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泉下的美术》是巫鸿对中国墓葬艺术传统的综合性研究。他从空间性、物质性、时间性三个比较观念性的角度,阐释了中国墓葬艺术从史前一直到宋辽金这漫长时段中的历史变迁,也具体呈现了他尝试建立的一套系统的处理和理解考古材料的理论方法,从而生动地向我们展示出中国古人对于 生 与 死 这一人生基本问题的看法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对研究者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书是禅宗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国美学问题的*读经典书目。作者以庄子、玄学到禅宗美学的历史转换开篇,阐释了佛教被中国本土庄、玄思想所接纳和吸收的过程,并从西方现象学的比较语境中总结了禅宗美学孤眀独发、谛观顿悟、气色观、意境、禅化与诗化等审美经验和审美特质。作者还以大量古代诗文、绘画为例,勾画了现象空观的哲学史、美学史转换线索,揭示了禅的感性经验与其背后的哲学思辨、价值体系、心理特征的关系。
《美术史十议》所收的是巫鸿在2006-2007两年中为《读书》杂志 美术纵横 专栏所撰写的十篇文章。每篇短文的主题或古或今,或近或远,或宏观或微观,从多种视角引出对美术史的反思和想象。
本书是电影第二符号学的杰作,也是整个电影理论史中极具科学分量的伟大作品。它致力于研究电影这种没有词语清单的语言,其方法融合了符号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将两者以眼花缭乱的方式结合在一起。书名中的 想象 一词与 能指 一词的结合,清晰地宣告了著作所遵循的两种方法论,同时, 想象的能指 这一概念也精准地描述了电影的媒介本性。 与意识形态电影理论不同,本书更注重揭示潜伏于普遍语言表意活动背后的无意识机制。它在电影组合段落研究之后,拉开了有关电影修辞研究的大幕。它把修辞学冷静地推回到普通语言的范畴,修辞与其他语言活动(如叙事)一样,可以不以语词为单位,而是在更抽象的层次上遵循着一般表意机制的所有规律。
《荣荣的东村》是艺术史家巫鸿的*著作,以摄影家荣荣的镜头、日记与书信,串联起北村艺术家群体在中国实验艺术黄金时代的创作与生活的故事。 荣荣 ,1992年来到北京。两眼睁得大大的,带着一架新买的相机。 东村 ,是中国实验艺术史上的一段神话。在这片破败的家园,荣荣和一群挣扎在贫困线上的艺术家 张洹、左小祖咒、段英梅、马六明等 以行为演出和摄影的方式,给中国实验艺术界带来了直接冲击。 1993 1994 年,原生态环境中的东村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 1994 1998 年,东村艺术家群体被迫解散后,继续的行为艺术项目; 1998年后 ,荣荣从 东村 到以后日子里的自摄像。 这份档案的目的,在于探索这些照片在历史层面、艺术层面、自传层面上的诸种意义,它有关内在空间和外在空间之间 关于一个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包括
《夏承碑》是少数自宋代出土便经名家著录并深深嵌入明清艺术史的**汉碑。因原石早佚、翻刻频出、书风奇诡,历代文人学士围绕此碑展开了经久不息的争论,牵涉石刻真伪、版本谱系、文献著录、字体界定、作者归属、书写技法等,几乎涵盖了一件古代碑刻所能触及的**方面。从艺术史的角度考察,《夏承碑》在近千年历史中的升降沉浮及其复杂争议,为研究此间的艺术、学术、文化、思想等,提供了一个有趣且不可多得的切入点。 本书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考据与细致的图像分析,以《夏承碑》为研究个案,深入考察了此碑的碑石流传、碑文内容、碑拓谱系,继而探讨其真伪与接受史问题,力求将《夏承碑》的历史呈现为一部 微缩艺术史 。最后附长文《物质、图像、历史:论碑帖、拓片及其研究》,则从具体的个案研究出发,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对艺术史
本书初版于1955年,收录了潘诺夫斯基三十多年来的若干名篇,堪称20世纪艺术史中的关键性著作,也一直作为欧美艺术史学生的标准读物。它不仅揭示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细节,更主要的是,深刻讨论了视觉艺术中涉及作品内容的图像志与图像学问题。 作者从 一个图像可以再现一物,象征另一物,而表达其他物 的视角出发,详尽考察了提香、普桑、丢勒的作品以及圣德尼修道院院长叙热的生平。作为欧洲语言、历史与文化的大师,潘诺夫斯基以出色的学术研究能力对 人体比例理论 和 瓦萨里编《素描集》的第一页 做出令人敬佩的阐述;还以敏锐的洞察力对英语与德语在艺术史研究与表达方面的异同做出了极具启发的比较。
没上过艺术院校、已经结婚生子、严重社恐 这样还能当艺术家吗? 毫无头绪开始怎么办?陷人瓶颈期怎么办? 怎么知道作品是不是对的?自我怀疑怎么办?拖延症怎么办? 从创作前需要思考的事情、如何真正开始创作,到学习如何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再到踏入艺术世界并在其中生存,来自普利策艺术评论奖得主杰里 萨尔茨的63条建议和12项练习,帮助你破除畏惧和迷茫,带你一步步走上一条持续进阶之路。
《兰亭序》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笔画如舞,有如神人相助而成。 后世但凡学习行书之人,都会倾心于《兰亭序》而不能自拔,赞叹王羲之出神入化的书法技艺,赞叹王羲之如水般流畅的笔意气韵,对其洋洋洒洒的笔法景仰有加。 本书将《兰亭序》逐字进行分析,精讲细解,让喜爱《兰亭序》的学习者,可以由零基础到逐字精写,进而掌握。附赠写字视频、PPT展示课件和碑帖电子资源。
