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是全世界使用广泛的绘画指导书和创造力培训用书。迄今为止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全球销售300万册。 贝蒂 艾德华认为,绘画是一项人人都能学会的技能,学习绘画其实就是学习如何正确地观察事物。在书中,贝蒂为我们提供一种神奇的五天绘画方法 右脑绘画法,即从左脑转换到右脑,像艺术家(画家)一样绘画。学习这个绘画法,你可以在五天内学会画画。 贝蒂的五天绘画法分为如下五项基本技能:一是对边线的感知;二是对空间的感知;三是对相互关系的感知;四是对光线和阴影的感知;五是对整体的感知。这五种感知技能实际上是对个人观察习惯的重新训练。当你熟悉这五种技能后,就能很好地转换思维,学会观察眼前的事物,并画出令人满意的作品。 贝蒂的一位学生说: 看着自己*天和第五天的绘画作品,我惊讶不已,没想到
什么是图像?图像与文字的关系如何?文字之外,图像如何传达思想和情感;图像之内,文字怎样佐助读图,塑造思想形象,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文人学者试图解决的问题。本书建构的就是关于如何读图、解决图文之间张力的一种理论。 文学批评家W.J.T.米歇尔通过把形象与词语相比较,或更准确地说,通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待形象而探讨了形象的本质。作者以颠倒的历史顺序分别论述了四位理论家:古德曼、贡布里希、莱辛和埃德蒙 伯克。讨论了文本与形象、眼与耳、自然与习俗、空间与时间之间的结构差异。
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艺术史的前提。本书以 知识生成与艺术史 图像考据学 图像学 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 主题学与母题 艺术社会学 艺术形式与风格分析 知识考古学与艺术史 艺术文献学 九个章节,系统介绍和分析了九种研究方法的性质、特征、种类、功能、应用、作用与意义等。这些研究方法包括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西方的各种方法论,涵盖了当今艺术史学研究的多个维度。本书旨在为艺术史学者、学生以及爱好者提供一个系统性的框架,帮助他们理解并运用不同的理论和实践工具来进行艺术作品的研究与解读。
《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 生 与 死 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艺术是什么》是一部内容丰富详尽,语言凝练通俗的简明西方美术史。它囊括了史前至后现代时期西方绘画史的方方面面,从艺术史上关键的人物、事件到不断演变的艺术风格、流派等。通过精美罕见的图片,使人感受艺术独具一格的魅力,思考艺术史的发展进程,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在马克 罗斯科,这位20世纪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的身上,有着众多令后人 误解 与 不了解 的地方:他所描述的 黄金时代 究竟如何?他如何度过漫长的孤独与贫困?他的艺术道路与艺术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他与亲人朋友的关系如何?他为何反感被视为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他为何以割腕的方式离开世界 本书将以罗斯科那充满灵动、哲思的文字,回答这些问题,解开这些误解。 《艺术何为:马克 罗斯科的艺术随笔(1934-1969)》收录了近90篇罗斯科的书信、随笔、演讲稿等,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69年,几乎涵盖罗斯科的整个艺术生涯,这些文字可以被视作罗斯科各个艺术阶段及转型时期的重要文献资料,真切生动地展现了罗斯科其人其艺术道路,*程度地还原了罗斯科的艺术脉络与思想历程,从中能看到罗斯科对于艺术观念、艺术形式和艺术的精神性的虔
罗伯特 亨利, 一位与雷诺阿、塞尚同时代的大师, 一位于天才辈出的19世纪,桃李满天下的艺术引路人。 他曾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传道授业, 也曾在给绘画学子的回信中谆谆教导。 在他身后,遗留下的浩繁笔记、书信、讲稿和文章,在此汇集成册, 璞玉不琢,完整呈现一百年前的原始篇章。 书中涵盖了他对美的全部认知, 对线条、块面、明暗、色彩、笔触、背景的独到见解, 对伦勃朗、提香、马奈、雷诺阿、塞尚的批评, 对绘画、音乐、雕塑、诗歌、哲学的共时思考, 对时代审美的反思,对艺术个性的鼓励,对永恒艺术的追寻 透过他的只言片语,你将抵达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那个瑰丽而伟大的思想所在。 那就是艺术精神。
作为审美教育的艺术对人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人们在学术艺术技法的同时,还要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审美心理描述》就是这样一本关于审美教育的美学名著。本书不仅讲述了艺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还阐释了审美经验的历史,描述了审美经验的过程,展示了审美快乐的产生机制,并对美学中*为重要的概念 构成要素、形式、再现、符号、多义性与模糊性体验等做了详细论述。作为中国美学大师滕守尧先生的代表作、作为审美培养的入门经典,书中畅达的文字、严谨的理论、易懂的举例等都将助于读者身心愉悦地走近美学世界,开启审美意识的大门。
