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代经西域进入中国,并在中国安家立业的犹太人,是一个很少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知的群体,史料中对他们的记载也零星而稀少。最早关注并大规模从事中国犹太人生活状况和宗教信仰实地调查和研究的,是明末入华的会士。但他们调查的结果基本上藏于国外,大多没有公开刊布。本书将国外有关中国犹太人的论著集中加以译介,尽量详尽地记录了明末会士对开封犹太人入华史、迁居史、宗教史、经文史等进行的实地调查,是研究中国犹太人的基本史料。
今天,人们来到《昙华林》(胡榴明著、胡西雷摄影),看到的是一段时间的历程,城市建设的历程;古老街区从衰落到新生的这一段过程,如一幅古画的修复,线条、块面、构图,逐渐清晰逐渐色调鲜艳地出现在人们眼前;进入其中,进入一段历史,城市建设史,武汉城市史;沉浸其中,身心与共,那样一种感觉最特别……
《选择与引导: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分流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以高校大类招生改革为背景,基于对“211工程”高校分流现状的调查,分析了高校分流的实施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剖析了高校分流的现实困境及其根源,进而探讨了高校分流的未来走向。《选择与引导:大类招生背景下高校分流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认为,高校分流是学生选择与高校引导双向互动的过程,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分流结果的满意度,还要关注分流后的学生承诺水平,即建立高校分流长效机制。
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不仅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见证之一,也是世界人民共同珍惜的文化遗产,因而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遗产家族中的一员。近十年的申遗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京杭大运河的契机,世界遗产运动所提倡的“突出普遍价值”认知模式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民族视野的局限,从更宽广的人类文明海洋中来重新理解它的价值和意义,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有效地将其保护并传承给后世。本书力图将当前国际上已经有的运河类遗产研究成果与中国丰富的京杭大运河历史资料相结合,深入地论证京杭大运河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及影响。同时通过与国内外的运河、文化线路、线性遗产的比较研究,找到京杭大运河自身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帮助保护者、研究者和公众更充分地认知我们的宝贵遗产。此外,我们也选取分析了一些国内外重要案例,从丰富的保护实践中
本教材是针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从业人员开发的一本涵盖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等方面的教材,本书全面梳理群众文化工作实务的内容,填补尚无群众文化工作实务教材的空白,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群众文化队伍的管理,群众文化创作的管理,群众文化的辅导等。
《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及其与社会、国家关系研究》主要围绕19世纪德国现代大学与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展开纵向与横向的深入研究,注意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大学”与社会、国家关系之间的互动性探讨。结合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学科的交叉性,首先研究了19世纪德国大学如何从传统大学蜕变为现代大学及其特点,进而对德国现代大学与当时德国社会、国家的关系问题展开论述,并贯穿柏林大学、德国教授群体等个案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现代大学的持续发展首先需要保持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当国家职能发生变化时,合理调整其与大学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等规律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