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一书内容丰富,至今仍然有很强的可读性,有一定的读者群。图文注释本使用原周国林先生的注释,对原来注释本重新排版设计,并在适当的位置附上图片及简明的说明文字,使图片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
本书收录金石学家周季木历年所得古代刻石131品,所收文物年代上起周秦,下至晋宋,精拓缩影石印,前有周氏编目,并详载原石尺寸及著录情况。周季木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藏家,以收集刻石、玺印、古陶闻名于世,所藏文物按门类各有图录,其中《居贞草堂汉晋石景》著录刻石,《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玺印,《季木藏陶》著录陶文,所收藏品都是周氏家藏之精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以年代为序,著录至1929年为止的周氏所藏精品刻石名目,并各附拓片,堪称一部难得的古代金石图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李商隐年谱晚近流传的有三家:一是朱鹤龄的李义山诗谱:一是冯浩的玉溪生年谱;另一就是这本张采田的玉溪生年谱会笺。三家之中,朱氏是草创,于商隐生平出处,漏略很多。冯谱则钩沈索隐,号称;伹晚出的樊南文集补编,却不及见,所以仍有不少舛误的地方。张笺是在冯谱的基础上删繁补缺,重行编定的。于前此各家的误笺,纠正颇多;也有不少创获,在上述各谱中,是较为精审的一本;可为研究李义山生平、作品的重要参考。
本书收录金石学家周季木历年所得古代刻石131品,所收文物年代上起周秦,下至晋宋,精拓缩影石印,前有周氏编目,并详载原石尺寸及著录情况。周季木是民国时期著名金石藏家,以收集刻石、玺印、古陶闻名于世,所藏文物按门类各有图录,其中《居贞草堂汉晋石景》著录刻石,《魏石经室古玺印景》著录玺印,《季木藏陶》著录陶文,所收藏品都是周氏家藏之精华。《居贞草堂汉晋石影》以年代为序,著录至1929年为止的周氏所藏精品刻石名目,并各附拓片,堪称一部难得的古代金石图录,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与收藏价值。
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本书对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作了详密的考证,或填补空白,或订正,资料翔实,论证严密,多发前人所未发。此外,本书还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以及当时的诗坛和诗歌流派,作了宏观的考察,力求总结出文学史的发展规律,其中特别是对大历时期南北不同诗人群体的分析,开启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群体研究的新风气。本书初版于1980年,学术界认为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次”(南开大学罗宗强教授《唐诗论学丛考》序)。
李商隐年谱晚近流传的有三家:一是朱鹤龄的李义山诗谱:一是冯浩的玉溪生年谱;另一就是这本张采田的玉溪生年谱会笺。三家之中,朱氏是草创,于商隐生平出处,漏略很多。冯谱则钩沈索隐,号称;伹晚出的樊南文集补编,却不及见,所以仍有不少舛误的地方。张笺是在冯谱的基础上删繁补缺,重行编定的。于前此各家的误笺,纠正颇多;也有不少创获,在上述各谱中,是较为精审的一本;可为研究李义山生平、作品的重要参考。
《十通》是书名带《通》字的十部大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后,有南宋郑樵撰《通志》、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清朝通典》、《续通志》、《清朝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加上前面『三通』,称为『九通』。一九二一年,浙江南浔刘锦藻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始有『十通』之名。 《十通》是一套有关我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大型工具书,共计二千七百多卷,内容广博,规模宏大。有了它,就能基本上掌握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制度方面的资料,更便于了解各项制度的沿革。它无疑是文史工作者和单位图书馆、数据室的工具书。
湖南图书馆编写的《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收录的宗教文献于此类史迹记载丰富。本书还收录大量记载湖南各地扶危济困、积谷赈灾、恤贫助学、惠老育婴、义渡义桥等慈善乐捐文献的书目,为了解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民生提供了手资料信息。
清代咸丰朝(1851-1861)是我国历史上继王莽行宝货制之后,又一币制十分混乱的时期。时值鸦片战争之后,太平天国兴起,内忧外患频仍,军务繁兴,国用日益短缺。咸丰三年户部始铸大钱,以供度支。之后,各地铸局纷纷奏请设厂安炉。十余年间,币政朝令夕改,钱法纷乱复杂。钱值自小平以至当千,由于一再减重,出现轻重倒置、重量悬殊的现象。除纸币外,币材有铜质、铁质、铅质。如此种类众多的钱币,给钱币专家及爱好者们带来了收集、研究的无穷乐趣。 齐宗佑先生致力于咸丰钱币研究二三十年,精于收藏,长于墨拓,所收实物达千余品之富。他在长期的观察和排比中,发现咸丰钱中同一个钱局所铸的一些不同丰值的钱币,往往有相同的片别特征,可以自成体系,遂率先提出了“版式系列”的名称。这种按版式系列来归纳不同面
