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蕃学术文集》收录了我国有名结构工程专家和教育家、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资深教授陈绍蕃先生一生所发表撰写的学术论文、文章,主要涵盖钢构件的稳定、板件的相关屈曲、屈曲后强度的利用、钢结构塑性性能的利用、动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连接和节点设计等方面内容,其中部分论文是我国历次修订《钢结构设计规范》有关条文的依据。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下册)》内容包括绪论、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方法、轴心受力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设计、受弯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设计、偏心受力构件承载力设计、受扭构件承载力设计、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单层工业厂房结构设计、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共十三章。《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下册)》是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2010和《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2012编写而成。 《钢筋混凝土结构原理与设计(下册)》对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和工作原理有充分的论述,基本概念清楚,计算方法明确,设计步骤详细,配有大量的设计实例,便于理解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受力性能和具体的设计计算方
《宁海古戏台建筑群研究》从独特的“古戏台建筑群”角度人手,通过建筑测绘、走访调研、对比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浙东地区民间古建筑群落背后所包含的地方文化特征。内容包括宁海古戏台建筑测绘成果、十个联保的古戏台的文化历史背景、建筑技术特征及文物保护现状、与浙江其他地域古戏台综合对比分析、民俗文化传承、文物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
《预制混凝土结构》基于欧洲(特别是德国)的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体系,围绕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相关技术标准、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与基本原理、设计计算方法、节点构造设计做法和工厂生产制作要求等展开了系统的论述,反映了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发展历程。对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建造的建筑有概括性描述。对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的边界条件、外墙板设计、现行设计专题以及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本著作内容的主要特点为:概念表述的系统性;基本原理论述的科学性;节点设计和工程实例介绍的实用性。《预制混凝土结构》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了解发达国家在预制混凝土结构方面的进展情况,特别是了解关于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技术标准、设计理论、计算方法、节点构造及做法和工厂生产制作等系统知识。 《预制混
全书共有九章和五个录,内容包括大气边界层的风、结构上平均风和脉动风的基本概念以及结构平均风荷载、风致响应和风振动力荷载的计算原理和实用计算方法。书中还结合外相关文献和规范介绍和探讨了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大跨屋盖结构静动力风荷载的分析方法及实际应用,并参考外文献和本课题组的研究,详细介绍和讨论了计算风工程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和应用进展,同时也适当介绍了风洞实验内容。录中列出的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的规范或建议的条文规定及注解,亦很有参考和应用价值。录五给出本书中涉及到的振动基础内容,便于读者在阅读有关章节内容时查找。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力学专业等研究生的,也可供设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混凝土是一种神奇的材料,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技术以及环境。它不同的颜色,材质以及元素都能被廉价地大批量地生产,又或者仔细塑造,混凝土的新发展以及其被赋予的新的理解方式正在影响着当代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当这种材料与文雅和现代主义的媲美时,混凝土又被公众重新重视。混凝土成为时尚杂志所熟悉的建筑材料,它被频繁地运用在商店、餐厅、朝拜圣地,甚至是一些郊外的房子。这种颠覆不是瞬息产生的,而是长期的积累。《混凝土建筑》从介绍材料本身的历史足迹为开始,然后查明其早期的使用者以及倡导者。作者侧重于人们过去对混凝土的态度,并讨论现在其价值的升温,及其作为20世纪公共建筑以及家居重新修整的材料的实用功能。同时有一个关于不同类型的混凝土以及目前的技术发展的讨论。接下来是介绍目前的一些混凝土建筑项目。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及修订规范的应用》介绍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及修订设计规范的技术背景。主要内容有:结构方案优化及整体稳固性、耐久性设计、结构防连续倒塌设计及既有结构再设计的原则、承载能力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的改进。《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及修订规范的应用》强调采用高强一高性能材料,重视结构分析的作用,介绍了受剪承载力计算、裂缝控制验算、保护层厚度、锚固长度、配筋率和结构抗震等调整的背景。《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及修订规范的应用》可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教学、科研人员参考。
《基于动态响应时域数据的钢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以大型复杂结构的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为背景,以钢结构平台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基于结构动力响应时域观测数据的损伤识别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小波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基于AR模型系数的损伤识别方法、基于振动传递率的损伤识别方法,并针对这些方法的不足,探索性地在传统方法中加入多元统计理论,对原方法加以改进,并对其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基于动态响应时域数据的钢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可供从事结构健康监测研究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土木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教师与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混凝土结构构件基于FORM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以结构可靠指标β为依据,对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中效应项的作用分项系数、组合系数和结构抗力项的钢筋、混凝土材料分项系数作了浅显的推演;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构件开裂和裂缝开展的失效模式基础上,对构建其设计表达式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混凝土结构构件基于FORM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还对材料强度标准值、配筋率、钢筋锚固长度及抗力模式不定性系数的确定,作了具体的阐述。《混凝土结构构件基于FORM的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可作为工程结构专业的、研究生和教师的辅助性,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工程师、研究人员及标准编制者参考使用。
《高等防护结构计算理论》从结构计算理论发展的角度,重点介绍了著者认为对当前防护结构计算以及对未来防护工程计算发展将起较大影响的新理论研究成果。
《连铸电磁搅拌和电磁制动的理论及实践》从连铸电磁冶金技术出发,结合连铸电磁冶金理论,采用先进的数值计算方法,模拟分析了各种电磁搅拌技术及其搅拌设备,如:方圆坯电磁搅拌、小方坯电磁搅拌、大方坯电磁搅拌、圆坯电磁搅拌等。书中重点介绍了目前钢铁工业上比较成熟的连铸电磁冶金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搅拌技术和电磁制动技术,模拟分析了各种技术在二冷区和结晶器中的应用以及工业实践。《连铸电磁搅拌和电磁制动的理论及实践》是作者十几年来对电磁理论及其在连铸领域应用研究的结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基于灵敏度分析的结构模型修正》是在袁爱民博士的博士论文及后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主要内容有:传感器的优化布置,基于模态参数灵敏度的模型修正,基于频响函数灵敏度的模型修正,基于静态挠度测量值的模型修正,基于一阶优化算法的有限元模型修正,基于模型修正和LMBP神经网络的损伤识别;后将部分研究成果在五河口大桥上应用,实现了五河口大桥的传感器优化布置和有限元模型修正。
全书共有九章和五个录,内容包括大气边界层的风、结构上平均风和脉动风的基本概念以及结构平均风荷载、风致响应和风振动力荷载的计算原理和实用计算方法。书中还结合外相关文献和规范介绍和探讨了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大跨屋盖结构静动力风荷载的分析方法及实际应用,并参考外文献和本课题组的研究,详细介绍和讨论了计算风工程的理论基础及研究和应用进展,同时也适当介绍了风洞实验内容。录中列出的加拿大、日本和美国的规范或建议的条文规定及注解,亦很有参考和应用价值。录五给出本书中涉及到的振动基础内容,便于读者在阅读有关章节内容时查找。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工程力学专业等研究生的,也可供设计单位和其他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根据压铸模具设计制造人员实际工作中的需要,从压铸工艺和模具设计两个方面,对压铸模具设计过程中的知识及主要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主要内容包括:压铸合金及压铸件设计、压铸机及压铸工艺、压铸模设计基础、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的设计、分型面的设计、成型零件与结构零件的设计、侧向抽芯机构的设计、推出机构的设计、压铸技术要求及材料选择等。本书注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实用性,兼顾理论基础和设计实践,典型结构图例丰富,可供从事压铸模具设计及制造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学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