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德、尼采到里尔克时代,德国文学、哲学、文艺思潮对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了国际知名汉学家马立安 高利克先生有关中德文化交流领域四十余年的15篇研究硕果,主要围绕歌德、尼采两位文学界与哲学界巨匠,涉及斯宾诺莎、里尔克及德国表现主义批评家等在中国学界的翻译、接受与传播,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与作家(如张君劢、胡适、张闻天、郭沫若、茅盾、冯至、顾城等)对德国文化与文学的译介、阐释与创造性误读。全书为中德文学、文化的跨文化沟通与理解,提供了一个来自中欧汉学家的 他者 视角。其研究方法灵活多样、资料详实厚重、考证细致入微,结论具有启发性,充满真知灼见。作为尼采在中国研究领域的*早汉学家,高利克先生的学术敏锐性与洞察力令人钦佩难忘。
为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留学生多次赴河南省漯河市开展“外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活动。调研结束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了23篇反映中国城市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调查范围涉及地域文化、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教育和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是赫尔巴特的经典理论著作,囊括了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的主要思想和系统化的思考。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并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育学体系。全书分成三编,从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的多方面性和性格的道德力量三方面进行阐述。对儿童的基本教育、兴趣的认识、性格和道德的深层次关系有着清晰、深刻的叙述和分析。
《德加谟审美教育八讲》一书认为,孩子应该在学校就获得初步的审美观,其重要性不亚于培养孩子的认识观、道德观。当前的审美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问题:,审美教育只有专业人员参与;第二,审美教育仅涉及世界美的一方面;第三,当前的审美教育导致学生只能间接探索美,比如仅在图片或绘画中发现美,而非亲自从事物中探寻美。若要学生获得初步的审美观,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获得正确的审美观。鉴于此,本书在自然和艺术方面对美的含义和表达进行了直接、非技术性分析。还阐述了发现美的方式和途径,其中不仅涉及绘画和塑像,还有自然、机械以及生活中的艺术。相信会对关注孩子审美教育的家长和教师有所启发。
为了了解本民族的音乐遗产,中国音乐界把目光转向了丝绸之路。由此,中国现当音乐的*音乐来源逐渐浮出了水面一它恰好出现在游牧“小”文化和中国、伊朗及印度的“大”文化的结合处上。本书有关音乐史和文化史的主题
哈萨克族是一个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历史优越感的民族。正像其他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一样,他们重视民族起源的历史长短。这其实是新兴的现代民族必然走过的历史轨迹。因此,了解哈萨克民族的历史,才能感受到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宏大的论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只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视角予以阐发,主要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编写者都是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有着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注,始终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本书通过民族渊源看中国印尼两国民族的关系,分别从宗教、文学、语言、建筑、医学、生产技术、生活用具和风俗习惯等领域阐述中国印尼文化交流,专章论述近年来中国印尼友好合作和文化交流活动,分析上述文化交流的意义、特点和前景。作者9次访尼,搜集了大量资料;同时参考中外论著百余种。本书适用于学习、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读者和学者。
本书由德国球星托马斯?穆勒本人撰写,讲述了职业生涯处于第一时期的他,回忆他如何从家乡俱乐部来到拜仁的D级青年队,过程中既充满戏剧的张力,又有着天才与奋斗的必然。穆勒以“我”这个视角生动地呈现了当时球场
《跨文化交际概论》依据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的教学目的和课程设置的实际需要编写,是跨文化交际通论性教材。教材以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为主要对象,也可供中文系、外语系本科生及相关的研究生和教师参考。《跨文化交
《文化传播》是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主办的综合性、文化类人文社科学术集刊,自2017年创刊,每年出版2辑,分别于4月和10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期为2018年第1期,总第3期《文化传播》以 文化思辨、创新涵育 为主旨,坚持 立文明源头、通古今文脉、破中西樊篱、发思想先声、重理性思考、促实践超越 的办刊方针,强调学术价值引领,把握学术研究流变实质,立足文史哲艺、政经法管等多学科却重在突破学科间的界限,致力于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各学科领域间的交叉整合、融汇互通,从研究范畴、研究范式、学理向度等维度,审视并探讨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对话与交流、文化传播与管理、人文精神与滋养等诸多范畴的新形态新变化。
世界文学批评理论家I.A.瑞恰慈从1927到1979年6次来到中国,在华度过了近5年的时光。他对中国的研究、访问和工作,以及他在清华和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从中汲取了大量中国文化的营养。《I.A.瑞恰慈与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的对话及其影响》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从瑞恰慈与中国文化的多次接触中、从他在中国的教学实践中、从他在中国普及“基本英语”的艰苦努力中所表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对话与相互影响入手,研讨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和他对中国学界的影响。本书由荣新芳著。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文化的靠前人,他对中西文化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利玛窦在韶关传教六年,向瞿太素等国人系统地传播了西方的初等数学、欧氏几何和非欧几何等数学知识,并与瞿太素一起尝试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欧几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