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手册共三章。章为电离层基础知识,主要对电离层及其变化特性、电离层垂直探测与电离图等作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为电离层参数的度量精度规则,对电离层14个参数、限量符号与说明符号作了解释说明并给出了这些参数度量的详细精度规则。第三章为电离图度量说明及实例解释,这是本手册的核心篇,分别按E层、Es层、F1层、F2层和其它电离图情况的顺序对度量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各层的度量参数定义和度量规则说明,以及对各层不同描迹情况进行分类定义并给出了对应的观测实例的度量解释;特别是对特殊电离图的度量方法进行了更多的举例和更加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论文写作是科技工作者的必修课,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科研工作的全过程。针对目前研究生论文写作难,发表慢、数量少、质量低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写作技能是必需的。 《测绘科技论文中英文写作》共分7章,第1章对测绘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测绘科技论文的特性和分类,以及科技论文作者应有的基本素养进行了概述;第2章分析了测绘科技文献在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并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为例分析了文献检索的思路与方法;第3章主要分析了科技论文写作前的选题和构思;第4章是《测绘科技论文中英文写作》的重点,主要讲述了科技论文结构及各部分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第5章主要介绍了测绘科技论文写作中图、表、量和单位符号的使用方法和常见问题;第6章论述了论文写作方面的具体要求和逻辑表达方法;
《控制测量实训指导书》按照 全国高职高专测绘类核心课程规划教材 的编写要求,结合目前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在研制的 高职测绘类专业规范 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课程设置,基于 控制测量工作过程 教学理念设计实训项目,将控制测量实训内容分为单项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控制测量实训指导书》的实训项目全面、系统,从控制测量技术设计到外业作业、数据处理等,都有相应的实训项目,单个实训项目组合起来就是控制测量工作全过程。
本书内容包括:地理空间认知、空间知识的表示方法、神经计算与空间信息处理、进化计算与空间信息处理、机器学习与空间信息处理等。
本书共分6个学习情境。前面两个学习情境是测量平差的误差理论部分,包括观测误差、偶然误差的特性、衡量精度的指标、平差原则、协方差传播律及其在测量中的应用等;为了遵循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学习情境3中将平差计算所需的基本内容,如权的概念、定权的常用方法及协因数传播律等与直接平差合并编写,这对高职学院的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平差方法有一定的好处;学习情境4、学习情境5是测量平差方法的主要内容,即条件平差法和间接平差法;学习情境6为误差椭圆的内容。全书各学习情境在编写中均突出了实例计算的内容,以利于学习者对计算方法和步骤的掌握,每一个学习情境内容后均配有知识能力训练的内容,以利于对应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检验。 本书为工科高职学院工程测量专业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材,也可作为测量及其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首以非层状矿体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已有三维数据模型的适用性,论证了采用混合数据模型对建立真三维非层状矿体模型的合理性;基于矢量栅格一体化的建模思想,提出了重构非层状矿体的表面―体元一体化的Solid-Volume-ARTP(简称SVA)数据模型;以地质统计学为理论基础,详细研究了三维克里格插值建立非层状矿体块段模型的方法。然后,提出了对待估点周围信息点进行搜索的椭球扇块搜索方法,以提高插值结果的精度;提出了交叉平、剖面轮廓线相互约束的建模技术,借助控制线来辅助进行非层状矿体表面建模;研究了非层状矿体表面和块段模型相交检测和求交点的算法,有效地实现矢栅一体化建模思想;利用多分辨率扩展八叉树模型对三维矿体模型进行压缩编码和存储,减少了系统在模型的存储空间和处理时间方面的消耗。最后,建立了三维非层状
卢小平、王双亭主编的这本《遥感原理与方法》系统叙述了当代遥感的理论、方法、过程和应用及近期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全书共分10章。靠前章介绍了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过程、技术系统及其发展历程;第2章详细叙述了
《交通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及应用》对交通数据采集技术,尤其是近景摄影测量系统及其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全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交通信息采集技术、交通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信号交叉口机动车交通流特性分析、信号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分析、信号交叉口行人交通流特性分析、信号交叉通控制设施效果分析等。《交通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及应用》可供高等学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交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参考用书。本书由北京工业大学交通研究中心于泉撰写。
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合,带动我国航天“走出去”,提供全球化服务是未来我国航天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本书从案例层面、理论层面和需求层面开展研究,分析“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可行的合作模式和合作策略,并提出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的重点合作领域和合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