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医药研究开发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也要逐步与国际规范接轨。国家监督管理局成立两年多来,正为建设一个“依法监督,科学论证,廉洁高效,行为规范”的药品监督管理体制而努力。在这一形势下,ICH指导原则的翻译,并汇编成册出版,将有助于药品科研和管理人员了解国际药品研究开发在技术要求方面的新进展,从而提高我国药品研制水平,使我国药品更好地进入国际市场,为世界人民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书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并附中英文对照术语。它是中国本完整的ICH译本。
本书以2006年发表在美国心脏病杂志Am J Cardrdiol上的8篇系列文章为主要参考文献,将目前有关他汀类降脂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给予客观的评价,旨在使广大的临床医生正确认识他汀类药物的特殊降脂作用和少见的不良反应,以便更安全合理地应用这类药物,使之能对冠心病患者及其高危者发挥的效益。全书共分9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获益与风险整体评估、他汀类药物的肾脏安全性、他汀类药物与癌症、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等。该书可供各大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书使用。
危重症学是 21 世纪现代医学发展的代表,在我国是近 30 年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危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体现了医院团队合作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水准。《常见疾病临床药学监护案例分析——危重症分册》以病例引入,重在培养临床药学思维。根据疾病和所展示病例的特点,注重“横纵结合”,尤其是横向的思维展开,而以往的院校教材注重的多是纵向的知识传授。
《内外十三科验方五千种》共十卷,以药性备列于卷首,设八十一门共收方五千余首,综合内、外、妇、儿、伤等各科的医疗经验。每方之下,注明主治、处方及炮制、使用方法,便于学者对症选方。
动物药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很广泛。蛤蚧作为重要的药用动物,其名在汉代就有记载,其应用于临床,可上溯至宋代。 蛤蚧药源紧张,市场上混淆品较多,《蛤蚧》通过介绍蛤蚧的历史溯源、生物学特性、鉴别要点及易混淆品的特点从提供蛤蚧的选购依据。 《蛤蚧》详细介绍蛤蚧的药用加工、现代药理研究常用制剂、临床应用评价、药膳食疗等内容,分章节加以论述,以求内容翔实,对盲目服中药、乱进补的做法,给予一个清楚认识和正确方法。 古方今选一节开阔了现代蛤蚧药用的适应范围。书中还收录了蛤蚧为主要药物的,记录其药物组成、功效及适应证,为的合理选用提供方便。
《疡科心得集》为清代名医高秉钧撰著。高氏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曾师从范圣学、杜云门,精通内外科,尤以外科驰名于江浙间。 《疡科心集刘娟子鬼遗方》共三卷,成书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是高氏外科l临证经验的总结。高氏穷研《内经》,博综经典,主张治外必本于内;治疮疡须分阴阳虚实;提出了“毒攻五脏”的主要证候;确立了“按部求因”的辨证方法;还创立了新的外科编写体例,每以两证互相发明,使各证治法昭然若揭;并于书末汇集了260余首外科常用方剂。该书对当今外科治疗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次点校,以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本书初刻本为底本,以尽心斋本、日升山房本和文瑞楼本为对校本,以所引诸书为他校本,并结合本校和理校,对全书进行了精细的校勘和简明的注释,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神农本草经疏》为明?缪希雍撰,初刻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是明代学术价值仅次于《本草纲目》的一部临床用药专著。全书30卷。前2卷为总论,有药学专论33篇,阐述临床用药原则,提出的治吐血三要,每多新见。各论28卷,载药495种(多取《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之药)。各药分三项:“疏”,阐发药性功治之理;“主治参互”,列述配伍及实用方;“简误”,提示用药易混误之处。
《中医学习快易通丛书:常用中药100味》根据古今文献及编者的用药经验,选取了临床最常用的100味中药,分别介绍其处方用名、来源、药性、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验方举例、临床报道、实验研究等古今中药知识。一方面可以使初学中医者能很快掌握用药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临床医师对常用中药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了解,从而灵活地处方用药。 《中医学习快易通丛书:常用中药100味》适合中医初学者或爱好者阅读。由于书中关于100味药物的内容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应用实例,也有现代实验研究成果,内容甚为丰富,有助于对100味常用中药的全面了解和灵活使用,因而也适合临床医师和科研工作者参阅。《中医学习快易通丛书:常用中药100味》100味中药以功效分类编排,为了方便读者查阅,在书后附了笔画索引。
《临床中药辞典(第2版)》共收载常用中草药1375种。依笔画顺序排列,每味药均简要介绍其来源、产地,并按[异名][性昧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现代研究]等项内容进行详细记述[异名]部分,包括原名、别名、俗名、地方名、炮制前后的处方用名:[功效应用]部分,先以中医、中药传统理论及中医辨证用药特点,阐明各个药物的主要功效和适用范围,再以现代病名概括西医的主要应用规律,为了便于读者临床时参考应用,在传统应用部分,还附以常见的临床配伍规律及方名;[现代研究]部分,除说明其主要成分外,还介绍了与临床关系比较密切的药理学研究成果 《临床中药辞典(第2版)》适合干各级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师、中医药教学、科研工作者及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参考阅读
