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心选取了世界各国特种部队装备的100种经典武器,每种武器均以简洁精练的文字介绍了研发历史、武器构造及作战性能等方面的知识。为了增强阅读趣味性并加深读者对特种作战武器的认识,书中不仅配有大量清晰而美观的鉴赏图片,还增加了详细的数据表格,使读者对特种作战武器有更全面且细致的了解。 本书不仅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学习军事知识的不二选择,也是军事爱好者收藏的绝佳对象。
《作战后勤保障仿真概论》针对当前后勤保障仿真领域研究的不足,围绕作战后勤保障的职能任务、业务流程和实施标准,将后勤保障仿真纳入作战仿真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全面论述作战后勤保障仿真概念、职能作用、开发方法、关键技术和实用案例,构建了相对完整的作战后勤保障仿真理论体系。同时,按照全要素、全流程仿真的要求,采用先进的、基于服务的仿真框架以及多Agent仿真引擎技术,构建了作战后勤保障仿真系统通用架构,重点考虑模型设计、数据基础、想定管理、态势表现、事后分析、集成实现等核心问题,给出了AUML建模方法、后勤协同筹划过程建模、基于小动作序列的保障过程建模以及数据集成、想定开发、后勤通用态势显示、高维数据表现、事件跟踪分析、基于JLVC的后勤实战化训练等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
本书较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导弹制导与控制的基本原理、导弹飞行的力学环境和导弹运动数学模型、导引飞行与弹道、遥控制导、无线电寻的制导、红外点源寻的制导、红外成像寻的制导、电视寻的制导、激光寻的制导、多模复合制导与信息融合、惯性导航与卫星导航以及导弹控制方法等内容。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方向课程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导弹部队指战员等参考。
《装备力量的打造者: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军工企业》内容简介:军工企业是一个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国家国防与军队建设、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与保障的重要任务,其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择取全球综合实力领先的十个军工企业,详细描述了各军工企业的发展历程、组织结构、业务产品以及军工合作等内容,帮助读者特别是国防科研人员全面了解这些军工企业的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并通过分析各军工企业在不同时期业务侧重的变化,进而了解其所在国家的国防建设及国防需求的变化,希望为我国军工企业及国防科技的创新发展提供启示和参考。
本书介绍了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历史与现状,世界主要恐怖主义组织,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的反恐特种部队,重点突出了对核、化学、生物以及爆炸恐怖的防范、处置的各种措施与方法,还从政治角度分析了国际反恐合作与反恐综合治理。本书内容详尽充实,观点鲜明,注重科普性、实用性,兼顾科学性、学术性和前瞻性。 本书既可作为反恐专业人士的工作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公众了解反核、化学、生物以及爆炸恐怖知识的科普读物。
《武器装备电磁性能测试系统集成技术》主要包括部分内容:部分(—3章),论述了武器装备电磁性能测试系统硬件与软件集成技术;第二部分(第4—8章),阐述了频域测量系统的集成技术,涉及天线方向图、目标RCS、天线罩瞄准误差、电子侦察设备效能、复合材料介电参数等测量系统的软件与硬件集成技术;第三部分(第9章),介绍了时域测量系统集成技术。 《武器装备电磁性能测试系统集成技术》可作为从事微波暗室、外场等电磁场测量系统软、硬件集成任务的科研人员的工程指导书,也可作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主要介绍分集技术阵列信号参数估计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 全书系统介绍目前外分集技术阵列信号参数估计的研究现状、常规阵列参数估计经典算法、严格正交发射信号MIMO雷达参数估计算法、非严格正交发射信号MIMO雷达参数估计算法、稀疏表征的MIMO雷达参数估计算法、分离式极化敏感阵列的参数估计算法、稀疏阵列的参数估计算法等内容。
指挥控制与火力控制一体化是信息化装备发展的必然,它已成为当前指挥与控制领域技术发展的一大热点。本书立足技术发展前沿,分析了信息化条件下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指挥控制与火力控制一体化的军事需求,主要从理论上对指挥控制与火力控制一体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探讨,同时结合工程实践对指挥控制与火力控制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关键技术、设计、集成和评估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列举了两个具体示例加以说明。
《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由尹晓冬著:明清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的科学技术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由于战争的需要,西方火器成为最早受到明朝重视的西方技术之一。明朝中晚期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等西方火器提升了中国的火器技术水平和战术水平,与此同时,明清时期的弹道知识也逐渐发展起来。《16-17世纪西方火器技术向中国的转移》通过对明清火器文献的分析与解读,从技术史角度,对 16-17世纪传入的佛郎机、鸟铳、西洋火炮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弹道知识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对火器史和明清科技交流史感兴趣的读者,会从书中得到一些收获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