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美学家莫·卡冈是哲学、美学和文化领域的专家。他在1972年出版了《艺术形态学》一书,这是世界美学史中的经典著作之一。在该书的序中,卡冈对艺术形态学作了概念界定:“形态学——这是关于结构的学说。” 本书向您介绍了这部著作的精彩之处;它给美学思想史带来的新东自;其理论价值所在。 艺术形态学位应该在美学中占有比迄今为止更为重要的一席地位。本书即是苏联学术中研究美学理论这个分支的一部分。
人类的想象世界一部分脱离了真实世界,而这一部分形式与现实世界形式的作用恰恰相反,它使我们看到了艺术的神奇力量。本书就是论述这股力量产生的原因。本书阐述了视觉心理学的科学依据和一般原理、法则,分析了视觉与思维之间特殊的关系,着重介绍了与真实世界相类似的抽象世界,同时对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理论也作了部分的诠释及补充。本书条理清晰,论述有据,例举了大量的电影、广告、绘画、雕塑等作品,对于了解视觉心理学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的学术阶值和理论依据。 本书在阐述艺术创作的观点和方法时,还涉及到创造性思维的有关原理和法则,它和一般性的艺术创作的思维方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当前推动艺术教学和艺术实践的重要理论。为了推广视觉心理学的实用性,本书列举了的电影、广告、绘画、雕塑等作品,证实的
本书是作者对其2007年在法兰克福专题讲座的授课活动的授课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并对自己在图像行为现象学方面几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汇总编撰而成。通常,人们理解的图像,基本是由照相机、镜子、望远镜及显微镜等成像形成,或者是由绘画、浮雕、湿壁画等艺术品展现出来。而本书所讲述的,则是对图像更深层次的拓展:图像作为由人创造出来的艺术品虽然没有独立自主的生命,但是它们却总是不断地展示出一种风貌并让人们看到,它们具有更多的能量。德国学者布雷德坎普据此研究出了一种图像行为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作为言语行为的配对物。
在《少有人看见的美》这本以绘画为主题的书里,作者以强烈的个人视角为切入点,从思想角度解读艺术名作,进而剖析艺术作品背后指涉的社会问题,从而让艺术在社会学和哲学的维度更增添了新知色彩。 该书为当代思想隐士熊逸的weiyi一部艺术文化随笔,有极为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它不是一本常规意义上的学术读物,它无意引起任何感动,只希望激发一点思考。如果你恰恰和作者一样,也是一个对智力趣味情有独钟的人,并且对美术史怀有几分兴趣的话,那么你就是这本书所要寻找的读者。
20世纪,大量考古发掘为我们了解历史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很少有其他文明像中国人一样,在五六千年的时间里,如此持久而专注地着迷于墓葬:设计地下空间、表现生死观念、搜集珍宝器物、布置画面图像……以至于人们习惯于将墓葬看作是埋藏宝藏的地方。不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也局限了我们对墓葬的深入认知。当我们单独讨论墓葬中出土的玉器、青铜器、画像砖石等等时,它们作为一个墓葬的整体性意义便也弥散掉了。而本书正是巫鸿长期思考中国古代墓葬艺术传统的一个总结,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生”与“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
艺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为什么有些创作和作品会半途而废? 对创作失败的恐惧必然导致创作的失败吗? 导致创作者放弃创作的那些困难的本质是什么? 从麦尔维尔到纳博科夫,从维米尔到怀斯,从巴赫到斯特拉文斯基……这些问题困扰着历代需要跳出盒子思考的创作者。本书作者——两名摄影家——从创造性工作内部讲起,详述如何一步步突破前人成就,如何规避一个个思维和心理陷阱,如何独辟蹊径,开创属于自己的风格,以完成世上樶艰难的创意性活动——艺术创作。
澳大利亚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万年前,从蕞早的岩画到树皮画,直至当今的丙烯画作,澳大利亚土著一直在进行着艺术创作。在这背后,是澳大利亚土著人思想中毒有的“梦幻”概念。土著艺术是“梦幻”的创造性展现,也是土著人对个人和群体身份的表达。通过艺术,土著人保存了历史,并将其与当下相联系,以回应当下环境所提出的新问题。同时,澳大利亚的土著艺术也受到了欧洲殖民的影响,自1788年开始的殖民历程对土著人生活及艺术创作的影响也是本书的重要议题。 本书作者霍华德 墨菲,作为艺术人类学家和土著艺术研究领域的权wēi,在调查了大量土著艺术品后,揭示了土著艺术的内涵和它与土著社会之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分析一个个具体的艺术创作,向读者说明了土著思想中蕞重要的“梦幻”概念及其对土著艺术创作的影响,探讨了澳大利亚各地
《中国展法》分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汇编了南京博物院近年来十个有代表性的展览,并通过作者专业展览人的视角,对这些他亲身参与过的展览加以精彩点评。中篇收录了作者关于博物馆陈列艺术理论的相关著述,下篇则讲述了极富色彩的展览背后的展览人。
作为希腊艺术史领域的入门读物,这部著作带领读者领略自青铜时代至罗马崛起之间希腊艺术的演变历史,着重强调两千年间地中海文明的多样性与靠前性。芝加哥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理查德·西奥多·尼尔以独到的眼光展现视
《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艺术、科学和直觉从达:芬奇到哈勃望远镜》主要探讨了艺术和科学中一些反复出现的主题的内涵,它们反映了“结构知觉”在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自然界中的应用。《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艺术、科学和直觉从达:芬奇到哈勃望远镜》以全新的视角、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图像,用科技知识阐释艺术作品,将过去的图像和文字材料以及现代的手段相交融,跳出科学严格的分界和艺术分类的束缚,在重视历史的同时审视当今。这是一本将给专业人士以及热爱艺术的读者带来深刻启迪的图书,同时也是值得您倾心阅读的一本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