保罗 策兰是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影响力的德语诗人。策兰的父母丧生于纳粹集中营,本人则历经磨难,在流亡中背负着沉重的记忆进行写作。策兰的诗深受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充斥着奇崛的意象,主题则刻上了深沉且强烈的情感印记,以艰涩的语言和精妙的结构编织韵律感。他用诗歌为所有文学打开了在面对巨大丧失时坚持说话的可能性。 本书收录了黄灿然精选的策兰178首经典诗作,呈现了不同时期的策兰诗歌的面貌。
本书是美国短篇小说大师、哥特小说女王雪莉 杰克逊的短篇小说精选集,收录了她兼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21篇短篇小说。其中多篇作品曾获文学大奖,如《抽彩》(1949年获欧 亨利奖)、《回家吧,路易莎》(1961年获爱伦 坡奖)和《邪恶的可能》(1966年获爱伦 坡奖)。此外,《来与我共舞在爱尔兰》(1944)、《度夏的人》(1951)、《有花生的寻常一天》(1956)、《睡衣派对》(1964)等多篇名作曾入选《美国短篇年选》。 雪莉 杰克逊的小说往往关注普通人在温和、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遭遇的坠落,从中剖析人性的阴暗面,用讽刺的手法揭示浪漫幻想背后复杂的、有时甚至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现实。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本书试图以流行音乐为中心,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这个问题。 流行音乐的实践与前卫实验或左翼的实践不同,面对资本和权力,采取的通常是二重性立场,在拥有对抗性的同时,也隐藏着被同化的可能。这一特质在让(自称)激进的政治中心主义者感到焦躁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实现大众性动员和组织的可能性。这样的二重性本身,才是建立真正良好政治秩序的关键,也是流行音乐的魅力所在。 流行音乐既不是与资本主义进行对抗的东西,也不是什么独立于资本主义存在的东西,它是从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的无用的、过剩的、废弃的事物中被创造出来的。它曾经是资本主义的副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讽刺之处,便是这种副产物现在逐渐改头换面,变成了主要产物。而在此之后,流行音乐扮演的角色
读懂了中国人眼中的美,就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 全书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爬梳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十大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透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于文人山水画里,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到造物,体悟中华艺术特有的大象之美 中国人眼中的美,是藏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记忆,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跟着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 卡罗学画自画像; ◆跟着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 达利玩 僵尸 游戏; ◆跟着野兽派大师亨利 马蒂斯用剪刀作画; ◆跟着达达女艺术家汉娜 霍克学做蒙太奇图片; ◆跟着带点孩子气的胡安 米罗自由涂鸦; ◆跟着波普艺术大师安迪 沃霍尔玩转墨水复印画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 ,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 ,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 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 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 1994 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 1998 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 ,荣荣从 东村 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 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
