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中国建筑》是一本以 人居环境艺术 为视角的中国古建筑艺术普及类书籍,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六个章节,介绍了不同派系的古建筑,包括京派、徽派、闽派、苏派、晋派和川派,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的看到中国悠久以及丰富的古建资源。第二部分四个章节,以独特的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包括形制样式(形)、建筑功能(器)、材料工艺(材)和装饰艺术(艺)。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色,更突破传统宏观讲解的专业壁垒,着重以图景教学的思路,直观地普及建筑的美学,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建筑科普图书,用活泼的语言使读者可以快速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通过 是如何演变的 如何欣赏一个 有话说 等问答方式,讲解中国古建筑的类型、历史、文化、欣赏方式等。同时结合二维码动图,将古建筑一一拆解,让中国古建筑 活 起来。 全书共分8章,从中国古建筑起源讲起,涵盖城池、宫殿、民居、坛庙、陵墓和园林6大类型,另有5种中国古建筑的趣味结构和构筑物等您发现。浅显易懂的图解形式搭配拆解动图,适合中国古建筑爱好者以及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遗产的大朋友小朋友阅读。
在中日两国建筑史上,关野贞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遗产调查、研究方法和保护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关野贞也是近代 日本的中国建筑史学 创立者之一。他在涉华建筑与实地考古方面,是一位先驱者,一生来华不下十余次。其侧重建筑与考古研究,尤其是运用考古学方法,对建筑及其艺术作详实考证,以微观研究见长。在1906~1935年之间,关野贞通过对中国建筑的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国建筑与遗产观。在这个过程中,关野贞拍摄了大量照片,全面记录了20世纪初中国建筑遗产的保存状况。这些对中国建筑及文物的记录包括陵墓碑碣、石窟造像 内容详细全面,次序条理清晰,兼具整体性与前瞻性,反映了关野贞在遗产记录上的专业素养。 关野贞有关中国的论考等,后汇编为《中国古代的建筑与艺术》一书。可以说
《中国纪行——伊东忠太建筑学考察手记(精)》是日本建筑学者伊东忠太于20世纪初在中靠前地进行建筑考察旅行时的记录,取自《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五卷)《见学纪行》中的中国部分。作者通过观察、描绘,记录了其在中国考察时的各种所见所闻。 作者通过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按照不同地域,对中国建筑、水文地貌,以及人文风貌都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节中有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百余幅,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考虑到读者需求的广泛性,本书立足点面结合,统盘兼顾的原则,在名词的选注上,基本上分为专业性和普及性两大类。 二、将一些名词,按照古建筑工种进行分类,以求达到系统性和体系化,并便于读者在阅读和使用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三、各工种即“作”的划分,以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为基础进行,有大木作、小木作、彩画作、油作、瓦作、石作、土作、砖作、泥作、铜铁作、搭材作共十一作,多数名词归入上述各“作”内,名词较少者,则不再单列,而归入“作”之外的部分。本辞典正文后附词条汉语拼音索引,供读者查检。 四、根据研究,构件名词与做法名词,是古建筑术语的二个主要方面,二者大多兼而有之,因此,通常将上述名词归入一类表述。 五、专业性词语表述,注重结构的分析与法式的对比,但限于
......
《营造法原诠释》之有别于《营造法式》,不只是民间与官方对营建的规则上的区别,它还是一部南方中国古建筑之宝典。该书着重对江南民间传统建筑、园林建筑的营造过程和做法,颇为详尽地进行了介绍说明。但原书在当时增编时所用的词语,仍然存留许多吴语、俗语和行话等,不被一般读者所能了解。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利于流传,现增添图片,扩充内容,并用现代语言诠释原作,以正确表述其丰富内涵,避免片言只字的误解以至误导。《营造法原诠释》可供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修缮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院校师生和热心于苏式传统建筑的各界人士参考。
本书是我国 古建筑、古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的古建筑理论力作,汇集了陈从周先生毕生考察、研究、评价古建筑的精华文章。全书按建筑类型分为园宅篇、桥塔篇、寺殿篇、拾余篇四个板块,随文配有2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与手绘图,以及后人补拍的现摄图片、博物馆珍藏的古建名画等,可作为建筑艺术的典藏读本。 文章既涉及陈从周对中国数十个代表性古建筑的详细考察,同时又对中国古建筑的工艺、技法、特征、研究与保护等进行了多方面的介绍与分析,还特别收录了作者在走访考察和研究古建筑过程中写下的兼具知识性与个人情趣的文章。本书挑选出所有关于古建筑品赏的经典篇目,集中呈现了我国的古建之美,展示了陈从周先生关于古建研究所写作的所有名篇。