《齐国人物志》共收录463个历史人物。上起姜太公封齐,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凡在此时期内的齐人,无论活动于齐国还是活动于其他诸侯国,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黎民百姓,只要有籍可考,皆在收录范围。 有的人物,虽不是齐国人,但一直活动于齐国,也收入《齐国人物志》,如卫公子开方。有些人物,虽仕于他国,但是齐国人,也收录《齐国人物志》,如蒙武。 虽出生于齐国,但外嫁其他诸侯国的女子,如果其事迹与齐国有关,则收入《齐国人物志》,如晋侯重耳夫人、鲁庄公夫人哀姜等;如果其事迹与齐国无关,则不收录。 《齐国人物志》尽理按人物在世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若生卒年无考者,按其生活时代前后酌性排列。 有部分人物,其姓氏名号、生卒年代、籍贯乡里、生平著述等异说纷陈,等者或尽力考证,或采用存疑的方法辑入,以备读者全面
唐才常短暂的一生留下了大量著述。其著作版本,主要有1898年长沙刊本《觉颠冥斋内言》四卷(1902年夏重新铅字排印),1900年刊本《浏阳二杰遗文》(第二卷即唐才常遗文),1980年中华书局版《唐才常集》。上述三书均只收录了唐才常的部分著述,还有大量的作品散见于《湘学报》、《湘报》、《民权素》、《大陆》、《亚东时报》等清末民初的报刊,唐氏家属和一些图书馆也藏有唐才常的手稿。《唐才常集》以《觉颠冥斋内言》为主体。该书是唐才常生前刊行的专辑,由其弟子邹柽贤编辑而成。此次整理,即以长沙刊本为底本,加以校点。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唐氏散见于各报刊的论文、书信、诗赋等若干篇,大部分是对研究晚清历史尤其是唐才常维新思想有价值的文献。
湖南图书馆编写的《湖南古旧地方文献书目》收录的宗教文献于此类史迹记载丰富。本书还收录大量记载湖南各地扶危济困、积谷赈灾、恤贫助学、惠老育婴、义渡义桥等慈善乐捐文献的书目,为了解清末至民国时期的社会民生提供了手资料信息。
《齐国人物志》共收录463个历史人物。上起姜太公封齐,下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凡在此时期内的齐人,无论活动于齐国还是活动于其他诸侯国,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黎民百姓,只要有籍可考,皆在收录范围。 有的人物,虽不是齐国人,但一直活动于齐国,也收入《齐国人物志》,如卫公子开方。有些人物,虽仕于他国,但是齐国人,也收录《齐国人物志》,如蒙武。 虽出生于齐国,但外嫁其他诸侯国的女子,如果其事迹与齐国有关,则收入《齐国人物志》,如晋侯重耳夫人、鲁庄公夫人哀姜等;如果其事迹与齐国无关,则不收录。 《齐国人物志》尽理按人物在世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若生卒年无考者,按其生活时代前后酌性排列。 有部分人物,其姓氏名号、生卒年代、籍贯乡里、生平著述等异说纷陈,等者或尽力考证,或采用存疑的方法辑入,以备读者全面
《五帝本纪》是司马迁《史记》乃至“二十四史”的开篇,记述了从黄帝至尧舜时期的远古历史。《史记五帝本纪讲稿》作者李学勤编著的从中国文明起源的角度,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五帝本纪》进行深度讲解,并梳理了有关五帝时代及上古史研究的争论与探索。
李商隐年谱晚近流传的有三家:一是朱鹤龄的李义山诗谱:一是冯浩的玉溪生年谱;另一就是这本张采田的玉溪生年谱会笺。三家之中,朱氏是草创,于商隐生平出处,漏略很多。冯谱则钩沈索隐,号称;伹晚出的樊南文集补编,却不及见,所以仍有不少舛误的地方。张笺是在冯谱的基础上删繁补缺,重行编定的。于前此各家的误笺,纠正颇多;也有不少创获,在上述各谱中,是较为精审的一本;可为研究李义山生平、作品的重要参考。
一、本辞典共收二十四史掌故近七千条,依二十四史的顺序编排其中大多数为新编掌故。 二、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凡生僻字均加以注音、释义、并用( )标明。 三、每条掌故均注明出处,用[书
《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由焦循,沈钦韩撰写。《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是清代春秋学丛刊。《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主要包括「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春秋左传补疏、春秋左氏传补注卷、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等内容。
东轩笔录,是魏泰记载北宋太祖至神宗六朝旧事的笔记。 魏泰,字道 辅,晚临汉隐居,襄阳人,生活在宋神宗、哲宗、徽宗时期,兴王安石、王安国、王雱、黄廷坚、典大临、徐禧、章惇等交游,博极羣书,长于诗文,年轻时怀才豪纵,曾因一时气仇欧打主考官,未能考上进士,以后一直隐居。徽宗时,章惇他作官,竟指袖还家。他的姐夫曾布,是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助手,后因反对市易法,兴吕惠卿闹僵,被贬,元佑后又重新执政。魏泰的思想倾向颇似曾布,对变法持的批评意见,对王安石肯定居多,对吕惠急卿则痛加揭露贬斥。魏泰的著作有东轩笔录十一卷、续录一卷、临汉隐居诗话一卷、订误集二卷、书可记一卷、襄阳题咏二卷、临汉隐居集二十卷、襄阳形胜赋等,今存者唯笔录、诗话及诗四首。 书末附录各家著录及题跋、有关魏泰的材料、参校书目及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