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拉莫维奇工作室的艺术总监马林向25位先锋女性提出了同一个问题:能否为您创作肖像? 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她们,他开展了一系列访谈,以理解她们毕生的创作。 她们谈论艺术、美、欲望、痛苦、成功、名声、羞耻、死亡、性、反叛、灵性、种族、遗产、宗教 她们是导演、设计师、演员、歌手、画家、摄影师、雕塑家 她们是行动者。她们是艺术家。 打破边界的艺术家。改变规则的艺术家。为其他艺术家开辟道路的艺术家。将与未来几代人产生共鸣的艺术家。 她们在塑造我们今日所见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
《笔法、章法、字结构 书法形态研究》一书作者邱振中先生依凭对有关细节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将书写技法放在历史变迁中进行解析,揭示了书法形式构成的种种奥秘,以及汉字书写与生俱来的规定与可能性。本书围绕笔法、章法、结构三个方面展开,构建了相关的形态理论。其中笔法和章法理论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已对书法领域的教学、创作、研究产生重要影响。字结构研究面对的材料无限复杂,费时尤长,它的完成标志着书法形态学基础部分的完成。 作为一部跨越四十年的重要理论著作,《笔法、章法、字结构 书法形态研究》的出版不仅完整呈现了邱振中关于书法形态的研究成果,也将为书法领域的创作、教学、研究以及相关学科提供新的众多的可能,有重要学术价值。
当我们面对一件独特的艺术品时,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发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比如: 是什么让大卫 霍克尼在阴郁的英格兰北方画出明亮的色彩? 弗里达 卡罗为什么一再描绘痛苦的自我画像? 康定斯基为什么选择在画布上 作曲 ? 草间弥生梦幻的波点从何而来? 不善言辞的爱德华 霍普,究竟在画里藏了多少信息? 这一切可以从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中找到答案 当艺术家选择凝视,艺术的齿轮开始转动! 在《改变艺术的31种凝视》中,敏锐的艺术评论家威尔 贡培兹就从 艺术家如何观看 这一全新视角,重新解读了艺术史上31位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与思想,其中既有古典艺术大师伦勃朗,也有当代著名画家大卫 霍克尼;有文艺复兴时期英勇的女画家真蒂莱斯基,也有19世纪饱受命运折磨的斗士弗里达 卡罗;有在画布上弹奏钢琴的康定斯基,也有执着于表现孤独
中国材质艺术 丛书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深入探讨了中国艺术中不同材质的开发与使用,以及这些材料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性。第三辑《材料与谱系》不仅涵盖了从古至今的广阔历史跨度,而且在增加材料种类的同时,引入了更多的研究角度和观念。具体内容包括对中国玉文化沿革的探索、对中国 青铜时代 实质意义的思考、墨的制作和鉴赏、宣石在紫禁城中的使用,以及当代艺术家蔡国强使用火药媒材制作的作品和创作过程。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索中国艺术材质的丰富宝库,带我们领略中国艺术材质的历史演变,从而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美术史的认识。 材质艺术 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 材质 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 材料
一个家庭如同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映射出河流的轨迹。耄耋之年的巫允明和巫鸿姐弟通过回忆父母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二人的求学道路和相濡以沫的共同生活,勾画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家庭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真实面貌,既反映出亿万中国家庭在现代中国的共通经验,也记录了一个单独家庭不可复制的性格和经历。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清晰。但有一个领域,依然云山雾罩,现有理论也多含糊其辞,甚至矛盾百出 这个领域就是审美和艺术。 关于审美和艺术,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少困惑,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艺术家,甚至包括那些哲学家和美学家。如果你心中也有困惑,不妨打开本书,和作者一起寻找答案。 本书围绕 美是进化的奖励 这一核心主题,力图展现美的起源和演化的主体面貌,回答并解决其中的关键问题。全书分为四大单元 ,第一单元 美的起源和演化 ,是基础部分,回答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美?如何美?什么是美?如果把美的演化史比喻为一棵大树,第一单元是其中的主干;第二单元 艺术的本质 ,聚焦艺术,回答艺术和审美的关系,艺术起源、艺术审美和进化的关系;第三单元 审美和艺术的困惑 ,着力于分析和回答审美和
