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瑞·蒙克所著的《维特根斯坦(天才之为责任)》完整的讲述了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生平事迹、思想和学术成就。本书真实展现了这位思想家性格变化、形成的过程,及其深刻的灵魂生活,不仅使读者了解其人,还有助于读者理解他深邃的哲学思想。
短短几年前,西方公共舆论大概还相信,社会正在进步:民主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取得重大进步,实现自由和解放,社会崇尚知识,生活方式多元化……这一切似乎都成了未来世界的准则。然而,最晚到了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的时候,人们就不无痛苦地认识到,伴随这些进步的,还有幻想。 事实上,直到现在,社会的转型才逐渐清晰起来:原有的“工业化的现代”已被一种“晚现代”所取代,此中充斥着新的力量极化和新的矛盾——进步和困窘相伴相随。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直切当前社会最核心的结构特征:新的社会阶层,后工业时代经济的特点,文化和身份的冲突,由自我实现之责任带来的疲惫,以及自由主义的危机。
自80年代起,沈公的名字就在出版圈如雷贯耳,他主持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策划 新知文库 现代学术文库 丛书,在知识界、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他任主编的《读书》杂志,被青年读者视为精神启蒙,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49年至1951年初,在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院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1986年1月任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出版《宽容》《情爱论》《异端的权利》《随想录》《蔡志忠漫画》《金庸全集》《爱默生集》等影响大时代知识面貌与格局的人文图书,十年后退休。 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迄1995年12月。 1997年起,主持自己的 工作室 ,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书趣文丛 新世纪万有文库 两套大型丛书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
作者耗时三年,对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细 阅读、分析、鉴别,又对传主 维的全 诗文作品以及古人时贤 、考证 维生 、思想、作品的论著进行细读,并实地考察了 维曾经生活过的陕西蓝田,带着巨大的理解之同情,写出了这 作品。作者将 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 个真实、传 的 维,对他的生 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 诗佛 这 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 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 境界都进行了诗意般的呈现。
陶行知(1891—1946)是20世纪我国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爱国者和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陶行知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事业的胜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期以来,他受到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受到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评价。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江泽民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 2006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诞辰115周年。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陶行知的教育学说、伟大业绩和崇高精神,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提供思想资源和历史借鉴;为了给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实践陶行知教育思
《扬州学派人物评传》主要约请当代扬州学者黄继林、王章涛、赵阳等人联合编著,涉及高邮王氏父子、汪中、宝应刘氏、凌廷堪、江藩、焦循、阮元、仪征刘氏等扬州学派人物,介绍评价其生平、主要学术成就等,书后附《清代扬州学派人物年表》。
顾颉刚先生是蜚声国内外学术界的著名史学家,他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史、历代地理和民俗学的研究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数十年的科研、教学、创办刊物和出版社的生涯中,时时留心人才的培育,奖掖后学,不遗馀力,教育的学生遍布国内外,其中不少人成为第一流的专家学者,学科的带头人,为国家培养人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这些文章的作者,各自分别记叙了顾颉刚先生一生各个时期的学术活动和培养人才的事迹,并表达了发自肺腑的感受和终生难忘之情。通过这些事例,使人感到顾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奖掖后进、乐于助人的高大光辉形象,他将永远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本书的编排以各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实的时间先后为序。有些文章的题目雷同或相似的,编者根据其内容改拟了一些篇名,大都把原来的题目作为副题。
《浦薛凤回忆录》由三册组成,上册《万里家山一梦中》,中册《太虚空里一游尘》,下册《相见时难别亦难》。上册叙述作者出生、启蒙、到清华学堂读书、美国留学、毕业回国执教大学的情况。中册则完整细致地记述了抗战伊始,作者随清华大学播迁长沙、蒙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全体师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学习生活种种,为后世保留了极其难得的历史记录。下册主要回忆作者在台湾工作、海外讲学的经历。 浦薛凤先生是研究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权威,曾创立“政治五因素论”,用于阐释和研究政治现象;其专著《西洋近代政治思潮》曾被列入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直至近日仍在海峡两岸再版,在学术界具有持久的影响力。 《浦薛凤回忆录》收录了《万里家山一梦中》,《太虚空里一游尘》,《相见时难别亦难》三本回忆录。全书历史
