不和,随后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把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本书正是对荣格心理学分析的一种归纳,通过对荣格一生中重大事件的解析,还原荣格心理学的来源。本书从不同的细节刻画荣格,一一揭示荣格的学术历程、思想根源、与同时代人的关系。 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被誉为 心理学界的哥伦布 ,他提出的无意识概念是对心理学研究的极大拓展,他的理论和思想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并对后世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魔法师荣格》结合荣格的生平、著作及其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探寻了荣格思想
《生活就像练习:肯·威尔伯整合实践之道》是一本接地气的身心灵练习书。生活给人以诸多考验,我们要八面玲珑、处事不惊、面面俱到,却仍不能避免生活的艰辛与痛苦。《生活就像练习》并没有承诺一个按照它上面说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的美好境界;也没有否认人生在世永不可逃避的、哪怕是开悟了也依然存在的磨炼。它只介绍了一种思维模式,数个练习方法,十分中立。 但《生活就像练习:肯·威尔伯整合实践之道》并非理性而不近人情,充斥着冰冷的分析和抽象的理论,相反,肯·威尔伯和其他三位作者生活在忙碌而多彩的大都市,深谙都市人的喜忧;他们设身处地为我们设计的练习既省时又省力,但 无水分;他们鼓励我们勇敢地生活,诚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在挑战与变化中体味生命的美好。 想要挖到宝藏,就不要害怕指甲里有泥。《生活就
希腊哲学中,自然哲学路线的高峰之一就是原子论哲学和快乐论伦理学,而希腊化罗马时代原子论哲学和快乐论伦理学的代表就是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很喜欢写自己哲学的“概要”,作为信众们达到心灵宁静的幸福保障。这些概要性的哲学书信和格言集构成了《自然与快乐 伊壁鸠鲁的哲学/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上编的内容。《自然与快乐 伊壁鸠鲁的哲学/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下编是罗马的伊壁鸠鲁派卢克来修的哲学长诗《万物本性论》,生动、详尽并且忠实地阐发了伊壁鸠鲁的哲学。
郭本禹、郭慧和王东编著的《自我心理学 斯皮茨玛勒雅可布森研究》由对斯皮茨、玛勒和雅可布森三人的思想研究所构成。全书除了导言共分十三章。其中,*至五章阐释了斯皮茨的自我心理学,第六至九章评介了玛勒的自我心理学,第十至十三章描述了雅可布森的自我心理学。虽然三人的自我心理学在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在思想脉络上却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因此,本书对他们思想的评述主要分为学术生平和思想来源、自我心理学理论、精神病理学与治疗观以及对其理论的总体评价等部分。
《社交天性》是社会心理学家马修·利伯曼解读人类“社会脑”的权威之作,它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充满合作与竞争的智慧社会中人们喜爱社交又相互连接,个人的社会影响力如何得以发挥,书中处处充满了令人惊喜的洞见。 为什么有的人天生善于社交,而有的人总是充满障碍? 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难相处? 心痛对人的伤害甚至超过头痛? 慈善组织如何激发人们的捐赠行为? 比金钱更有效的激励员工的方式是什么? 针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为、如何与他人合作,到如何帮助孩子高效学习、如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社交天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释和建议,为我们讲述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 这是一本兼具科学性和通俗性的读物,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研究者们如何通过实证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行为的神经基础,还可以借助本书
他不是真的想伤害我 他只是情绪失控了。 他平时非常体贴、温和。 有几次,他真的把我吓坏了,但是他从来没有伤害过孩子 他是个好父亲。 他平时工作真的好辛苦。 他只是比一般人敏感 他已经尽自己努力做到好了。 他事后总会后悔不已。 他说他爱我。然而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你是否曾经一遍遍地这样问过自己?现在你有机会解读这些内心愤怒、控制欲极强的男性的内心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在这本划时代的书中,一位擅长与有施虐倾向的人打交道的顾问,将向你展示如何调整、改变,或者放弃一段充满虐待的关系。你会了解: 早期的施虐信号 10种施虐型人格 不良嗜好及酒精所起的作用 你能够修复什么,而哪些是不能修复的 如何安全地摆脱一段关系
本书为超个人心理学大师肯·威尔伯1997年至1998年一年间的日记,其中不仅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工作和修行,他与美国心理学界以及灵修圈的交往,美国当时文化、艺术界的基本面貌,*以大量篇幅阐释了他对意识领域的研究,并厘清了“转译”式的修行与真正具有“转化”意义的修行之不同。因此,本书可称为意识研究领域的**之作,以及身心灵成长的*佳指导手册。
众多知名学者、专家推荐。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婴儿拥有丰富的认知和道德生活,这是21世纪心理学领域最有趣的发现之一。但对婴儿认知与道德的研究如何揭示人类的本性·保罗·布卢姆用他标志性的写作风格——清晰、深刻、敏锐和优雅,通过《善恶之源》为我们作出解答。《正义之心》作者乔纳森·海特:保罗·布卢姆向我们展现出,一名一流科学家如何把矛盾的发现、广泛的研究和深厚的人文关怀结合为一体,为人类的本质勾勒出了一幅细致入微、令人惊奇的肖像,描绘了它的美好、恐怖和奇妙。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善恶之争是人类生活永恒的主题之一。但从婴儿的善恶起源探讨道德的冲突、局限、转化、超越与升华,是一种另辟蹊径、引人入胜的新角度。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科学的心理学研究人类的道德,也许更能
潘菽著的《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精)》着重作者在挖掘、整理、鉴别、研究中国古代心理学方面的内容的同时,着重提出了研究这一学科的科学方法论,即认为中国古代心理思想必须是符合科学特点或具有科学倾向的的心理思想,并倾向于其中唯物论倾向的思想内容。具体在中国古代心理学方面,作者提出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七大范畴。 本书编排旨在能体现作者所提出的这七大范畴,并以此为依据将其作品分门别类地加以划分,有益于读者深入认识作者的思想观点。
现象学关注中心是意识,符号学关注中心是意义,哲学符号学,或称符号现象学,关注意识与意义的关系,或者说,意识中的意义,以及意义中的意识。因此本书从意义的产生,讨论到意义的经验化,最后讨论意义的社会化。无论讨论任何问题,意义与意识,是本书不敢忘的两个核心概念。
人们总是凭借直觉认为,自己所见和所感的都是真实的。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心理学目前知名的实验之一“看不见的大猩猩”告诉我们:事实上,即使明显的信息也会被我们漏掉。在当今这个信息和新事物大量塞满我们生活的时代,生活中的“大猩猩”更是无处不在。 《看不见的大猩猩(经典版)》作者克里斯托弗?查布里斯、丹尼尔?西蒙斯是著名心理学专家,生动而幽默地揭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六大错觉:注意错觉、记忆错觉、自信错觉、知识错觉、因果错觉以及潜能错觉。通过阅读,你会懂得,你所见的、记住的、以为的、知道的等,也许,全都不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