nbsp nbsp传统的修辞学主要关注语言文本的修辞问题,而视觉修辞学(visual rhetoric)则是视觉文化时代修辞学亟待拓展和延伸的一个新兴的学术领域,其主要关注以视觉文本为修辞对象的修辞实践与方法。作为一种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视觉修辞学意为研究视觉文本修辞语言、活动与规律的学问。《视觉修辞学》立足视觉修辞学的学术史考察,沿着修辞学的 学科建制 思路与要求,从理论和方法两个维度搭建视觉修辞学的知识系统,即视觉修辞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视觉文化时代人类在视觉修辞意义上的生存方式及对话体系。在内容构成上,《视觉修辞学》上编主要探讨视觉修辞学原理与理论,核心关注视觉修辞学的学术范式、意义原理、认知模式三大命题;下编主要探讨视觉修辞学方法与批评,核心关注视觉修辞学的分析方法和批评范式
这是一本艺术史学科导论性质的著作,也是一本艺术史学习经典指南。此书对学科内最重要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清晰而不流于表面的概述,其所关注的不是包含诸多艺术家姓名和风格的艺术史,而是艺术史本身,即研究对象、媒介材料、理论方法、发展趋势等,讲述准确、精妙。作为一门学科,艺术史最早于19 世纪在德语国家兴起,因此向来有 艺术史的母语是德语 的说法。这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由艺术史各个分支领域的顶 级德国学者分别撰写,畅销德国30余年,也是德国艺术史院系中流传广泛的专业读物。最新的德文第7版(中文首版)包含关于神经学、图像媒介,以及后现代和国际化的新艺术史等章节,关于性别研究等部分也做了较大修订。可以说,此书迎合了德语区艺术史学科巨大的改革热望,也经受住了改革的考验。因此,它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诸多权 威的艺术
面对当代艺术,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解读。 策展人奥布里斯特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有意识地采访接触到的艺术家,并记录下来,至今已经积累了近2000小时的录音素材。谈笑中,《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收录的是他与19位(组)当代重要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对话,其中包括大卫 霍克尼、吉尔伯特和乔治双人组、格哈德 里希特、路易丝 布尔乔亚、雷姆 库哈斯、奥斯卡 尼迈耶、扎哈 哈迪德,等等。他们都是(或生前曾是)当代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如被誉为 英国艺术教父 的大卫 霍克尼,当代重要的女性主义艺术家路易丝 布尔乔亚, 行为艺术之母 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建筑风格独特又备受争议的建筑师雷姆 库哈斯、扎哈 哈迪德,曾参与修建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的奥斯卡 尼迈耶,等等。 在轻松的谈话中,艺术家与建筑师阐述了自己
本书为巫鸿编著、主持 中国材质艺术 丛书第二辑,书中通过专题讨论的形式,从早期玉器、三代时期的绿松石、西汉满城汉墓中的材质系统、明清时期的 发绣 、清代宝云阁铜殿,以及当代艺术家宋冬以 水 为媒材料的艺术实验来解读中国艺术中的礼仪文化与美学思想。在一个更基本的层次上探究艺术品的创造和意义,从而丰富中国艺术史的格局和内涵。 16开全彩精印,190余幅高清精美图片,感受材质与艺术之间的奇妙联系。 材质艺术 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 材质 一词既指制作艺术品和建筑物的 材料 ,也意味着不同材料在意识形态和审美层次上的 质量 。这个概念因此包含和联结了物质和精神两个维度,一方面引导我们探究艺术创
昆汀 塔伦蒂诺是当代最著名的电影人之一,也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爱好者。多年来,昆汀一直在采访中称自己将创作一本关于电影的书,现在,时机已到。他将为所有电影爱好者献上让人期待已久的一切。 在他的Shoubu非虚构作品中,昆汀从童年时代与电影结缘写起,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好莱坞电影及电影人进行了深刻而犀利的评论,同时穿插了自己与电影密不可分的成长往事。这是昆汀的私家片单,更是他的传奇人生。
性别研究与女性主义在西方世界蔚为风气,早已行之有年。本书作者冯幼衡早年在西方求学,师从方闻,受西方学界影响,试图从西方汉学界已经开拓的一些对传统中国女性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历代的艺术史发展,希望能为艺术史的研究,在传统的角度之外,开启一扇新的窗口。本书除绪论外,分为五个章节,首先,以董小宛为女画家代表,谈论她的艺术创作及风格形成;其次,从唐寅及陈洪绶的仕女画讨论明清之际对女性内涵的反思与新境;第三,从明清女性的肖像探讨社会上对女性价值的认同;第四,从慈禧太后的肖像出发,探讨皇权与女性美、中国传统与西方当代艺术的冲突;最后,由现代艺术家董阳孜书法为结尾,指出从晋代著名女书家卫夫的书法之后,女书家在风格与创意的欠缺,而董阳孜的出现,深深令人振奋,希望女艺术家能继续向深邃的传统作无