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已经成为公认的、自文艺复兴以来世界历有意义的事件。《东西方艺术的交会》一书讲述的便是从16世纪到现代,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东方艺术,与以西欧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艺术之间相互交流影响的历史。 中国风为何会风靡18世纪的欧洲宫廷?浮世绘如何产生于西方美术的影响,又是如何反作用于举世闻名的印象派的?日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了怎样的特殊角色?西方艺术如何影响了中国的现代美术革命? 苏立文教授引导读者穿越这风云变幻、瑰丽多姿的四个多世纪,清晰阐述出近代东西方艺术文化之间,彼此深深吸引而又对立排斥的过程,为我们厘清这一段既熟悉又陌生的纷繁际会。
本书精选西方艺术人类学经典论文11篇,作者集一时之盛,如罗伯特 莱顿、霍华德 墨菲、纳尔逊 格雷本、弗雷德 迈尔斯、阿纳德 施耐德等人,皆为西方艺术人类学界的重量级学者。选文有两个特点:一是集中于艺术人类学的基础理论,如艺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学术史、艺术的定义、艺术的结构与能动性等,如哈塞尔伯格的《民族学艺术的研究方法》,全文8万余字,对于艺术人类学研究具有颇好的指导意义;二是展现艺术人类学的前沿研究,如艺术的涵化、挪用、旅游艺术以及当代西方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等。本书对于艺术人类学、艺术学和美学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20世纪先锋影人电影理论与批判文献精选集,收录了包括曼 雷、让 爱泼斯坦、居伊 德波、饭村隆彦等近40位影人44篇论述先锋电影的经典文章,包括演讲稿、采访、论文、座谈等。并特别收录纳森纳尔 朵尔斯基《虔诚的电影》这本小书的全译本。这些文章展现了先锋影人在探索电影与视觉、文学、音乐、政治、空间、文字(字幕)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争鸣。 从思考镜头语言的审美哲思,到回应好莱坞、工业电影对先锋与实验电影的冲击;从骋辩诗意的抽象与再现,到深研镜头的存在与节制,全面呈现电影思考跟随时代的更迭与发展,勾勒出20世纪先锋电影作为视觉语言的全景图卷。
本书初版于1939年,是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研究的代表作之一,随着本书的出版,最初由瓦尔堡学派创立的图像学已然脱离辅助地位成为美术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基础,美术史之为人文学科,从此进入了图像学研究的时代,它与沃尔夫林的风格分析一起成为现代美术史教学的两大支柱。 除了作为方法论的导论之外,本书共有六章,每一章都是图像学方法运用的案例,从美术史、哲学史、宗教史、社会结构史、科学史等多学科多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意义进行分析,正如译者引用的一位美国学者所说: 我们读他的《图像学研究》, 皮耶罗 一章像读文明史, 时间 和 丘比特 二章像读文学史,最后二章像读哲学史;而且不是泛泛的文明史、文学史和哲学史,它们都是那些领域中的杰作;即使从比较文学而言,似乎也极少有一部书能与《图像学研究》比肩。 本书是2
在这本迪迪埃笔录、贡布里希亲校的谈话录中,贡布里希梳理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主要学术观点:包括他的家庭教育背景,他成年之后多语言学习的经历,他在二战中对纳粹电台的监听,以及《艺术的故事》和瓦尔堡研究院带给他的 史学家的双重生活 ,时间跨越整个二十世纪,话题涵盖艺术史、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动物行为学等诸多领域。谈话中,贡布里希概括了他的思想如何受到在维也纳所受教育的影响,如何在1936年移民伦敦之后得到发展,并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他在《艺术与错觉》《秩序感》以及其他学术著作中讨论过的主要观点,包括对二维画面的解释与知觉,传统的重要性,程式、社会压力、趣味等因素对艺术的影响。书中还简洁生动地勾画出了贡布里希身边一群大名鼎鼎的人物的形象,包括施洛塞尔、克里斯、库尔兹、波普尔、潘诺夫斯基、科
《绝对的资产阶级:1848至1851年法国的艺术家与政治》是当代著名艺术史学家T. J. 克拉克的成名作,同时也是他早期艺术史研究的代表作,是展示其艺术社会史研究方法初期成型面貌的绝佳范例。 本书是一部研究时段相对集中,但涉及内容却非常丰富的著作。在时间上基本聚焦于1848 年革命之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短暂历史,通过研究街垒主题的艺术创作、国家艺术赞助,以及米勒、杜米埃、德拉克洛瓦和波德莱尔在此时期的具体创作情况,展示出了艺术史研究中影响艺术面貌的诸多复杂面向:既有在特定历史时刻出现的各种历史变故、政治风向和意识形态转型,又涉及不同艺术家自己的阶级身份、心理状况和创作中面临的具体情况,也有关于艺术史传统、公众接受和批评家趣味等问题。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交织成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时期一幅波澜壮阔又极富戏
本辑《世界3》以 艺术史与博物馆 为专题。 博物馆或美术馆近年成为学术界和公众文化一个共同注视的主题,由此也成为联系知识精英和城市大众的一个特殊纽带。特别是中国城市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快速现代化进程,把博物馆和美术馆在城市中的地位和职能问题推到了前台,多种形态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一方面成为衡量现代城市成熟程度的标杆,另一方面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关注对象。因此在中国讨论博物馆,一个自然而然的焦点是它与美术收藏、艺术史研究的关系,也就是本书的主题。《世界3:艺术史与博物馆》将 艺术史 和 博物馆 作为两个持续交叉和互动的框架,深入探讨二者之间复杂而多重的关系,以及其他有关范畴和当前的研究动向,不仅探讨博物馆的本质和结构,也关注更具现实意义的功能,如何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和互动,拉近艺术史与社会
