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9 開卷周報-分崩離析的國家認同(按此看相關報導) 在他的重要著作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杭廷頓以煽動且有先見之明的角度提出他的論點:在冷戰結束之後,「文明」已經取代意識型態成為國際政治的新斷層線。 他的敏銳分析現在已經被證實為真。現在,杭廷頓教授將他的焦點,從國際事務移轉到我們的國內文化分歧之上,他進一步檢驗了其他文明與相關價值觀對我們這個國家造成的影響為何。 美國是由英國殖民者所建立的。這些殖民者帶來了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包括英語、基督新教的價值觀、個人主義、宗教使命感,以及對法律的尊重。後來來到美國的移民潮,逐漸接受了這些價值觀,並慢慢吸收了美國的盎格魯—基督新教文化。然而,晚進以來,因為接受同化的移民者大多都是西班牙裔移民,加上雙語主義、多元文
跨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歷政治與經濟的混亂震盪後,台灣社會原有的價值體系崩解,並在內向瑣碎的爭論中喪失了面對未來的準備與宏觀的視野,憂心忡忡的知識分子面對此一現象,毅然慷慨陳詞期能振聾發聵。「沒有關懷,不會有視野。」從台客說到企業文化,楊照自生活細節中觀照社會現象,旁徵博引中外歷史,從意義之海的滔滔洪流中,揀取如砂金般閃耀微光的觀點,在現今價值紛亂、速食淺薄的社會中提供一點指引,期許讀者以開闊的視野與胸襟,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
作者仉家彪先生從一九七○年代起,先後擔任過駐美大使館一等秘書及參事,退休後亦出任中歐貿易促進會秘書長與顧問等職,見證了中華民國近四十年在外交上的興衰。 書中收藏了八十九封作者與美國國會議員的往來書信,封封紀錄著中華民國外交困境中患難真情的友誼。想要瞭解,中華民國處境曾經多麼困頓?又是如何突破困境,爭取和建立國家尊嚴?本書是你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