30年从业经历,探访过全球370余家博物馆、美术馆,陈履生先生以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的实践,从收藏、策展、运营等角度描绘了 理想中的博物馆 ;作为艺术家,Mr. 陈拍了数以万计的博物馆摄影作品,以摄影讲述世界各地博物馆的建筑与光影之美;作为普通观众,他感叹于伟大的历史遗存,流连于博物馆艺术品商店、咖啡馆,也被博物馆志愿者的热情打动
九场重量级对谈,直面山水画关键问题:为什么中国人钟爱画山水?千年来山水画经历了哪些变革与发展?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有何区别?山水画的笔墨和书法笔墨有何关联?画家的修养和性情如何影响作品?当代人如何面对山水画传统? 早在南北朝,宗炳便以《画山水序》奠定了山水画的理念;此后历朝历代的画家创作了大量不朽名画,这些作品至今仍是艺术创作者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本书收录了许钦松与邵大箴、郎绍君、薛永年、潘公凯、易英、朱良志、尹吉男、余辉、吴为山九位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的对谈,循序渐进并深入浅出地讨论了中国山水画传统,以及现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如何重建。 对谈山水画,既是解读前人,也是阐释自己。进入对话,随经典画作穿越千年.溯源中国人的审美基因。
本书没有采用国内美术史论领域研究近现代美术思潮、风格与流派的惯常方式,而是另辟蹊径,聚焦中国近代美术材料、制度及精神的转变过程,探讨辨析近代中国美术转型中的历史细节与深层原因。作者力图通过对原始材料的爬梳、甄别和阐释,尝试回到历史原境,从 器 (材料)、 用 (制度)、 道 (精神)三个层面,开展精细化的历史探查,澄清材料、制度及精神在事实上的彼此牵制与砥砺互动的关系,打破了近代美术史书写的路径依赖,建构起了一种全新视域下的近现代美术研究范式。 全书分为三篇,每篇又分为若干章节。第一部分 材料篇 从传统中国画材料的改良、油画材料引介、版画材料的改进等出发,论述了材料的新旧转换对近代绘画等专业发展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 制度篇 ,涉及中国近现代美术社会化发展中的绘画授受制度、美术展观制度、美
《我的真文字》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徐冰带有自传性的散文集。他在文中回顾了自己数十年的艺术成长史,对于中西艺术的思考与反思,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对于个体的影响。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述了徐冰的成长经历与个人艺术探索之旅。他根植于民族性、放眼全世界的艺术源泉,以及围绕十个重要作品展开的自我阐释。从塞北山区到纽约,徐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当代艺术探索的非凡画卷。书中还披露了大量珍贵图片,便于我们更细致地了解这位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
1993年发掘的宝山1、2号墓,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因其独特的基制和精美的壁画,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宝山辽墓:材料与释读》是对这两座墓葬进行深入的专题研究,且结集相关考古图像近百幅首次公开出版,学术性、史料性兼备。 本书将宝山辽墓的壁画放在墓葬整体中进行审视,结合历史文献、风俗、器物等,重点讨论绘画与建筑的互动和画像程序、绘画的风格与画者的身份,以及壁画与墓葬赞助人的文化背景、当时政治环境及辽代风俗的联系。研究区分 内 外 两个既分隔又联系的图像空间,揭示宝山墓壁画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可能具有的多层复杂含义,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的交互关系也得以生动反映。 除了作为主体的研究专文,本书还收录宝山辽墓的发掘简报及相关的三篇重要文章,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
艺术写作是故作姿态或毫无标准的文字游戏吗?事实并非如此。当然,艺术学科相对年轻,基础学术规范和资源仍有待建设与完善也是实情。 此书为欧美大学中最常用的艺术写作教材之一,为学生批判性思考和写作提供指南。书中内容不仅包括完成文稿的各种方法和技巧,也有对当下艺术写作大图景(相关历史与理论,以及不同类型的学术资源)提纲挈领的介绍。此书在诸多范文的选择上特色鲜明、指导得当,重在鼓励和引导读者以自然、开放的个体感知进入写作,并最终完成有说服力的表达。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不仅为各层次和类别的艺术写作提供参照,也为艺术类院校的教学与研究、图书馆开展专业服务等提供了切实帮助。
