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宗旨不是专门研究袁世凯集团的发展历史,也不是专题考察整个清末新政的基本情况。本书所侧重的是社会角色与社会变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把袁世凯集团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将其置于清末新政之中,既探讨其对清末近代化的作用,又力图说明其对清末政局及清廷权力变动的影响,力图揭示清末中央和地方权力此消彼长的变化根源及其来龙去脉。
......
《万水千山》讲述影片根据陈其通同名话剧改编。影片真实地再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这一震惊中外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影片主创人员为拍摄好这一题材,亲自沿长征道路跋涉四千多公里,亲身经历途中恶劣的天气和自然环境,使该片呈现出一幅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于牺牲、气势磅礴的真实画卷。影片场面恢弘,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魄、对理想的执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全阅读课本·七年级春学期: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上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不断给人带来灾难的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令人心碎的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作品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和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小说的风俗画面并不仅为了增加一点地方色彩,它本身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的生命体验。
1912年,清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与以往改朝换代不同,这次多出了一个叫民主的小东西。这个小东西生于海外,长于世界的各个角落,有的国家因它而逐渐强盛,也有的国家因它而混乱无序,吃了不少的亏。但无论如何,民主这个小东西是所有人公认的济世良方,区别仅仅在于如何去运用。于是乎,民主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四处生根发芽,颇有迅速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潜质。 令人玩味的是:民国初年的民主格局并不是因为人们的信仰而确立的。事实上,刚刚脱下长袍马褂的中国人对民主陌生得很,真正形成民主议政格局的原因在于那令人哭笑不得的政治局势。孙中山本不想与清朝旧势力分享民主,但手上无兵无钱,不想分享也不成;袁世凯本不想受孙黄等人的掣肘,但出身清廷却又背叛清廷的他不得不妥协;梁启超本不想清廷灭亡,但米已成炊,宪政之路
本书系统评述汉语“把”字句研究中的种种句法和语义问题。全书分两大部分展开,上篇:把字句的组成和句法结构问题;下篇:把字句的语义和语用问题。上篇分别讨论了把字句各个组成成分的特点、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把字句的句法变换、把字句的生成方式;下篇分别讨论了主语的意志性、宾语的有定性、动作的结果性、句式的处置义、把字句的语用特点。
......
《微历史·纷繁民国》精心挑选民国历史事件、人物、三教九流、市井风情等。以微博体格式叙写民国原生态的历史风貌。全书共分28个篇章,其中军界逸闻展现民国军阀个人、战争、趣事等;政要的八卦哲学选取民国政要人物的逸闻趣事;名伶趣事则是民国演艺圈的残酷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命运;学府韵事则通过清华、北大等民国代表性高校的治学、大师态度来描绘当时学府内情之一斑。全书以轻松活泼、幽默风趣、诙谐自然的笔墨,绕开当前林林总总的正史或狗血史历史著作的写作风格,读来既有正史的严谨受益,又妙趣横生寓教于乐让人忍俊不禁。
《南京大屠杀》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严格尊重史实,凭借事实说话,分《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九一八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百团大战》《日军细菌战》《中国空军抗战》《中国海军抗战》《中国抗日远征军》《抗日英烈民族魂》《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纪实》《国际友人与抗日战争》《华北抗日》《华东抗日》《华南抗日》《抗战中的延安》共19个分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客观地披露和介绍了抗日战争的爆发背景以及发动经过、侵华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中国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著名战役、献身于抗战的民族英烈等。其中,一些材料和观点尚属首次公开发表。
本书是《白话蔡东藩历朝通史系列》之一。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系列为海内外的一部通俗历史巨著,浩浩一千余回,写尽几度春秋,上起秦始皇,下至1920年,共记述了2166年的历史,共计11部1040 回,约600万字。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