《桂林古建筑研究》一书在叙述桂林古建筑历史的同时,对古建筑的源流分布、选址规划、工艺技术、人文因素、艺术魅力、保护维修和开发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说,全面细致、内容充实。在对桂林古建筑进行概述之后,确定了对桂林古建筑研究的七个研究对象,分别为城池衙署、寺庙佛塔、桥梁堤坝、亭台楼阁、民居别墅、名人故居、陵墓牌坊对桂林的古建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全书辅以详细的图片资料,把古建筑的形式、技术、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阅读本书后,对桂林古建筑的构造跃然存于脑际。全书叙述从古至今娓娓道来,既有纵向的历史线索和沿革可以寻根,又有横向的历史古建筑群作为依托,展现了一幅桂林古建筑的全美画面,对桂林特色古建筑的研究增添了一份光辉和色彩。
本书以明、清官式建筑的做法为主线,对比江南古建筑瓦石工程做法,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做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既可作为古建筑工程管理、设计、施工人员及古建筑爱好者和初学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宋代是我国古代官式建筑发展的高峰时期,其营造技术及其工程管理已相当成熟。《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以《营造法式》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借鉴当代传统工艺的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审视了宋代官方的营造业。全书共分6章,分别对宋代营造机构、宋代营造的工和料以及工程管理、营造工序和营造技术进行了探讨。此外,还对功限、料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宋代官式建筑营造及其技术》可供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的师生、考古与文物工作者以及文史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券考。
本书以明、清官式建筑的做法为主线,对比江南古建筑瓦石工程做法,主要介绍古建筑土作、瓦作和石作的传统营造方法和法式,包括地基、台基、墙体、屋面及地面等部位的式样变化、构造关系、比例尺度、规矩做法,以及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既可作为古建筑工程管理、设计、施工人员及古建筑爱好者和初学者的工具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一部纪实性科技资料书,从北京的古代桥梁、古桥结构技术研究、北方四省古桥、江南古桥、古代桥梁结构考察等方面记录了中国古桥结构技术资料。其资料来源主要是在从事北京桥梁建设、桥梁养护及其技术研究实践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对各省主要古代桥梁的考察,并参加著名古桥的大修工程等取得的第一手材料。
本书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大型丛书”之一,是江苏美术出版社图书品牌《老房子》书系的*“继承者”。本书以通俗易懂的图文形式,对外檐雕刻、内檐雕刻、门头雕刻、墙体雕刻、屋脊雕刻、柱础雕刻、须弥座雕刻等进行了简明的阐述。
《传统纹样图典·龙凤篇》内容广泛,资料珍贵,品类齐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传统纹样图典·龙凤篇》经过作者多年的收集整理分类,对中国文化中形形色色的龙凤图案作了介绍,并为广大读者遴选了千余幅龙凤图案,不同的龙凤造型在建筑、装饰、器物、织物、陶器、家具等中的应用。造型生动,气韵传神,形态多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图案被赋予吉祥、安康、幸福、长寿的寓意,并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象和文化意蕴。
本书是《四川古建筑调查报告集》丛书的 卷,共收录7篇古建筑调查报告和1篇木材树种鉴定报告。每篇报告在标题页下均配有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扫码在线浏览该处建筑的虚拟现实(VR)全景照片,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本卷调查对象包括:广元市剑阁县香沉寺、昭化区文庙,南充市阆中市五龙庙、张桓侯祠,南充市南部县观音庵、真相寺,以及绵阳市平武县豆叩寺。这7处寺庙都分布于川北地区,建造年代自元代至清代早期。在每篇报告中,我们将每座寺庙中年代较早的木构建筑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撰写详尽的调查报告;其他年代较晚的清代建筑,则只做基本调查,以概述的形式予以记录。 丛书里的每一篇调查报告,如同考古发掘报告,均是在现场测绘、记录以及相关历史文献的搜集、梳理基础上,遵循报告体例写作而成。每篇调查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
本书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丛书的中的一本。本书主要从建筑历史、美学特征和文化研究的角度,深入介绍了门窗、隔窗的装饰,详细分析了门窗的材料和雕饰工艺;对门窗造型按题材内容、构成形式进行了分类介绍;同时,还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门窗与建筑文化的传承,并分析了门前设物以及门的加装饰等方面的特征,以期对中国古代建筑门窗形象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展现。本书既有高清晰的门窗、隔窗照片又有手绘门窗、隔窗图样,兼顾欣赏和分析研究。本书可作为间接的形象资料提供给从事建筑文化和装饰艺术工作者参考;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学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