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列举了在古建筑工程监理中的常用术语,然后就古建筑施工的基本知识,质量监理与监理验收标准等对古建筑各分项、分部工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最后还列举了分部、分项工程的部分评定表,资料核查表。本书体现政策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读性的原则,理论结合实验,通俗易懂,便于执行。本书供质量监督站及监理单位从事古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督、监理人员使用,并可供施工、技术和质量检验人员开展工作时参考。
“建筑意”是林徽因先生从审美的角度表达出中国古建筑在“诗意”与“画意”之外的美感。这个词,早出现在林徽因、梁思成发表在1932年11月出版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引起了中外建筑学者的兴趣。林徽因在建筑研究中创造性地提出“建筑意”,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她与梁思成及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改变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建筑史的认知,改变了《弗莱彻建筑史》中没有中国建筑史分类的观念。本书收录了林徽因先生关于中国古建筑之美的思想及赴全国考察古建筑的老照片,用优美的笔触记录历史,使读者对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风格、演变、审美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真实感人,令人动容、不由心生敬佩。本书文笔流畅,内容严谨,语言丰富,思路清晰,可读性强,富有逻辑,极具优美之感。
《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是作者在多年从事古建筑研究、设计、施工的技术积累和总结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的表达方法总结我国古代传统木作营造技术的一部著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木构建筑的种类、构造、权衡尺度、设计方法、传统工艺技术和营造施工技术、明清木构建筑的区别、仿木构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等等。在内容的编排上,《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首先介绍古建筑的名称、部位、通则,进而介绍各种木构建筑的构造方式、构架功能。直至制作安装的具体技术问题,各部分内容都附有详细的插图和权衡尺寸表,用起来十分方便。《中国古建筑木作营造技术》对古建筑文物保护、修缮、仿古建筑设计有直接指导作用。对建筑史、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古建筑教学、技术人才培训亦有直接指导和重要参考作用。
朋友,你见过桥吗? 看到这句话,你可能会哑然失笑。桥与路就像一对亲兄弟,有路就有桥,有桥就有路,谁没有走过路,谁没有见过桥呢?那么,你见过廊桥吗?见过令人叹为观止的中国廊桥吗?这个问题恐十白就没有那么容易回答了。看过美国影片《廊桥遗梦》的朋友,还记得影片中那座麦迪逊廊桥吧?你可知道,因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在廊桥的浪漫邂逅而广为人知的美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麦迪逊廊桥,无论是单孑L跨度、年代久远,还是外观造型、内部结构,都不能与中国的廊桥相媲美!我国地域广阔,山川众多,溪流纵横。特别是南方,丘陵广布,山高林密,谷深涧险,交通极为不便。古代的能工巧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形式的桥梁,其中就有不少造型别致的廊桥。这些廊桥有的横跨在险滩绝壁之上,有的静卧在村落市井之中,景致
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有很多历史留下来的古代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人们常常把山西省喻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摇篮”。山西省古代建筑之多,要数晋东南地区。这个地区有丰富的名胜古迹。经过历次赴山西各地进行勘察,得知这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弥足珍贵的资料。这对我们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与生态美学》旨在以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为具体的历史文本,实现中国本土思想与当代生态美学的相参互照。它以跨学科的宏构模式切入文本的细枝末节,用充满诗意的生态体验,立体地还原了江南古代都会建筑的文化母题,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研究提供一个实际案例。《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与生态美学》指出,江南古代都会建筑之代表——江南园林既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欲望之膨胀,亦不放弃人类的主体性,皈依荒漠异域,它的魅力在于已然虚拟出一套具有生态性的浑整的生命复杂体系,使人类与自然共栖于等齐如一的结果。本书由王耘著。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篇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艺术和科学价值。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古建筑木结构的历史发展、抗震机理及维修加固方法。 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从下至上通常分为台基层、柱架层、铺作层及屋盖层四个部分。本书分别介绍了木结构古建筑各部分的发展变化和结构作用。同时,书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分析了木结构古建筑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原因——结构的合理布置及各部分的消能减震机理,并建立了包括各部分消能减震作用的结构分析方法,其计算结果与模型结构的试验结果相吻合;采用扁钢和新型加固材料cfrp布,提出木梁及木构架榫卯节点的抗震加固理论和方法。 《中国古建筑结构及其抗震:试验、理论及加固方法》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可供从事木结构古建筑研究的科研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是北宋时期将作监李诫组织编撰的由官方颁行的一部建筑设计学著作,完成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首次刊行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全书有“总释”二卷、“制度”十三卷、“功限”十卷、“料例”三卷、“图样”六卷、“目录”和“看详”(补遗卷)各一卷,共计三十六卷,此外前有“劄子”和“序”。这部中国古籍中最完整、有理论体系的建筑设计学经典,融人文与技术为一体,不仅标志着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理论发展的重要界碑。而且,还形成了现代中国的“营造之学”,魅力无比。非常适合建筑师、建筑史学者、建筑专业师生、建筑爱好者、艺术设计专业师生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