20世纪初,区别于传统的、带有前卫和先锋色彩的现代(派)艺术,跨入全方位展开和推进的年代。当时,德国心理学家、哲学家、美学家立普斯以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提出的美学理论 移情说 风靡理论界,该理论认为,审美主体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情感的投射,也就是我们把自己的感觉、情感与意志等投射给审美对象,所以才感受到了美。基于对这种只肯定一直居正统地位的 古希腊 文艺复兴 样式的艺术理论的反驳,沃林格在《抽象与移情》中提出了与 移情 相反的另一种审美体验,即抽象冲动。他认为移情不是铸成艺术的唯一心理依据,与之相反的 抽象 作为一种本能冲动同样是不可忽视的艺术心理,从而肯定了未被充分重视的古埃及、罗马时代晚期及拜占庭艺术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指明了抽象原则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美学价值,使得正待迸发的现代艺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们总会通过一些手段或媒介(技巧、裱框、结构、形式、风格以及图示等),更好地表达艺术作品的精髓。《绘画鉴赏方法》《版画鉴赏方法》《艺术风格鉴赏方法》《艺术流派鉴赏方法》《建筑鉴赏方法》这五本书,以图解的形式帮助我们了解艺术家诠释作品的方式,从而读懂艺术作品。 在18世纪,由于一种全新的对自我认知的共鸣,艺术家们开始互相分享各自在艺术领域中的研究和发现,于是逐渐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流派。他们之间互相认可,并采用与对方相似的审美态度与观点,一起交流特殊的绘画技巧,为开创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共同努力。《艺术流派鉴赏方法》交代了艺术家们的相互交流过程,并对艺术语言和艺术创作间的关系做了很好的审视和考察。
次世界大战期间,赫尔曼的小儿子布鲁诺患上了一种严重的疾病,1916年,他的父亲去世了,婚姻危机,妻子的精神疾病,使这位本已著名的作家兼诗人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在这种境况下,作者开始创作了本书。 在1922年所著的这部作品,也是其第九部作品,描写主人公悉达多在古老的印度追求他自己的三个重要历程的过程。从自觉的禁欲主义,到自我放逐和感官享受,终内心的和平成为他追求的终目的。全书用一种简单、诗意化的语言写就。 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为了追求内心的自我,他踏上了自我寻求之旅。在享受了纵情欢愉的快乐与奢华生活之后,他厌弃了感官刺激的一切,来到那河边。在河边,悉达多终于觉醒,体验到自我与瞬间的永恒。
直岛,安藤忠雄、草间弥生、杉本博司、蔡国强等世界級艺术家共同打造的艺术聖地,原研哉、吴青峰、坎耶 维斯特等百万游客共同奔赴的文艺岛屿。 直岛项目负责人首渡执笔,以亲历者视角讲述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破败腐朽的工业城镇、商业与艺术的互利与矛盾 直岛,在成为 直岛 之前。 我是一个三十五岁才?l一次正式入职的人。 我找了份工作,要去直岛 ,此话一出,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
本书选取16位充满个性的插画师,配以270余幅精美的插图,全方位讲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成长故事,也展现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为他们的画作烙下的鲜明印记。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插画师活跃于19-20世纪的出版界,他们不仅在自己的时代以创造性获得成功,在当前这个时代亦广为人知。热爱图画书的读者在欣赏之余,还可以充实自己对儿童绘本发展历史的理解。
来自世界著名视觉艺术专家设计,阿基米德图书馆视幻觉作品!是艺术家、设计者和科学爱好者的优选读本。本书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8年荣获英国图书馆优秀青年图书奖! 《视觉游戏》设计了近300个精彩而有趣的视觉谜团、神秘图案。通过本书的视觉游戏,你一定想知道,如果不是真的,那它们怎么会这样?它们究竟包含了什么?从让你找不到隐藏的图形、迷惑不解的不可能图形,到让你不住地摇头的非凡的几何图案和恍然大悟的数学图形,当你把目光集中到这些巧妙的图上时,它们高超的技术会让怀疑地发笑 ;当你一遍又一遍地想这些容易造成假象的图形、线段、眼睛、影子和人物的时候,一切平凡的东西看起来都不平凡。书中的某些作品历经百年,仍焕发出神奇的生命力。
我们对法国的理解,影响着法国艺术在我们眼中的模样 *凡尔赛宫的设计如何体现出路易十四的治世理想? *夏尔丹的作品为何能获得启蒙思想家的青睐? *法国画坛领袖雅克-路易 大卫如何靠政治手腕左右逢源? *热里科以一幅怎样的惨烈画面控诉了复辟政府? 法国艺术在西方艺术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位置。法国这片土地不仅涌现出普桑、夏尔丹、雅克-路易 大卫等众多艺术大师,也吸引了诸如达 芬奇、鲁本斯等来自意大利、佛兰德斯等地的艺术家,他们实践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其命运也与法国国运共同浮沉。本书将深入法国历史,从法兰西诞生讲起,到拿破仑时代结束,探究法国艺术魅力之源,带领读者真正看懂法国艺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如此强烈地受图像和图画的吸引?我们为什么感到静止的图像具有动态,仿佛活画一般?图像为何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说服着我们,诱惑着我们,甚至引导我们走上邪路?米歇尔教授将在他的《图像何求?》中回答这些问题。 《图像何求?——形象的生命与爱》是他“图像三部曲”中“具原创性的一部”(米歇尔语)(另两部《图像学》和《图像理论》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米歇尔认为,我们应该把图像/形象看作活的东西,具有它们自己的欲望和动力,有其自己的言语和活动,施展其自身的魅力和影响。 该书涉及米歇尔教授擅长的图像研究领域,包括视觉艺术、文学和媒介之间的关系。他的深察洞见尤其体现在书中对拜占庭偶像、赛博朋克影片、种族原型和公共纪念碑的分析和评论,为图像学和刚刚兴起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