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关键词》一书此次增补了赤裸生命、绵延、免疫、空间正义、行动者网络理论、异托邦、人类纪、赛博格、新物质主义等三十多个新词,经过修订和完善,针对文化研究、文化理论领域的226个关键词作出了恰当而扼要的论述,所选词条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理论潮流。 一批常年研究西方文化理论或讲授相关课程的资深学者,对一些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辨析,对每一概念的理论来源、发展衍变过程和相关重要人物进行了脉络清晰的讲解,是学习西方文化理论的工具书。对于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尤其具有启发和参考意义。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 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 ,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 ,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 ,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 。这些在在都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本套丛书包括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四部经典之作:《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中国文化的性格》《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中国人的日常》。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梁晓声聚焦中国社会的常青树作品。作者根据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群特征、普遍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点,将中国社会的构成归类为多个阶层,并以平民视角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现象及潜在问题,从现实和精神两方面对社会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在历史事件的共振中引发读者共鸣,给读者深刻的启发,为人们理解当下社会提供有价值的参照,展现出 人民作家 的社会关怀。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荣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通过宏观历史观
本书汇集了作者四十余年的研究积累和研究精华,被公认为中国古典家具学术研究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奠基之作。其重要贡献有三,一是创建了明式家具研究体系,二是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明式家具的成就,三是从人文、历史、艺术、工艺、结构、鉴赏等角度完成了对明式家具的基础研究。本书享誉海内外,被誉为明式家具的 圣经 。
幼儿园大班孩子升入小学是他们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有效的幼小衔接将帮助他们更好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本书的幼小衔接课程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大班幼儿的要求,从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实施、探究性学习环境创设、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以及家园工作的开展等各个方面去思考、研究、规划、落实,旨在帮助幼儿在社会心理、认知、身体、情感、语言、逻辑和学习品质等几个方面能够获得不断深入的发展,为进入到小学阶段做好准备。本课程明确了幼儿园、家长、小学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责任和任务,形成家园校 三位一体 的合作共同体,并以此设计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便于幼儿园教师按时间节点安排学习内容,有步骤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引导广大的幼儿家长重视幼小衔接工作,了解幼儿顺利进入小学过程中家长的主要责任和任务,
《妖怪大全》是鬼怪漫画之父、妖怪博士水木茂经典之作。 从前的夜晚很黑,人们借着提灯微弱的光小心地走在路上。冒充落水小孩戏弄人的赤川子,听了夸赞就帮渔夫捕鱼的伊邪,平成元年都市传说中的人面犬,专卖发霉豆腐的豆腐小僧,与源赖光四大天王大战的土蜘蛛,整天监督僧人念经的木鱼达摩 《妖怪大全》共收录764种妖怪、112种神明,以及19个在日本流传的古老传说。水木茂汇集日本各地传说、民俗和神话,配以奇幻又富有创意的插图,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妖怪世界。
锦灰堆 ,又名八破图也叫 集破、 集珍 、 打翻字纸篓 等。 锦灰堆 起于明代,*早出现在明代的鼻烟壶上,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非常真实的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青铜器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以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气横生、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 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 。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思想、艺术、文学、日常生活、传说故事、典章制度等各个方面。文风通俗易懂,知识全面,结合精美的插图,既可以作为休闲读物,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案头工具书。
在《文化的阐释》中,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格尔茨发展了 浓描 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 浓描 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 浓描 是人类学家的基本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之书。
《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 意在探寻中国文化的来源 ,在古神话的考辨、推原方面成绩卓著,显示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丁山在传统的考据基础上运用了比较语文学与比较神话学与宗教学的方法,对史前神话加以初步分析,分析数量之广,考证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从而使得这部著作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从文献学角度来说,其成就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全书从古代祭奠说起,历数先民各种神祇崇拜以及与历代先王缠结在一起的各种传说神话,从中探析中国先民的原始崇拜、生产方式和文化史观。本书以1961年龙门联合书局版为底本,订正若干误字新出,以供学者研索。
