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还记幸:修订本》由黄裳著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曹方向编著的《甲骨文读本(精)/古文字读本》涉及的材料,是商代晚期王室 留下的龟甲和胛骨。按照甲骨文字内容,分为“世系类”“军事政治类”“天文类”“环境与自然经济”“动物类”等部分,不仅对甲骨文字形有解释说明,对我国上古历史政治军事各方面的内容也有所涉及。
陆游从乾道六年(1170)闰五月起,由山阴出发,至十月底抵达夔州上任,途经二十余府州军,全程五千余里,历时一百五十七天。范成大自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由成都启程,至十月到达苏州,全程七千余里,用时八十九天。 二人皆以日记体,写下沿途风貌、人文、交游、古迹,和前人作品中相关的内容。各以目的地命名,陆游称《入蜀记》;而范成大归吴,取“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称“吴船录”。
尚书核诂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尚书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国维先生特焉撰序,以之与历史上的孔传、蔡传相比,认为其书“博采诸家,文约义尽,亦时出己见,不愧作者。其于近三百年之说,亦如汉魏诸家之有孔传,宋人之有蔡传。其优于蔡传,亦犹蔡传之优于孔传。”这无疑是非常高的学术评价。杨筠如先生,湖南常德人,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王国维是当时的导师。他听王国维讲授尚书,于是选取核诂为研究题目。在那屈同学中,以经学为题目的只有他和杜钢百(原名百炼),杜氏治经学史,致力经注的惟杨筠如先生一人。
《河里子集》:1986年1月由香港博益出版集团初版一印,系“中国当代作家介绍丛书”之一。此次为重新结集出版。辑游记,湖北、四川、甘肃、山东……到处都留下了作者的足迹。在第二辑中,作者表达了对友人们的感激、怀念和推崇。本书的第三、第四两辑都是记事、读书之作,妙义纷呈,新论迭出,篇幅短而韵味长。《负暄录》:1986年12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一印2600册,系“骆驼丛书”之一。作者的书桌放在南窗,只要是晴天,阳光是不会缺乏的……一入冬……搬来搬去倒是为了多晒到一点太阳。换一种风雅的说法,就是“负喧”……把“负喧”时产生的断想随手记下一些,就是这《负喧录》。《惊弦集》:《惊弦集》是1986年12月湖南人民出版社初版的图书,此书为杂文集,无序跋,收入《黄裳文集·珠还卷》。04年1月有河北教育出版社初版一印,系“世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靠前的“真空”和“失序”,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鞔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元好问与他的时代 中华书局》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左传微》由吴闿生著
。。。
《旅谭》是晚清岭南名士汪瑔刊行于光绪十一年的笔记体著作。汪瑔为晚清广东“三大名幕”之一,他早年辅佐旗人五福,曾入广东布政使俊达、广东巡抚裕宽幕,历佐两广总督刘坤一、曾国荃、张树声办理洋务,所处位置能见识中外,故《旅谭》搜辑的历代掌故,足补史阙;所录之美国宪法少有中译本,弥足珍贵。汪瑔与叶衍兰、沈世良并称晚清词坛“粤东三家”,书中重心还在评点诗词作品,也有记录道咸同光时期的文坛动态,存录该时期诗词作品的吉光片羽。同时屡见汪瑔的读书心得,尤具入粤“浙派人”之文风。本书为后人了解历代掌故和晚清文坛逸闻提供了窗口。
《古籍整理识小录》,书名脱胎于清代王夫之《识小录》,从小问题见大章程。先是从经学到历史文献学展开总论,高屋建瓴;接着标点校勘、版本目录、考正三卷,拣择习见的经史文献中的上述课题,分而详述之,学养丰厚又不至曲高和寡,再加一章书评卷,可使初学者得以窥文献学之门径。
《瓯香馆集》由[清]恽寿平著,杨晶点校
《峨眉县志所载景点题咏汇编校注》以康熙《峨眉县志》、乾隆《峨眉县志》、嘉庆《峨眉县志》、宣统《峨眉县续志》所收景点题咏为整理对象。分别省称康熙志、乾隆志、嘉庆志、宣统志。每一篇的题目之下,罗列在相关志书中的卷次,均以较早版本为底本,其他收录作品之书为参校本。
尚书核诂这部书,是二十世纪尚书研究重要的成果之一。王国维先生特焉撰序,以之与历史上的孔传、蔡传相比,认为其书“博采诸家,文约义尽,亦时出己见,不愧作者。其于近三百年之说,亦如汉魏诸家之有孔传,宋人之有蔡传。其优于蔡传,亦犹蔡传之优于孔传。”这无疑是非常高的学术评价。杨筠如先生,湖南常德人,一九二五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研究院第一届学生,王国维是当时的导师。他听王国维讲授尚书,于是选取核诂为研究题目。在那屈同学中,以经学为题目的只有他和杜钢百(原名百炼),杜氏治经学史,致力经注的惟杨筠如先生一人。
《民革前辈与上海解放》由民革上海市委会编
朝鲜半岛产生过大量的汉诗作品,汉诗名家辈出。《朝鲜汉诗选》编选朝鲜半岛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诗人和汉诗作品千余首,按时间次序编排,并撰诗人小传以便读诗解诗。本书所选汉诗遍及各个历史时期,诗人的身份各式各样,诗歌的体裁和题材也丰富多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国和朝鲜半岛古代诗歌及文化的交流与关联,是一本体裁多样、内涵丰富的汉诗选本。
山西文化编纂委员会编的这本《张慎言集(精)》为山西文华出版工程著述编之一种。张慎言,山西阳城人氏,明代清官,他的作品多有记载山西尤其是晋城历史,价值很高。其作品存于世者,有诗集六卷,文集三卷。此次整理,诗集以台北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文集则以康熙本为底本,参校他本。
《民国曲阜游记汇编》搜集、整理了民国时期报刊发表的游历山东曲阜及周边地区的数十篇有代表性的游记。所收游记按作者游览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共收录1915年至1948年的曲阜相关游记41篇,均出自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期刊及书籍等,包括《小说月报》《旅行杂志》《史地学报》《人文月刊》等。曲阜虽小,但因是孔子故里,当时仍旧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去参观、赏玩。他们留下数量可观的游记,为后人研究了解当时曲阜及山东地方社会风貌,提供了独特又丰富的资料。
《旅谭》是晚清岭南名士汪瑔刊行于光绪十一年的笔记体著作。汪瑔为晚清广东“三大名幕”之一,他早年辅佐旗人五福,曾入广东布政使俊达、广东巡抚裕宽幕,历佐两广总督刘坤一、曾国荃、张树声办理洋务,所处位置能见识中外,故《旅谭》搜辑的历代掌故,足补史阙;所录之美国宪法少有中译本,弥足珍贵。汪瑔与叶衍兰、沈世良并称晚清词坛“粤东三家”,书中重心还在评点诗词作品,也有记录道咸同光时期的文坛动态,存录该时期诗词作品的吉光片羽。同时屡见汪瑔的读书心得,尤具入粤“浙派人”之文风。本书为后人了解历代掌故和晚清文坛逸闻提供了窗口。
《滇海虞衡志》取材主要是摘自旧典古籍,广采博收。其所涉及云南自然资源、风物品类,无论从广度或深度来说,都不是一般封建社会的学者可能望其项背的,可谓是生为云南人不得不读的一部“书以致用”之“致用”奇书!
《来燕榭文存:汇编本》由黄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