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著的《散居在祖国内地的蒙古族及后裔》系《中国蒙古族系列丛书》之二。书稿对散居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十几个内地省份的蒙古族及后裔的历史来源、发展变迁、生活现状、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探讨和论述,并附有大量的图片、族谱等史料予以佐证。 本书是蒙古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蒙古学研究领域中的一项新成果。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出版价值。
以《长江魂》护长江之“身” ??1986年,我次来到长江源,格拉丹冬雪峰周围的原野上,成百只一群的在奔跑;1993、1994年我再到同一地点,最多的一群只有11只。1993年,在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漂流中,我发现昔日山坡上的草地已变成一座座黄色的沙丘,非法淘金者破坏了这里的植被。 全球温室效应使青藏高原持续干旱,雪线上升,冰川退缩,湖泊消失…… ?? ???书中没有抒情,也没有说教,
鲜卑拓跋部的融入,为汉族僵化的肌体输入了新鲜的血液。鲜卑拓跋部通过改变自己的面貌,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中华文明的发展正是由许许多多像鲜卑拓跋部这样的部族以贡献自己为代价换来的。 鲜卑拓跋部已成为历史,但是,作为它的代表,道武帝、太武帝、文明太后与孝文帝的形象将地彪炳于史册。 李凭著的《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叙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
当哈尼族进入云南亚热带哀牢山脉的时候,面对茫茫群山和无底深谷,绝望之下最终做出了在哀牢山扎根的选择,创立了的“高山森林,中山村寨,低山梯田”的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演绎了独特的自然宇宙观以及建筑在自然宇宙观之上的自然人生观。 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拥有这种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自然典范:上百万亩梯田奇观。从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其列为中国农耕史上七大田制之一,到公元2013年元阳梯田成功申遗,哀牢山深处这无数梯田令世人震撼的历史、科学、美学和使用价值,仍旧未能展示完尽。 千百年来哈尼人对大山的倾心打磨,已经让哈尼梯田成为了一件硕大无比的艺术品,它随四季的变幻呈现出种种神奇和壮美,那些线条和韵律,被纷至沓往的人们称之为大地的艺术。 但盛名之下,每个人
《纳西族史》叙述了从秦汉至民国近2000年纳西族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活动,并探寻一些规律,力图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从几千年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足迹中,以及古今中外民族兴衰比较中,对纳西族一些文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多角度的探索研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从本书叙述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界定什么是『胡人』什么是『汉人』了。这种界定的依托就是上述中原农耕地区和北方草原地区的经济和生态等自然条件制约下人类群体生活习俗形成的差别,以及据此而确立的思想和意识的特殊定型化的状态。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的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研究成果在同类著作中处于前沿水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关于清代以来至今,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机制、变迁动因、变迁结构、变迁形态的深入阐述,关于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论述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