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大理白族扎染工艺进行书写,其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综论、大理白族扎染工艺、 大理白族扎染的扎花方法与装饰纹样、大理白族扎染图案的表现内容、大理白族扎染的传承与探索、大理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及基地简介等方面。就大理白族扎染文化的研究思路而言,本书以历史文献为起点,依据田野调查的数据资料,从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历史溯源、工艺文化、图纹美学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加以论述,对大理白族扎染的发生与演变,以及在其历史发展中所呈现的工艺形态进行思考和探索。探究其在不同时间向度中的工艺发展与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的时代发展与传承意义进行更为长远和深入的思考。
江苏地方戏曲剧种丰富,代表性地方剧种有九个:昆剧、苏剧、锡剧、丹剧、扬剧、淮剧、淮海戏、柳琴戏和梆子,囊括了昆山、梆子、说唱、歌舞四大声腔。它们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的传统艺术瑰宝,陆续被收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本书以江苏九大地方代表性戏曲剧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剧种音乐的来源、音乐旋律构成要素、结构使用的特点和字腔关系上梳理和分析各剧种唱腔音乐特征与风格,以及戏曲伴奏等音乐元素,从而揭示江苏地方戏曲剧种的重要音乐文化价值。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为读者讲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麦秆画的整体面貌,从艺术特色、发展历程、传承创新空间等方面,较全面地为读者展示了潮州麦秆画的精湛工艺与独特艺术面貌。
本专著将在对目前传承于民间的广东传统锣鼓音乐作考察和资料梳理的基础上完成。书稿将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和论述。广东锣鼓乐包涵着不同地区、不同的乐器合奏形式,因此书稿的*部分是结合田野考察对广东锣鼓乐进行理论界定和历史陈述;第二部分是从传统锣鼓乐的具体乐种和曲目出发,对其锣鼓及其它乐器组合形式、音乐结构、谱式、调式、旋法等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和归纳出各锣鼓乐种之间相对稳定的规律性特征;第三部分是关于锣鼓乐的不同区域传播与实践研究;第四部分是针对锣鼓乐的传承和生存现状进行的趋势展望和思考,并提出相关针对性和可行性的建议。
本书立足于对宛梆艺术丰富的田野考察资料进行写作,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对作为国家级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宛梆的生存流变和现状,宛梆的活态生存空间,以及宛梆艺术的传承体系等,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呈现。本书还对 非遗之后 宛梆艺术传承的内生性动力、艺术创作、传播路径以及保护对策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性研究。
杨福安、王京娥编著的《阿胶》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种。本书对阿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概况、历史源流到分布状况及生产工艺、产品规格、作用与价值等多个角度做了全面的叙述,并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提出了相关的可行性方案。另有生产工艺流程及分析若干,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以碧霞元君信仰为核心的京西妙峰山庙会不仅是京畿一带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民众的信仰中心,也是近百年来中国民俗学的圣地。四百年来,京城内外的香会、香客在碧霞元君信仰的感召下,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这半个月时间内,自发地从四面八方前来朝顶进香,并由此形成了妙峰山庙会独具特色的香会文化、香道文化、茶棚文化等民间信俗文化。 本书以女神信仰为起点,剖析了明清以来华北地区碧霞元君信仰广为流传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宗教心理因素,碧霞元君的神格定位不再是虚幻缥缈的天界神灵,她乃是从现实社会中走出的、与信众心心相通的慈善老母,这一神格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于神灵的心理需求。对她的一切崇拜与信仰都是基于这样的心理而形成的。不仅如此,近百年来中国几代民俗学者前赴后继对妙峰山庙会的考察与研究,又使这里变成了民俗学
本专著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山歌的各自的艺术价值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有石岩客家山歌、梅县松口山歌、白口莲山歌、九峰山歌、连滩山歌。通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分析阐释,提供一个关于山歌所蕴涵的娱乐价值、民俗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及文化价值。本专著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山歌的各自的艺术价值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有石岩客家山歌、梅县松口山歌、白口莲山歌、九峰山歌、连滩山歌。通过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方法,通过田野调查和分析阐释,提供一个关于山歌所蕴涵的娱乐价值、民俗学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及文化价值。
《新时代 非遗 保护与开发研究》一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围绕 非遗 保护现状与传承基本情况、 非遗 与乡村振兴、文旅融合以及数字化传播开展理论研究;下篇主要从实务层面对 非遗 与消费市场开发,品牌化战略以及现代化设计转化、衍生品开发进行探讨。本书针对非遗项目的继承性、活态性、社会性、大众性、地域性进行深度探讨,更将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研究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传承非遗、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实用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其审美,历史,文化,科研,教育,经济等价值,让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获得 改变环境,放松心情 的精神满足,充分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形意拳,又称心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高度统一 。本书从形意拳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文化传承、项目形态、项目特征、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故事、保护手段、社会影响、发展现状等;附录包括大事记、传承世系等。在挖掘本项目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体现知识性、文献性、地域性、民族性等特色,力求雅俗共赏,明晰准确,推陈出新。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是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理论依据。《UNESCO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述论》由钱永平所著,本书结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际,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简称“2003年公约”)在UNESCO层面的发展脉络以及文本中出现的文化多样性、社区、再创造、可持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等关键概念展开探讨。本书章从UNESCO层面,梳理了对制定2003年公约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以此了解影响2003年公约出台的各种社会力量的努力和博弈过程。第二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及概念重新进行了阐释。第三章分析了文化遗产名录机制的选择性特征、价值评估,也分析了名录申报过程中不同社会团体的博弈及产生的影响。第四章、第五章针对2003年公约提倡的两个重要原则:文化多样性和社区
李筠霞:运城市文化馆研究馆员,山西省宣 传文化系统第六批“四个一批”人才,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理事。研究领域: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应用研究。
《川剧》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之一,是着重反映川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川剧》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