全球每年要消耗阿司匹林两千亿片以上。它的适用范围,从最初的治疗头疼脑热、风湿痛,逐步扩大到预防心肌梗死、中风和一部分癌症,以及防治老年性痴呆和牙周疾病。 本书对阿司匹林起伏跌宕的历史,从古代埃及这一起始点谈起,一直到医学进入21世纪,其中又以19世纪末的工业开发、1918年的流感大爆发,以及以拜耳公司为代表的大医药公司的强力发展为主线。 读者在书中会接触到印地安纳·琼斯式的美国冒险人物、英国小镇的基督教牧师、被驱赶出历史的犹太裔科学家、澳大利亚药剂师和新西兰的广告圣手等诸多人物;更能听到几桩深刻揭示出医药与市场紧密关联的故事——拜耳公司及其专利,为推介阿司匹林而在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南美多个国家进行的商业大战,这一药品在“第三帝国”时期的法本公司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第二次世
披一路风尘,承千年衍变。中医药为中华民族本土自主创新之奇迹,世界传统医学之瑰宝!如果没有中医药,很难想象中华文明能够走到今天!是谁,让中医药一直走到了今天?今后,中医药又将走向何方…… 如果您是一位中医从业者,中药知识是你的必修课;如果您是一位西医大夫,认识中药就拿到了中西医互补的敲门砖;如果您是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了解中药的历史文化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殿堂的一条捷径。即便您仅仅是一位普通人,只要您关注健康,就可从中汲取营养,提高生命质量。 打开《中药传奇》,就打开了中药的传奇历史、中药的传奇文化、中药的传奇故事……
中医药学科史是对中医药学科孕育、创立及发展全过程的概括。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篇为“古代中医药学科的形成”,研究时段为上古至1840年,正文共五章,附论一章。第二篇“近代中医药学科的构建”,研究时段为1840年至1949年,共五章,首先探讨了中医药学科构建的社会文化背景、接着着重论述了中医药教育、学术组织、期刊、医疗机构、各分支学科发展概况,最后描述了影响中医药学科转型的重要事件及相关重要人物的描述。第三篇“当代中医药学科的发展”,研究时段为1949年至今,共七章,从知识体系的科学化、学科架构的系统化、学科理论的独立、科研能力的提升、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国际交流的扩大等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医药学科的蓬勃发展,探讨了支撑学科发展的学术团体、医疗、科研机构及媒体与出版机构,并回顾了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
《药物不良反应(第3版)》是在前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共分23章。总论部分对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机制、影响因素、监测方法及进展作了系统地介绍,并阐述了重要的药源。由第3章开始,对包括中药在内的1500多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作了详细论述,同时提出了防治办法。《药物不良反应(第3版)》版是我国部药物不良反应的专著,本版继承和发扬了前两版的优点,增补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是临床医师、药师及患者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精编中草药图谱(便携本4)》收集了在民间应用较为普遍、疗效确实可靠的草药800余种,分别按常用药名、异名(民间常用名)、来源(拉丁学名)、产地、植物形态、性味功效、主要化学成分、临床运用(处方举例3~6首)、用法、用量等内容介绍;药物编排顺序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分科排列。全书约70余万字,并配以相应的彩色照片1600余幅。这些照片都是在山野林间、悬崖峭壁、溪沟沼泽等生长地实地拍摄的,珍贵难得。
为了帮助人们有效地防治这些疾病,达到健康生活、延年益寿的目的,编者李玮凭借多年教学、科研及临床经验,努力收集整理了用之有效的一些中草药及单、验方,归类编著成《降血脂中草药及处方》。希望能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增砖添瓦,为人们防病治病作出积极的贡献。
中草药防治疾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为满足广大中草药爱好者、科研、教学人员及临床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企业的需要,本图集收集了在民间应用较为普遍、疗效确实可靠的草药800余种,分别按常用药名、异名、来源、产地、植物形态、性味功效、主要化学成分、临床运用、用法、用量等内容介绍;并配以相应的彩色照片,方便实用,极具价值!
药物治疗管理服务正在改变全世界患者的生活质量,《药学监护实践(原著第3版)》将帮助你理解这项服务。本书解释了如何提供药物治疗管理服务,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愿景,即如何将药物治疗管理服务与正在演变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融为一体。 无论你是学生、执业药师、护士、医生,还是医疗卫生行政人员,本书将为你提供循序渐进实施药物治疗管理服务的必要策略,并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执业环境中开展和支持这项服务。
60年来,在作者的辛勤耕耘以及与出版者和读者的紧密联系,并在“准(确)、新(颖)、实(用),全(面)”这一编写方针的指导下,《新编药物学(7版)》得以不断地发展提高和修订再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医药学知识,为我国的医药卫生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此,《新编药物学(7版)》曾多次荣获全国图书奖,并于2009年被列为“新中国60年影响力的600《新编药物学(7版)》”(《新编药物学(7版)》为其中科技类23种图书之一)。这些殊荣,充分说明了《新编药物学(7版)》60年来已奠定了广泛的读者基础,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厚爱和好评。同时也为7版的编写修订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版内容的编写修订是根据我国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原则精神和国家食品药晶监督管理局的相关要求,为紧跟医药学科的发展和不断满足临床医师和药学工作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