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尔顿(1766-1844)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哲学新体系 》是其代表作。全书分两卷三部分,一卷的一部分出版于1808年,着重论述物体的构造,阐明了科学原子论观点及其由来。第二部分出版于1810年,主要结合丰富的化学实验知识,运用原子理论阐述基本元素和二元素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第二卷出版于1827年出版,金属化合物及合金的性质,对原子论作了进一步阐发。尽管"原子论"是一种古老的学说,但在道尔顿之前,没有一个人将其用于揭示化学变化的奥秘。事实证明,如果没有道尔顿将臆测的原子假说变成科学的原子论,化学将仍旧是一堆杂乱无章的观察材料和实验的配料记录。道尔顿使得化学从此成为一门科学,迈入了近代化学的新时期。因此,恩格斯称其为"近代化学之父"。
以近代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为代表的德国科学界,使德国在19世纪迅速走上了工业化之路,成为欧洲的科学中心,为德国的崛起打下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李比希文选》收录了李比希的重要演讲稿,并附几篇划时代的论文,图文并茂,展示了一个科学英雄的时代和一个大国的崛起之路。
1966年,它是一个有趣的点子。1985年9月,它是一个用黏胶带粘起来的纸球,是6天激烈的科学讨论和一个灵感的结果。5年后,它终于成为现实:一个由60个碳原子组成的完美对称的足球状分子,名叫巴克明斯特富勒烯。这个新的分子是碳 家族 除金刚石和石墨外的新成员,它的发现刷新了我们对这一为熟悉元素的认识。它宣告诞生一种新的化学、一系列新的高温超导体和一些全新的 大碳结构 建筑设计概念。1996 年,本书主人公克罗托、斯莫利和柯尔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人类为何至今才发现碳的这种新形态?太空中有富勒烯吗?富勒烯及其衍生物在超导、纳米领域的卓越性能是否会引发一场产业革命?这一连串耐人寻味的问题,尽在这部颇有戏剧性的富勒烯的意外发现 史话 之中。本书十分真切地讲述了科学发现如何得来、科学创新如何作出。文字通俗而富含哲理,
本书介绍了作者采用自主研发的双阴极等离子技术,深入细致研究金属硅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纳米陶瓷的力学性能、电化学性能与生物相容性等,并辅以*性原理材料设计;本研究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纳米材料本质结构特征的认识,也为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材料和技术基础。全书大纲如下:1.非晶/纳米晶金属、合金和陶瓷涂层的制备;2.纳米金属硅化物涂层的强韧化设计;3.纳米金属硅化物涂层的耐蚀性能设计;4.纳米陶瓷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涂层的冲刷腐蚀性能研究;5.纳米钽涂层在生物环境下的电化学与生物相容性方面的性能;6.纳米晶锆与钽基涂层在模拟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环境中的性能。
《化学基本观念教学概论》一书是对中学化学课程育人价值和育人方式的深入探索,是作者20多年创新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本书认为,中学化学课程应超越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和孤立的技能训练,以培养思维、发展观念为价值追求,帮助学生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获得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即化学基本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整体认识是中学化学课程的核心育人目标。本书不仅从理论层面剖析了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特征与形成过程,系统确立了化学基本观念的发展进阶,同时结合真实生动的教学案例阐明了在中学化学实施 观念建构 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方法,为 观念建构 化学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提供了操作性强、实用性高的实践指导,进而为全面发挥化学课程的育人价值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引。
胶体化学是物理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所研究的对象是高度分散的多相系统,即一种物质以或大或小的粒子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分散系统。研究胶体、大分子溶液及乳状液等类分散体系和与界面现象相关联的体系的性质及规律的一个学科分支。其内涵广阔,既涉及化学中的基础的理论,又具有极广泛的实用性,且与众多学科相互交叉。胶体化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全书共分十二个部分详细叙述了胶体的结构形态、胶体的现代粒子理论、胶体的现代稳定理论等内容,就胶体化学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国内外研究、实际应用等详加论述。内容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理论与实际结合,图文并茂,适合化学研究相关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