本书是著名艺术史家朱青生教授代表作。现代艺术和现代科学是现代社会的两大支柱, 现代艺术是现代社会全面复归人性的道路 。书中呈现了作者对现代艺术的深入思考,重点论述了其功能、性质、方法和目的,以及与传统美术的分离。作者提出,现代艺术以创造为基本特征,以解放人的精神为主要目的,以破除禁锢和颠覆规范为方法,促成一个精神完全自立的人,观众不再是艺术家的精神追随者;现代艺术表面上 愚弄 观众,却激发观众与艺术家相向回归主体的自尊和自觉。
本书通过丰富翔实的材料,对1882年至20世纪90年代间艺术市场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细致详尽的梳理和生动的讲述,对不同年代艺术和商业、美与金钱的关系做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极富创见地解答了如下问题:人们关于艺术的审美判断是源自他们的本心吗,还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操控大众的审美取向?艺术品拍卖是艺术品味的体现吗,抑或只是纯粹的商业行为?艺术的自然之美和它作为商业概念的美是各美其美的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兼而有之?艺术市场是如何影响艺术家创作方向以及大众艺术品味的?艺术市场的经济活动与普通经济活动有什么不同之处?艺术品的价值是由其作为商品的价格决定,还是由它的艺术品质决定?
《虢(guō)国夫人游春图:大唐丽人的生命瞬间》是艺术史学者黄小峰对传世名画《虢国夫人游春图》的品读。本书分为十个章节,层层递进,从虢国夫人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入手,借助对《虢国夫人游春图》画题的形成与画作递藏的梳理,带领读者逐一解读这件作品的视觉图像中所蕴含的历史细节。作者着重从艺术和历史两个方面解读笼罩在这件作品之上的诸多谜团: 虢国夫人 是谁?她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有怎样的关系?《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历史性的如实记录还是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这幅国宝名画有怎样的坎坷经历?它对于我们认识唐代的历史有没有帮助?它对于我们理解唐宋时代的艺术有怎样的意义?本书围绕着这一系列大家感兴趣的问题给出了新的解答。 黄小峰教授通过对作品图像超乎以往的细致阅读,带领大家 重回艺术现场 ,感受古代画作
想要理解实验艺术多元、丰富的表现形式,解读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作品,就必须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了解观者与创作者的关系,了解其独到的创作理念与方法。《实验艺术》围绕八个不同的主题,以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为线索,结合大量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当今世界艺术创作的状况和特点进行了梳理和论述,希望帮助艺术院校的学生以及艺术爱好者找到把握实验艺术的途径与方法。
本书是202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丛书之一。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对朱载堉《乐学新说》的研究,共分五章,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总结归纳出《乐学新说》的六点学术特征;下编是对《乐学新说》的整理与点校,运用古典文献学方法整理文本,查找到原著征引文献五十余部,本文注释使用文献七十余部。全书结构清晰,阐释严谨细致,既是一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也是中国古代音乐史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
本书是关于20世纪初中国美术变革的一次再解释,也是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之历史叙述的一次大胆尝试。本书的取经既不诉诸特殊性和身份本质主义,也不遵循全球化和普遍主义的逻辑,而完全是立足于现代中国的历史、现实及其内在的碰撞和紧张。作者将中国当代艺术的激进实践置于20世纪初以来的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的建构这一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基于对当代艺术的敏锐意识和深刻体认,通过跨媒介、跨时代、跨区域的多维度观察和梳理,意图构成一部极具想象力的有机的文本装置。
本书通过对世界各地十个社会的艺术活动及审美观念进行描述和分析,讨论了最普遍意义上艺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并试图从一个比较的视野揭示艺术的本质问题。应用人类学家的大量民族志资料和档案照片,安德森教授为我们开启了一扇了解世界各地艺术生活的大门,这里既有狩猎采集的部落社会,也有文化多元的复杂社会。无论是艺术学、人类学,还是其他专业的读者,都会在本书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