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祝贺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迄今为止全面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国民读本!《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学者余世存全新力作,画家老树倾力绘制24幅节气美图,设计师王志弘亲自操刀设计! 节气是中国人生存的时间和背景,生产和生活的指南。有关节气的介绍往往仅止于天文、农业、养生等专业常识,本书依托作者的研究,将节气等自然时空与置身其中的人格规定做了说明,次说明人在时间中的使命、义务和人格成就。作者对每一节气的介绍,都从一个侧面切入中国的历史、习俗和生存之道,对二十四节气中众多的物候以及它们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意义,在中国人千百年间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做了精彩的介绍;又从现代人的视野出发,理性地分析了时间的功能,证实中国人将律历并称的意义,在日历变易之际,有我们生存的规律和律令。每个节气都配有
《八音的秘密》是为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族乐器而创作的 原创音乐绘本 “八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我们常说的“八音盒”的“八音”也源自于此。 音乐绘本《八音的秘密》通过主人公和爷爷的故事,按照“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的顺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民族乐器的点滴以及关于“八音”的秘密。 两位作者通过文字、插图、音乐和动画四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方式,让大家 立体地了解民乐,感受民乐;她们所讲述的不仅是爷孙之间的深厚情感,还有主人公与民乐相伴的整个成长。 《八音的秘密》的文本和音乐由独立音乐人邹頔倾心创作;插画由绘本艺术家温艾凝精心绘制。民乐器演奏录制由国乐艺术家方锦龙、二胡演奏家王颖、古筝演奏家苏畅、吹管乐演奏家丁晓逵、笙演奏家朱瑞、古琴演奏家孙瀛、阮演奏家杨众国和潘
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中国民俗剪纸技法》为民俗学家陈竟先生所著,他从工具材料、制作步骤、创作方法、剪镂技法、折减技法、冒铰技法等方面对中国民俗剪纸技法进行全面的总结,讲解细致、图文并茂,既有翔实的基础性剪纸技法,又对剪纸的民俗题材进行分类概括,尤其对民俗剪纸中的冒铰技法重点讲解。全书由浅入深展开,初学者也可以快速掌握中国民俗剪纸技法。
《了不起的中国非遗 纸艺》带我们走进了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纸世界”。自从造纸技术成熟之后,纸走进了平常百姓的家庭,与纸有关的手工技艺在民间蓬勃发展。 本书介绍了与纸有关的五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花灯、风筝、苏扇和油纸伞,从发展历史、民间习俗、文化寓意、制作技艺等方面,多角度地展现了非遗的魅力。匠人们在实用、耐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设计能力,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吉祥寓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体验非遗魅力,感受中华文明的伟大变迁,探寻过去,开拓未来,就在了不起的中国非遗。
本书稿是一本具有非遗特色的有关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文化传承和旅游发展的图文集。本书稿由北京文化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组织编写,并由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卫华团队进行田野调查后撰写。 全书上下两册,共分为十章。作者首先从整体上概括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对于北京历史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后将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分为山水、水利、庙宇、古村落、古道、红色文化、非遗民俗、新时代的发展、三山五园九个版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稿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中,摘取了近百种进行了重点撰写,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缘起、变迁与现状,并将它们与现有的旅游资源加以结合,是一本鉴古通今的文化随笔。书稿另附图片200余张,图文并茂,排版设计精美。
《景泰蓝》通过对北京工艺美术具有代表性的景泰蓝技艺的起源,以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艺术特色、技艺工序过程、传承方式和传承谱系的介绍,深入地展现了北京工艺美术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工艺文化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空间和学术氛围。
内容推荐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财富,是民族文脉延续和文化多样性的反映,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有重要意义。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而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者,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能给所在国家、地区和民族带来很强的自豪感。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每一项遗产,均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传承演变,是同类遗产中的卓越代表。 《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入的是2001_2009年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29项世界遗产项目,都具有文化多样性、厚重历史积淀和重要保护传承价值,含有很高的“技术”、“技能”和“艺术”成分。比如传统的龙泉青瓷制作工艺,不管是大的工艺流程,还是
丛书内容简介 丛书以音乐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福建省入选国务院批准的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关传统戏曲、曲艺、民间音乐、舞蹈音乐等项目的音乐材料为主干内容,为了普及与教育的方便,各分册均按概述、唱腔曲谱、器乐曲牌曲谱、锣鼓介头、选段、传承人介绍等大致板块进行设置,不同于以往的资料整理汇编的做法,而是按有利于学习者对分类学习与掌握的需要进行编排。丛书19卷20册,共收入23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它包括:《南音》《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歌仔戏》《闽剧》《闽西汉剧》《北路戏》《大腔戏》《梅林戏》《四平戏》《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木偶)》《十番音乐(福州)》《十番音乐(闽西)》《锦歌 东山歌册 畲族民歌》《伬艺 评话》《北管 拍胸舞》《南词》。 本书内容简介 莆仙戏,原名兴化
本书从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市高质量发展、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乡村振兴、江苏民俗资源的历史内涵与价值转化三个方向出发,收录了在“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当代利用”学术研讨会上公开发布的论文二十余篇,对现当代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传承现状进行了广泛研究,围绕相关话题从各个方面和层次进行了深刻探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扩大影响力、建设并弘扬新时代精神文化。
本书以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对北京市近3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记性了总结与展示,分属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大类别,涵盖北京生活的各方面。此书空间上跑遍城内东西南北的区县乡镇村落,解除了上百家传承单位和传承人,是北京非遗一次全角度的重新接触。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位教授带领清华师生,近二十年调查、研究和保护乡土古村落与古建筑的成果。本丛书于2007年推出了八本,分别为《丁村》《梅县三村》《郭洞村》《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蔚县古堡》《十里铺》《楼下村》《俞源村》;现在又推出四本,分别为《婺源》《楠溪江中游》《关麓村》《诸葛村》。 本丛书内容通俗易懂,可做传统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读本,又可跟着调查者的脚步、带着独特的眼光来赏鉴这些古朴美丽的村庄,它们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在消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涉及广泛、影响深远的全球性文化事业,既是各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实践,也受到各级党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吸引了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历史学、艺术学、发展经济学、设计、教育等众多学科的关注,还吸引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积极参与。对于非遗的保护传承、调查研究、社会服务、展示传播、活化应用等,迫切需要有专业化的学术刊物。为了回应非遗事业的需求,针对目前非遗研究的杂志或栏目的现状,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创办了这份有特色的中文学术集刊《非遗研究》,主要刊发有关国内外非遗研究的高端论文和调研报告,既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设性研究,亦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反思性探索,每期延揽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稿件,就相关重要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前沿问题展开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