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经”系指被儒家奉为经典的十三部古籍,即《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汉代,立《诗》、《书》、《礼》、《易》、《春秋》于学官,定为“五经”。唐以“三礼”、“三传”合《诗》、《书》、《易》,为“九经”;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为“十三经”。至宋,列《孟子》于经部,始为“十三经”。随着儒家之学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定于一尊,历代学者纷纷为诸经作注解,除注经之作外,后又出现了对旧注进行解释和发挥的义疏。南宋以前,经与疏各单行,南宋绍熙年间始有汇集唐宋之前最权威性的“十三经”注、疏的合刊本,后复有十行本。明嘉靖中有闽本,据十行本重刻;万历间
*指出: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JP2〗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学十三经》占有重要地位。《国学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 经 ,《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属于《春秋经》之 传 ,《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 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 经 的地位, 传 、 记 次之,《尔雅》又次之。〖JP〗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 经 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
该书系将陆续对四书五经、资治通鉴、唐诗宋词元曲、中华传世兵书、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中华典籍重新进行编辑、整理和加工。该书系不是零散几本书的拼凑,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组成中国古代典籍流传及整理史上一条比较完整的链条。我们力求采撷浩如烟海之珍籍,汇集传世万代之经典,再现中华民族文化长城之宏富和瑰丽;其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
中华民族是个极具忍耐力,也极具坚韧力的一个民族,隐忍谦让是自古以来的美德。儒家的内圣、道家的守柔、佛家的慈悲皆是“忍”的表现,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所忍才能有所成,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内圣才能外王,守柔才能刚强,慈悲才能超度。《尚书》中周成王告诫君陈说:“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孔子的“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无所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佛家的“六度万行,忍为”;谚语所说‘凡事得忍且忍,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等等皆是中国忍文化的表现。 《说文解字》释“忍”为“能也”。能,即一种属于熊类的像鹿一样的野兽,它的皮毛之下有强壮坚硬的筋骨。而“忍”字的结构从刃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