由方闻著的《中国艺术史九讲/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系方闻教授于2004年至2012年在两岸三地所做的演讲汇编。方闻教授毕生致力于在西方世界构建中国艺术史的话语体系、推广中国艺术与文化史的独立价值。通过这九篇主题不同又形成脉络的文章,读者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史家如何讲述中国艺术史的故事,从而认识中国艺术独特的价值所在,进而对于中华文化史的发展有更为全新的认识。
艺术体制论是在跨学科视野中产生,并在中外艺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前沿话题。它既是对现当代艺术危机的理论回应,也是对现当代艺术体制的反思与重构。 《艺术体制论:从现代到后现代》由现代性视域出发,从分析哲学、艺术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三个方面梳理西方的艺术体制论,阐释艺术体制从现代向后现代的结构转型,厘清中国当代艺术体制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动因,并在此基础上 深描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表意策略与艺术界的名利场逻辑。 此书目标读者为艺术领域研究者。
对视觉的推崇,在西方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 从柏拉图、笛卡尔直到启蒙运动,视觉往往与清晰、秩序和理性相关联。随着摄影、电影的出现,视觉更晋升为现代感官王国的领主。然而,来自法国的现代思想家 萨特、梅洛-庞蒂、福柯、拉康、巴特、德里达 也以各种方式质疑视觉的霸权地位: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从现象学到精神分析,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分析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 视觉中心主义 如何被撼动的历史。凭借其杰出的材料整合能力,作者将眼花缭乱的批判整合进宏大的思想史议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出法国思想史。
一本包罗万象、契合当下的艺术入门书。艺术史研究者夏洛特 马林斯以娓娓道来的讲述,带领读者穿行于辽阔多样的艺术世界,领略从10万年前至今的艺术魔法。 从洞穴绘画的起源,到秦始皇打造兵马俑的创举;从印象派、立体主义等流派轮番登场,到当代艺术百花齐放,成为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从沙龙展的出现,到大型博物馆和连锁画廊的兴起 在历史长河中,见证艺术的诞生、交融与演变,掌握艺术新动向。 通过本书既能一睹米开朗琪罗、葛饰北斋、莫奈、杜尚等大师的风采,解锁数百件名作背后的奥秘,也能发现那些常被艺术史忽视的创作者和作品,以多元视角重新品味艺术之美:从古希腊黑绘大师,到拜占庭佚名艺术家;从首位宫廷女画家,到 游击队女孩 的街头海报;从影响毕加索的非洲面具,到碧昂丝的卢浮宫音乐短片 艺术的故事不断更新,谁
张伯驹是集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于一身的文化奇人,是为琴棋书画而生的。一生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从30岁开始收藏中国古代书画,当初仅为爱好,经他手收藏的中国书画名迹见于《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7件之多,被称为 天下藏 。 该书以张伯驹收藏的国宝级书画为脉络,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张伯驹不惜代价、置生命于不顾以求保藏文物珍品的爱国热忱。他以保存国宝级文物不外流为己任,不惜一掷千金,虽变卖家产或借贷亦不改其志。其传奇般的收藏经历,成为艺术史久传不衰的佳话。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艺术发展具有突出特色的时代。宋代创造出来众多辉煌的艺术和思想。本书是对宋代艺术哲学思想进行的研究。作者从宋代哲学的发展历程、宋代之艺道观、 自我 之主体观、宋代艺术之生命观、宋代艺术之伦理观、宋代艺术之美丑观、宋代艺术之创造观、宋代艺术之时空观等多个方面对宋代文艺艺术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尤其是对宋代理性对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影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具有独到的见解。作者论证严谨,资料引用广泛,对于宋代文化研究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从日常生活入手,由浅入深地对字体这一概念逐步剖析,并向读者推广字体、文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文化相关知识,旨在培养读者对字体和文字设计的鉴赏力,并展示了字体和社会、历史变迁的联系,以及其如何成为改善社会(不仅限于商业)的重要、积极的工具和手段。全书共六大章节,串联起国内外多个不同的案例,对各个案例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剖析,并以类似展览的方式组织而成。全书将中文和西文的历史和文化混合在一起进行阐述,没有刻意区分,而是强调其中的共性和通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