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 经典里,《佛说人胎经》有着特殊的地位。说其特殊,是指在这部经典里,释迦牟尼佛直观而又令人惊叹地描述了胚胎受孕(即入胎)及发育的各种情状,与现代科学在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胎儿入胎及发育的 大多数情状,并无二致。在本书里,作者李淑君女士创造性地将经文与现代人体胚胎学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辅以精心绘制的插图,叙事、佛经、说理巧妙结合,将二者客观地加以对比,分析和研究;至于经文中与现代科学相冲突的地方,笔者也予以存疑,并无“厚此薄彼”之处。——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如何得知这一切?是巧合还是科学?南怀瑾先生力推的《人之初——﹤佛说入胎经﹥今释》给我们打开另一条思路。
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概括的力量》的全新修订版,是 本关于概括力培育的著作。全书从概括的力量有多大,概括的层级是什么,怎么掌握概括的语言策略、思维过程,到概括在写作中的运用,明确、发展、完善了概括的思维过程,并且为概括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本书内容紧跟 版中学语文教材,用经典范文作为案例,并大量运用文本思维结构图,将概括的过程可视化,让读者快速提升概括的能力。
......
恩斯特·卡西尔,是现代西方 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当代哲学中 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 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在希特勒上台后离开德国,流亡英美等国。 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体系,在他的三卷本《符号形式的哲学》中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人论》正是他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但其中也增加了不少新的观点。 该书历来被视为 足以反映卡西尔晚年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在其诸多著作中是译成外文语种 多、流传 广的一本。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精)》上篇着力于人的特点的研究,指出人具有创造“理想世界”的能力,人的本质就是人的无限的创造活动,并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下篇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
作者从这个治学经验入手,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以现代生活为动态坐标,把目光投射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传统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嬗变,以及这一过程中旧有的生活方式导致的种种问题,聚集于家庭主义、道德问题、养育方式、性格等与生活层面关系最为密切的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分析,力图找出问题症结之所在,从而重建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特别之美――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余秋雨学术六卷)(精)》从我国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入手,从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系统地研究书法、昆曲、普洱茶的渊源、形成、发展、成熟等特别之美的文化流变过程。《特别之美――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余秋雨学术六卷)(精)》用“史述”的形式,对历史进行自由选择并进行美学论述,是对中国文化和东方美学阐述的独特示范,既形象活泼,又思辨深刻。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文化概论;中篇中华文化论:下篇文化建设论。 上篇在前人已把文化理解为人的“生活样式”基础上,进一步将文化的本质规定为“人化”,包括对人自己的人化即“化人”,从哲学层面较系统地阐述了大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可谓是一种探索文化学原理体系的尝试。其中突出强调了文化的主体性以及人的文化权利和责任。 中篇以当代中华文化主体的视角,并结合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境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若干基本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反思,以负责任的态度,着重就其实践效果和情理得失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评述,表达了对于中华文化的一种当代自我认识。 下篇着眼于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探讨了中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文化领域走向现代化所面临的机遇、条件、问题和挑战,
本书为 何新文选 系列中,何新解密中国文化三部曲(《诸神的世界》《诸子的真相》《中国文明的密码》)之一。 作者何新是中国著名的通才型、智囊型学者。他的研究范围涉及经济、哲学、历史、考古、语言、神话等诸多领域,学贯中西。 本书中,作者以深湛的学术功底,通过缜密的文献考据和文字训诂,对中国的天文历法、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名章制度、语言器物等诸多方面进行微观考查,探寻这些承载着中国文化基因的符号背后真实的历史演变。破译了诸多千年以来困扰无数学者的未解之谜,使人有豁然解悟之快意。
陈师曾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美术普及教育,《中国绘画常识(精)》便是先生这一教育信念的结晶。全书从远古时期文字与绘画的起源说起,梳理先秦到清代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并精选中国绘画目前的百余幅代表画作,展现中国历史上绘画艺术的杰出成就,从而使读者对中国历代绘画有一个初步的印象。
新媒体的发展,以其自身独有的传播模式、跨时空的信息交流和差异的信息服务进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必然影响着基层党的建设。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要更加主动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对党的的建设各方面带来的新变化,全面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新媒体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能力,使新媒体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发挥更大作用。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和创新基层党建,加强社会治理、了解社情、知晓民意、规范行为、解决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新任务。
在传统语境中,“声色”一词联系着“感官之娱”而暗寓贬义。本书创造性地以“声色”概念为核心考察中国诗与宫廷文化。中国古代论家囿于道德和政教对感官表现的规避,在艺术技巧显著彰扬的作品面前往往保持着高度警惕,而其论断的影响则一直延伸到现当代学术语境的文学和文化史建构。 永明诗人公开大力地主张“声韵”之举,向来被看作南朝诗风转向感官娱情的“始作俑者”。吴妙慧的研究则将其置于当时的宫廷环境中,并探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声色”对永明诗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本书通过解析他们诗歌中所蕴含的听觉和视觉经验,指出永明诗人的声色追求反映了 思想、儒家价值观和新的社会政治条件共同作用下的复杂影响;并就传统视角下对永明诗人的评价,以及仅从语义层面理解中国诗歌的普遍阅读模式作出了反思。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的文化都在发生显著的变化。作者章建刚在国内文化体制改革实践过程中也接触到很多生动的个案。《大众文化时代的创意表达》一书是作者在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的过程中对文化学科的理路构成进行了认真的探索。书中收录的文章是作者对文化或艺术原创进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一些是理论性的,另一些则是观察性的。收录的各篇文章聚焦于美术、音乐、舞蹈、非遗产品,以及建筑景观等文化艺术门类的鲜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