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是曹道衡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上世纪古代文学史研究的代表作。《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融文学研究与历史研究、文献研究于一体,充分代表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的思路扩展。尤其是北朝文学的研究部分,是曹道衡先生对古代文学研究的开创和之处。《中华现代学术名著5: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是填补这一领域空白的水平的专业著作。
诗人写诗都写些什么?是怎样写出来?又如何去读?江弱水编著的《诗的八堂课(精)》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话题,来展开有意义也有意思的讨论。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感性与知性的双重满足。既能用于学诗入门,也可作为诗学进阶。
晚明文学的先驱——徐渭,是一位诗文、书画、戏曲皆擅的奇人。以往学术界对他的研究,多侧重于书画、戏曲方面,对其诗文,尤其是散文方面的重视不多。《徐渭散文研究》即将视角聚焦于徐渭的散文创作,运用实证研究和理论阐释相结合的方法,从分期、特色、渊源、文学史上的地位四个方面,对徐渭散文做了系统的研究。作者一方面以细密的分析和深刻的解读,将我们关注的徐渭的情感内涵研究引向深层,一方面又围绕当今我们普遍忽视的徐渭散文创作的“法度”问题,从语体、结构、体制诸方面,对其表现情感的形式进行了开拓性的 探讨,资料翔实,语言流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本书的发行对象是古典文学研究者、爱好者。
《缅想与徜徉:跨世纪乡土小说研究》是张懿红博士近年来专注于中国当代乡土小说研究的重要收获,连同发表的几十篇相关论文,显示了她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深广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乡土,承载着世界上四分之一的人口,也承载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它曾演绎过滞缓而壮观的历史活剧,也演绎着时时发生的最生动的人生悲喜剧。因此,“中国乡土”,或者“乡土中国”,成为现代以来文学表现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也成为表达作家复杂情感的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其作家新人辈出,其情愫绵绵不绝,其作品蔚为大观,构成十分重要而内涵独特的中国乡土艺术世界。而对乡土小说的研究也构成了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领域。
从人类开始劳动以来,医学就在实践中诞生了。从原始社会到我们刚刚进入的21世纪,医学的发展在日益加速,新的药物、新的仪器、新的理论、新的技术层出不穷。转眼间,现在的新发展又将成为医史研究者笔下的历史,医学的历史就在这些一代又一代的新发展中越书越厚。因此,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要勾勒出人类战胜病魔、自我救疗的历史全貌,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是十分吃力的事。然而,这恰是夏媛媛编著的《医学的10大重要进程》想努力办到的事情。本书并不企图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医学通史,也不试图去涉及世界上其他各种不同的医疗保健体系。对这些医学传统的省略并非是认为它们的历史不重要,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问题,必须做更多的工作,包括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主题。
《(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上编以宋明以来教育发展为背景,发掘了严父慈母式的贾府家教格局等8处文化现场,探究了因袭千年一贯制的封建正统教育封闭没落的特性必然导致其动机与效果相悖的内在规律,进而论证了教育危机助推着贵族社会“厦倾”“灯尽”的衰亡进程,这应是曹雪芹关于教育的深沉反思。《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下编透过贾宝玉、北静王、元春、凤姐等人的可感行为,运用心理学原理探寻其作为个体“人”的心灵框架中特殊的情意丛,以求更准确地把握其不为人知的精神内质,还原红楼人物画廊中一个个“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