夏衍在30年代,是上海地下党的风云人物,“左联”领袖之一;(我国话剧——欧、田、洪——和电影的元老)陪都重庆时期,又是《救亡日报》、《华商报》、《新华日报》的知名报人,49年,是协助陈毅接管上海的市级干部—常委、宣传部长、文化局长。50、60年代,是国务院电影局长。《懒寻旧梦录》回忆自少年至建国初期之历史,以亲历亲见,为世人揭示半个世纪中众多重大事件的历史侧面,为现代文艺史和电影史的研究提供丰赡的资料。夏公是“世纪人物”,95年离世。以自身经历为脉络,“家世·童年——心随东棹——左联十年——救亡时期(广州·桂林·香港·重庆)——迎接新中国诞生。”《懒寻旧梦录》作于81—85年,文嵌松动,可抒真言,读来颇有意趣,也解几许疑惑。
暂无内容简介。。。。。。
《回归故里》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迪迪埃 埃里蓬结合自身经历创作的一部反思性社会学著作。父亲去世后,作者迪迪埃 埃里蓬决定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兰斯,重新了解他最初诞生的社会阶层和那群他已经告别三十年的人。他重返过去,回顾家族的历史,回忆童年时身处的工人阶级阶层,回溯了他如何从工人家庭的穷孩子成为法国著名的知识分子 在这场极为内在又颠覆的心灵之旅中,作者思考了社会阶层、学校教育、身份建立等一系列主题,通过梳理集体决定论中不同个体的命运轨迹,剖析了不同社会环境下,人的 个人选择 是如何被影响、被决定的。
本书从社会思想家的角度汇集费孝通1936年至1948年间的有关代表性论述,特别注重呈现其基于社会人类学视角分析中国社会问题的独到性。主要内容包括费孝通对农村社会经济、中国社会结构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等问题的思考。选文有助于读者了解费孝通在社会思想领域的贡献以及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对于其积极参与社会改革、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爱国情怀,以及在比较不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自觉”意识等,读者也会产生明晰的感受。本书的选目所注重的不是费孝通的专业研究成绩,而是其在社会思想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一努力或可推动更多的读者从思想家的角度来关注这位逝去十年的学术大师。
第33辑《单读》由九篇长访谈组成,针对历时性的问题,邀约许知远、郭玉洁、柏琳、杨潇、晓宇、叶三等作者,向不同领域的学者和行动者提问:鍾叔河、戴锦华、景凯旋、罗新、项飙、迈克尔·桑德尔、吕植、劳东燕、崔庆龙、张乔木(思想史万有引力)。 这些问题关乎今日我们置身其中的重重危机,比如互联网上的心理极化、普遍的情绪低落、历史叙事的滥用、精英教育的不公、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也关乎个人如何从最小的单位开展重建。在这个“下沉年代”,相信“提出问题,是一种维持基本尊严的方式”。 本辑单读首次增设漫画栏目,将纸面交给年轻的漫画作者们,表达新一代人的“半自由”生活体验。
章太炎,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我的祖父章太炎》由其孙、当代学者章念驰先生将近年来已发表文章汇集成册,多角度展现了章太炎在革命、学术、交游、生活、成就等方面的履迹,作者以恳切的态度探讨了建国以后章太炎研究中的误区,使得本书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思辨性。
他的学术成就似乎难以纳入现有的世界公认的学术价值体系,但他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国学大师”。他在经史子集、诗书画艺、文物鉴定、语言文字学、哲学、音韵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版本目录学、红学等领域,都有独到之处。北京师范大学评他为“教育家、国学大师、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 他就是启功。“一拳之石取其坚,一勺之水取其净”是启功珍爱的一方藏砚的铭文,“坚净”二字也就成为他的书斋名。先生修炼一生,笔耕一生,遭大苦难而“悲天悯人”,心藏“苦情”而博爱众生,“笔随意到平生乐,语自天成任所遭”。《佛心妙手(启功)》为其传记,记录了其生平事迹。 《佛心妙手(启功)》讲述一个皇族后裔,学为人师,谦逊豁达,集诗、书、画,鉴于一身,被称为“国宝”的老顽童——他,“坚净翁”启
作品以时间为脉络,以《西游记》的诞生为线索,从生活历程、思想发展、社会生活、人文活动诸多方面,着笔于有代表性的侧面,放在社会时代的大背景和人文环境中展示,书写了明代小说大家吴承恩的一生。书中大量运用与吴承恩相关的民间传说,辅以实地相关遗存,塑造了一位秉性聪颖、才华横溢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作品思路清晰,以人物的生活及文学创作活动顺序展开,描写和论述兼及,事实考证力求有所本,也注重了既有的学术研究成果。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传记作品,极具震撼力。 披露第一手丰富详实的珍贵资料、图片,以精湛成熟的文笔、睿智深刻的思考,对译界大师傅雷先生的身世际遇,及其一些鲜为人知的重要轶事,进行生动真实的描写;对傅雷先生的人品节操、治学精神、奋斗经历及至人生最后的悲剧,洞察幽微、剖析深刻。既具有极富价值的史料性,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版修订本,作者搜集大量*研究资料,对全书重新进行了补充完善,特别是增添充实了傅雷先生的相关文艺研究论述、最后的家信等重要拾遗。人文价值彰显,可读性很强。
环保作为性的话题,历来备受人们的关注,那些活跃在各个舞台上的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均将投身环保公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低碳环保书系:环保人物故事》精选了一些知名人物的环保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这些名人如何保护环境,更好地了解《环境保护法》,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争当环保楷模,维护我们生存的地球环境。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 ,钱钟书是文学、史学上的通人,这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突出的造诣。他在文化上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伴随他一生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从少年时代开始,一生勤奋读书,他的读书生活对他的学术事业、爱情生活、个人命运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袁峰著的《书海掣鲸龙》为钱钟书画了像,使读者了解到他的读书、著述、做人的诸多方面,为广大青年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