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是民国时期小学领域的学者之一。他的《词诠》是我国文字研究方面解释虚词的代表性著作。作者的初衷是要读者明白词无定义,虚实随其所用,不可执著。本书原与作者所著《高等国文法》相辅而行,前者释词,后者释文法,读者兼读两书后,庶几可会通我国古文法,于读书得事半功倍之效。
很多人都知道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但事实上,仓颉只是传说中的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他不可能一个人创造出所有的汉字,而只可能是最早对汉字进行了系统整理的人。据考证,汉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它起源于幅员辽阔、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源于上古先民的共性经验,是一代代先民根据生活实践慢慢创造的结果。每一个汉字,寻根究底,无一例外地都来自生活的真实。在距今三干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时期,汉字已经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在其后的发展中,它又先后经历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等不同形体的演变和锤炼,逐渐趋于稳定。
《琢玉:弟子规伴成长》是作者教育创新成果“践行《弟子规》,做知恩识礼人”德育教育项目的总结。书中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基本理念,并且将作者所在学校校训中的“约之以礼”作为着力点,全面生动介绍了如何教育学生做人、使中华文化经典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与灵魂当中的方法。作者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日常行为规范、家校联动等方面给出生动而翔实的例子,为中华文化经典的实践教育提供宝贵的经验。《琢玉:弟子规伴成长》对中华文化经典进行辨证继承,力求深入挖掘古代文化经典的当代意义,内容丰富全面、严谨,既有启发性,又有趣味性,是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很多人都知道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但事实上,仓颉只是传说中的一个具有神话色彩的人物,他不可能一个人创造出所有的汉字,而只可能是最早对汉字进行了系统整理的人。据考证,汉字的萌芽,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它起源于幅员辽阔、古老文明的华夏大地,源于上古先民的共性经验,是一代代先民根据生活实践慢慢创造的结果。每一个汉字,寻根究底,无一例外地都来自生活的真实。在距今三干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时期,汉字已经达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在其后的发展中,它又先后经历了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等不同形体的演变和锤炼,逐渐趋于稳定。
《论语注(精)/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共二十卷。卷首有康有为《序》,逐卷对《论语》进行注疏,在注疏体例上,每一卷先在开头解题,然后注明章数,再对每一章抄录原文进行详细注解。注解时通常先解释个别字词,然后引证前代儒学诸家如郑玄、朱熹的注疏阐释句义,康有为以今文经学为主,融通古今,兼摄中外,对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的阐释,以期达到“化古昔为今务”的政治功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