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今存很完整的早期词家作品xuan集 共收晚唐五代自温庭筠至李珣十八家作品五百首 按人分编 每卷五十首。作品xuan择精谨 版本传承有绪 文本可靠 唐五代有名文人墨客所撰曲子词诸多名作 有赖此书历代传刻 绵延一线 得以流传后世。'四库全书总目'该书提要谓: 诗余体变自唐 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 体制益繁 xuan录益众。而溯源星宿 当以此集为很古。唐末名家词曲 俱赖以仅存。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称之为 近世倚声填词之祖 可谓定评。早期词xuan相传有'尊前集' 近年又有敦煌写本'云谣集'面世 然二书编纂无考 身世不明 版本不精 影响式微 难以与有宋刻完本传世的'花间集'媲美。
本书所选底本为上海图书馆所藏宋刻本,全书十五卷,是《嘉祐集》*存世的宋刻本,高十五点二厘米,宽十点五厘米,每半叶十四行,行二十五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钤有 尺月楼 汉卿珍藏 镜汀 澂印 徐健菴 乾学 、 丕烈 荛夫 汪士钟印 阆源真赏 松年 隺侪读过 昌遂 等印,曾经清徐乾学、黄丕烈、汪士钟、于昌遂等人递藏,有黄丕烈、乔松年跋。
《茶经》宋刻本,是世界上*部茶学专著,全书三卷,十章,分别叙述了茶的起源、形态、种类以及栽培方法;茶叶的采摘和用具;茶叶的煎煮和饮用;茶叶的掌故和功效;茶的产地和优劣等,此本从钤印和题跋上看,历经五家后入四川省图书馆。 《酒经》宋刻本,全书三卷,分别叙述了酒的起源、掌故,酿酒工艺的发展流变;酒曲的分类及制法;酿酒的工艺流程和各类酒的酿造方法等。所述酿酒工艺与近代黄酒的酿造水平接近。此本从钤印和题跋上看,知其历经明清藏书名家递藏,后入国家图书馆。
曹植是在中国文学史中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特别是他的诗歌创作,对五言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留下了《白马篇》《七哀诗》等名作。现藏上海图书馆的宋刻本《曹子建文集》,属海内外孤本。此本刊印精良,《铁琴铜剑楼藏书目録》称之爲 板刻精妙,字大悦目 。书中钤 华亭朱氏 朱文石史 书史之记 子孙永保 周印良金 毘陵周氏九松迂叟藏书记 我法斋 虞山瞿绍基藏书之印 恬裕斋镜之氏珍藏 古里瞿氏记 菰里瞿镛 铁琴铜剑楼 子雝金石 瞿秉冲 瞿润印 瞿印秉渊 良士眼福 瞿啓甲 绶珊经眼 杭州王氏九峰旧庐藏书之章 诸印,明朱大韶旧藏,后迭经明周良金、清瞿氏铁琴铜剑楼、王绶珊递藏,翁同龢、傅增湘和王文进等均曾经眼过该本,洵为可珍。
《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是世界上*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科技著作,其特点是图文并茂,注重实际,重视实践。被欧洲学者称为 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此次影印明崇祯十年刻本。现藏国家图书馆。
《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汉唐书籍中,应劭《风俗通》与洼丹《易通论》(世称《洼君通》)、班固《白虎通》、唐刘知几《史通》、韩滉《春秋通》(又称《春秋通例》)并称 五通 ,而《风俗通》与《白虎通》*为流行。此本为上海图书馆藏元大德九年无锡州学刻本,凡十卷,前有应劭《风俗通义序》《风俗通目録》。应序首页版心下,镌 翁子和刊 。目録有目名、无卷名。正文又作 风俗通义 ,后为卷名、卷数,如 风俗通义皇霸卷一 。卷内钤 子清真赏 复庐浏览所及 结一庐 等三十余印记,可知曾经明清两代藏书家递藏。封面虽题 宋板风俗通 ,实为元本。
是书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证时俗之谬,以训子孙。成书于隋开皇间。《隋书 经籍志》不著录,《唐书 艺文志》《宋史 艺文志》俱作七卷。宋淳熙中,沈揆曾取故参知政事谢公所校五代和凝本,与闽、蜀二本互为参校,刻于台州,称为善本。今据上海图书馆所藏元重刻宋淳熙台州本影印出版。是本卷首及尾皆有 省斋 二字、 共山书院 四字图章,又钤有 同爱堂刘氏珍臧图书记 安昌镏烳 孙氏伯渊 粮驿守巡监五官之印 嘉石轩臧書 臣文琛印 厚斋 汪士锺印 民部尚书郎 平江汪宪奎秋浦印记 潘祖荫臧书记 等印。原系毛氏汲古阁故物,后经清人何焯、孙星衍、黄丕烈、汪文琛、汪士锺、汪宪奎、潘祖荫递藏,载於《百宋一廛书录》《艺芸精舍宋元书目》《滂喜斋藏书記记》中。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七九),诏诸儒会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其后所纂之书,名目歧出。盖就帝制所韪之说,纂为一编《白虎通德论》疑原作《白虎通》、《功德论》二书。《通义》著其说,《功德论》志其事,《通义》非一人所成,《功德论》乃孟坚之笔。是书《隋志》、《唐志》俱云六卷,宋《崇文总目》、《中兴书目》作十卷,此本凡十卷为大德九年无锡州学所刻,首叶版心镌 平江何永言刊 。中多缺字,已经前人补写。今据上海图书馆藏本扫描影印。