李零先生曾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 论语 的真相》是贾志刚老师在前人解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一套历史读物。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原有的篇章重新分类,在上篇中罗列出孔子关于为人处世的贵族精神18条,总结出孔子的自省、知耻、自尊自爱、包容和敬畏、坚持与变通。下篇则针对性地对孔子的弟子进行专题介绍,为我们还原了完整的孔子及其弟子形象 土匪的子路、土豪的子贡、社恐的冉有、博学的子夏、装疯卖傻的宰我 那些历史记载中似乎离一般人很遥远的人物,在贾志刚的笔下变得鲜活、亲近,他的解读关注了孔子的平凡和艰难,落寞与得意,对学习、人生、理想的思考。倘若问:为什么解读《论语》的人总是前赴后继?那一定是因为 孔子确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影
编选自王世襄先生 锦灰堆 系列,上编 谈古论艺 涵盖家具、漆器、竹刻、铜炉、书画等门类,集考证、审美、分析、评价于一炉,既分享王世襄先生关于文物研究的丰厚知识,也领略这位大学问家的情怀和乐趣。下编 忆往说趣 则主要是散文回忆,集中于与前辈文化人、匠师手艺人的渊源和交游,以及他所挚爱的游艺和饮撰。全书大量珍贵彩色插图,图文并茂地带领读者领略 王氏绝学 的风采,感受或许已渐行渐远的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铜炉、雕刻、漆器、竹刻、书画、图书、家具、诸艺、玩具,全书分十个类别,呈现王世襄先生的藏品和收藏故事。近三百件藏品,上至文人雅士相携同游、消块垒、寄胸怀之伴侣,下含市井小民亦善好赏鉴的器具玩物,每件俱详细标明年代、来历、材质、制作工艺和传承意义,为鉴赏者提供详实可信的资料,打开一个充满情趣与意味的世界。其中风雅,若观察赏析,当得片刻清娱,其中岁月,更可使读者有所会心
《北京古建筑物语》(套装3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通过379幅精美手绘图和照片,介绍了140处北京古建筑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宫、潭柘寺、卢沟桥等古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曾有西风半点香》是名物学家扬之水对敦煌艺术名物的集中考证。书中所用的材料和图片等系作者亲历敦煌等实地考察中的亲历所见,并都进行一一严谨考订,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作者对器物的研究并不限于名称的考订,而是对其形制、用途、功能等都予以追源溯流的考证和梳理,并为敦煌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佐证。作者在排列这些材料的年代和地域时,结合文献资料得出缜密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艺术史和艺术研究等都有显著意义。
本书以中国古代藏书印为主要研究对象。藏书印又称藏书章,指书籍收藏者(有时为阅读者)用以表示物权,或反映阅读、鉴赏、整理等藏书活动,乃至单纯展示个性的一类印章;通过钤盖方式,藏书印印记留存于书籍之上。在功能属性层面,藏书印具备传统玺印明确物权的基本功能,同时具备为藏书而用的专用属性。藏书印的使用在中国历史悠久,深深植根于古代藏书文化。藏书印是中国印章诸多类型之一,藏书印研究是传统印章学的一个分支;藏书印的出现、发展与书籍制造技术的演变存在密切关系;藏书印是中国藏书史、藏书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书印是古代文人士大夫文化心理的重要表现形式。因此,对藏书印的研究,是对古代书籍发展史、篆刻艺术史、藏书文化史和文人文化心理的综合性研究。本书拟全面考察藏书印产生、发展、演变、衰落的历史
我们用这样一部富于创意而又扎实的作品,真诚地邀请你走进五台山,仔细看一看这座屹立千年的唐代遗构 佛光寺东大殿。拉页、翻翻页等小机关(这些可不是孩子专属!),将梁林以来的建筑史学研究积累,深入浅出地展现出来。试试用比例缩小的营造尺量一量半透明牛油纸上的斗拱、梁架和平面设计图,找到古代工匠的感觉。文献、档案、碑刻、题记、一片小小的壁画,就如同一条条线索,在抽丝剥茧般的推理游戏中,古代建筑的奥秘被一步步揭开。而书中精心设计的立体结构,可以让你直观感受到什么是蔚然唐风。这一次,你一定能读懂她!
内容简介: 美术字,是我国文字设计史中特有的宝贵资源和宝贵财富,字体的造型、气质、性格、美学等方面,对于当代设计师来讲,都有广泛的学习价值和借鉴价值。 本书收录的字体造型全部来自1912年至1949年期间出版的各类刊物的刊名或书名设计,共包含45大类近4400款,目前在国内是史无前例的一次整理汇编,相较于过去的同类书籍,本书有足够丰富的优势,几乎涵盖了所有字体设计类型,无论从分类上来看,还是从字体类型上来看都是空前的。是设计师、排版人员、美工的不二工具书。
本书记录了澎湃新闻历时 8 个月,穿越 8 个省市,8000 余公里,寻路胡焕庸线上的中国整个采访过程。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一条胡线,思与辩,突出理论分析;下篇,一万里路,北至南,收录记者的采访报道。全书通过15 篇文章,还有若干照片和 8 个短视频,在纸上再现了H5 的多媒体产品,结合数据、文字、视觉元素,来呈现 胡焕庸线上的 临界人生 。 从中国东南沿河往内地走,前进大约 1500 公里,将遇到山地和高原。从东北到西南生成了一个界面,它就是中国自然地理特征的分界线。它隔开了我国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带,农业与牧业也在此间交错存在。久而久之,也造成了人口、社会、经济各要素的不同。 早在 1935 年,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就提出了,以瑷珲 腾冲一线可以画出我国人口疏密的分界线。线的东南半壁,坐拥全国 36% 的国土面积,聚集了全国
本书为穆罕默德 瓦利乌拉 汗先生晚年所著,是关于犍陀罗的*一本乌尔都文著作,由国家民间与传统遗产研究所出版,出版时间为1988年或1989年。著者曾在犍陀罗地区工作14年之久,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漫长岁月里,主要靠步行进行实地考察,故本书除征引大量文献资料外,还能结合著者本人长期考察所得,对犍陀罗的地理沿革、历史兴衰、社会变迁,以及各种宗教和建筑艺术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使读者对犍陀罗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是我国名物学家扬之水对古老历史遗存 桑奇三塔艺术研究的重要学术著作。桑奇三塔是印度早期古塔建筑艺术的重要遗存,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塔遗迹,始建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作者对桑奇三塔的形成过程和历史地位做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解说,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桑奇三塔浮雕,并配以大量相关清晰美观的图片,包括一些中国石窟和美国、德国、日本、英国等博物馆所收藏的相关图片,极具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