这本董楚平译注的《楚辞译注》以王逸《章句》本为根据,收录《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裁去《惜誓》以下的汉人作品。每篇有原文、题解、白话翻译和注释。注释择善而从,尽可能吸收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间或也有作者自己千虑之一得。书末附《史记 屈原列传》,适合大众阅读。
揭曼硕诗集三卷,元揭傒斯撰,元后至元六年(一三四〇)日新堂刻本,傅增湘抄补缺叶并跋。揭傒斯诗文俱佳,元明时期影响甚大。其詩文集传本较多,有生前编订者,有身后门生整理编校者,亦不乏基于此二者而传抄再编成书者。该诗集乃揭傒斯门生燮理溥化所编。元代以后,毛氏汲古阁曾据元刻本刊印过此书,然汲古阁本后世失传,难以比较。至元六年刻本《揭曼硕诗集》传世极少,十分珍罕,现国内只有国家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各藏有一部,国家图书馆藏本有傅增湘跋。今据国家图书馆藏本影印出版。
《水浒全图》,清光绪六至八年(1880 1882)粤东臧修堂刊,为晚清小说版画之珍品。绘画者一般认为是明初画家杜堇。《水浒全图》按小说中的人物一百零八位,一图二人,绘图五十四幅,人物描摹细致传神,线条挺劲秀畅,并点缀树石、云水、庭院,画面饱满,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完美地体现了杜堇白描人物画的风格特点。
《五代两宋监本考》3卷,上卷考五代监本 九经 种数、刊刻次序、书人、行款等,中卷考110余种北宋监本四部书籍名目、刊刻情形,下卷考近70种南宋监本来源及版片流转。《两浙古刊本考》2卷,是王氏应沈曾植之请为《浙江通志》而作。卷上考宋元时期杭州府刊版,卷下考宋元时期两浙其他地区刊版,以文献记载结合传世宋本,考证各书刊刻地、刊刻者、行款,兼及版片流转及版亡时间等。今据民国《王忠慤公遗书》本影印,供读者参考。
周作人著。据一九三四年人文书店刊本影印。周作人应沈兼士之邀,于辅仁大学作了数次关于新文学问题的讲演,邓恭三做了详细记录,后经讲演者校阅,公开出版。本书共有五讲,附录二篇。*讲为文学诸问题,如什么是文学及其范围、研究对象、起源、作用等。第二讲为中国文学的变迁,追溯了明末的文学运动、公安派、竟陵派等文学主张。第三四讲为清代文学的反动。以八股文和桐城派古文为主,总体概述了清代文学的面貌。第五讲为文学革命的运动。清末政治的变动给予文学革命运动很大的助力。
本书据一九一四年刊本影印,是民国时期中华师范心理学教科书,全书共四编,二十章。本书是作者根据日本大濑甚太郎所著心理学教科书并参考他书,融汇中西之学编写而成,从伦理学的定义、中西伦理学的差异、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善恶的本源及行为标准论、义务论、德论等方面,将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在中国遭遇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面临礼崩乐坏、道德滑坡 的紧要关头,对重建国民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筹洋刍议 》是反映薛福成洋务思想的代表作,也是反映整个洋务运动发展状况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约二万字,分《约章》《边防》《邻交》《利器》《敌情》《藩邦》《商政》《船政》《矿政》《利权》和《变法》等十四篇(其中《利权》共 4篇)。《筹洋刍议》与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陈虬的《庸言》、郑观应的《盛世危言》等一起,被公认为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思想领域的重要成果。
本书为民国十七年中华书局印本,全书共四篇六十四章,民瘼篇十章、贤隐篇十五章、变通篇三十七章、基础篇二章,卷首为平阳县志本传及俞樾所作叙,卷尾有附录与黄群所作跋。书中提出了广立学会、广译外文书籍、广设图书馆、鼓励著书、主张学校、议会、报馆并重以及解放妇女等建议。在本书中,他提出了造切音文字的主张, 提出 " 江淮以南须造切音文字多种,以便幼学 " ,主张仿效日本,实行强迫教育,儿童入学,先教拼音,后教汉字 。全书 抨击程朱理学,主张托古改制,是作者早期维新思想的集中体现。
唐文治撰,据一九三四年刊本影印。 《十三经提纲》 是唐文治为大型丛书 《十三经读本》 所作的提纲,位于《十三经读本》的首册。全书按《十三经》分为十三卷, 对《周易》 《尚书》 《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粱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儒家十三经 分卷疏通各经义理,阐明重点思想与内容,授受源流,并指点文法,指导读经,启发后学。 民国间 曾 在无锡国学专科学校列为教材 ,是一部 提供给初学者的十三经入门读本 指南。
日记集,清末单士厘撰, 清光绪三十年( 1904)刊本。 是书起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二月十七日,迄四月三十日,单士厘跟随丈夫从日本经朝鲜、中国东北、西伯利亚至欧俄80天旅行日记。是书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记从日本东京出发,经大坂观博览会,归中国,再经日本、朝鲜而到海参崴。中卷记自海参崴至哈尔滨,再循铁路干路而至满洲里。下卷记从满洲里渡贝加尔湖,经西伯利亚之长铁道,越乌拉领,驻莫斯科而至俄都森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