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图》,唐?周昉绘。绢本设色,纵46厘米,横180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经典作品。 作品内容描绘了春夏之交时,宫廷贵族妇女在园中赏花、戏犬、漫步游玩、闲情雅致的情景。构图节奏舒展明快,人与物远近穿插错落有致。线描圆润流畅,设色浓丽典雅。绘画风格和技法有许多独到之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其一,画家在线条的运用上突出了线描性能的各种特点。其二,画家在赋彩上的娴熟技法独具匠心。其三,画家在细部处理上精益求精,极尽工巧之能事。 总之《簪花仕女图》是一幅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现实生活的画卷,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技巧和极高的鉴赏及学习价值,成为当今学习中国人物绘画的必临作品。 由于原作距今千余年,画面中人物和服饰细部模糊不清,使临摹不能深入进行。所以,本书选用荣宝斋水印本为范
本书精选16幅大师人物油画,并附画作名称、原作尺寸及作者生平。耳熟能详的大师,和他们眼中*有魅力的人物印象。莫里索是*位加入印象画派的女画家,她本人也曾多次担任同时代大画家马奈的模特。卡萨特非常欣赏印象画派的技法,尤其喜欢德加的作品,后来经印象画派 莫奈 、 塞尚 等人的引见,与德加认识,长期被认为是德加的学生,甚至可以说是那个时代*重要的美国画家之一。两位女画家,在当时的男权社会中,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每一幅足够惊艳到你的感官,近距离感受大师的绝美人物印象。
宋代是中国美术史上群星闪耀的时代,在以文立国的政治环境中,书画艺术空前繁荣,朝野内外崇文尚艺之风盛行。宋代的绘画发展十分全面,人物、山水、花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极大发展,绘画的形式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小品画以存世量多、题材广泛,成为欣赏和研究宋代绘画的重要对象。本书从真伪优劣、作者生平、绘画技法、文化特色等多方面对宋代小品画加以解读,侧重画法与画理研究的结合。 宋画色彩典雅幽暗,层次极为丰富,需印刷精良方见其真。本书将临摹学习与画作品鉴合为一体,不同于普通画册明艳失真的色彩,专家反复的校色使得印刷颜色在*程度上反映了古画的原貌。书脊设计上采用的 裸背包布 装帧方式,让书的每一页都可以完全平摊展开,为读者的观看
中国以其传统的文化特点形成了她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中国画,其中分为花鸟、山水、人物三大画科。本书选取了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杰作100 幅,均配有专业的解读文字。给大众提供了宝贵的临摹欣赏、学习研究的参考资料。 人物是人类较早的艺术表现题材,人物画也中国绘画的三大画科之一。历代画家留下了丰富的绘画遗产,对专业绘画者提供了宝贵的临摹、学习、欣赏、研究和参考的资料。 本书从魏晋到明清,所精选的 100 幅作品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同时,对每幅作品进行讲解,打开了步入传统艺术之门,让更多的社会读者了解中国绘画种 神形兼备 之内涵,从中领悟民族文化艺术之特点。
陈川主编的《工笔新经典(人物画技法)》集结张见、王冠军、罗寒蕾、李传真、孙震生、徐华翎、沈宁、陈川8位年轻工笔人物画家与他们的新作,他们是当代活跃在画坛前沿的艺术家,他们在本书中作了技法剖析和创作思路,是*为鲜活的信息,从而给读者新的阅读经验,帮助初学的读者走正道,帮助探索新路中的朋友提供启发。
《八十七神仙卷》,是学习中国人物线描*临摹的范本之一。 画卷为绢本,纵30厘米,横292厘米,现藏徐悲鸿纪念馆。是当今已知的中国人物线描绝品之 之作。 作品描绘了朝拜天尊的宏大行进场面。整卷画幅飘动流畅似行云流水,人物布局起伏跌宕、疏密有致。线条刚柔相间,飘逸洒脱、动感流畅,极具 吴带当风 的风格特征,体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和活力. 由于原画距今千年,人物线描清晰度欠佳,故本书以徐悲鸿纪念馆珂罗版本为范本,以完整作品拉页装订形式,给读者提供一个便于临摹、较为清晰的范本.
任伯年为清末著名画家,天资卓越,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人物、山水、花卉、禽鸟无所不擅,其笔墨纵横、简约潇洒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为任伯年人物画册,以单张册页的形式出版,既便于临摹,又便于装框装饰家居。任伯年的人物画虽然脱胎于陈洪绶,但他那钉头鼠尾描强化了笔线的形式感,同时也吸取了西洋画的造型理念。他善于把握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动作,笔下的人物富有生活气息,打破了清代人物画造型不准、动态单调的局面,将中国人物画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宋代的团扇是宋代院体中发展出来的具有一定实用性、装饰性、雅俗共赏的小幅绘画作品。到了后期,已经不仅仅以实用为目的,而向更具有观赏性、艺术性的装饰品靠拢,为了满足帝王赏阅的需求,团扇经拆裱制成册页形式。实物今天尚能见到,尤其是宋代的绘画作品,保存至今的有相当一部分是画在团扇上的,且不乏出自名家之手。由于年代久远,这种团扇画多为绢本扇页的形式出现。扇面入字入画,使人赏心悦目,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扇面书画务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其中的艺术意蕴。宋代的团扇画对之后的元、明、清乃至近、现代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意蕴、风格和技艺一直延续着其独特的魅力。时至今日,历经上千年,宋代团扇画也依然能够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诉求。 中国宋朝延续三百多年,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
《神工(第1集李延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写真)》编著者李延声。画册《神工》,是画家李延声先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所作的画像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近年来我国文化工作的创新项目,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传承人的保护则是其核心。延声先生用画笔为传承人立传,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神工》付梓之际,遵其嘱托,序以志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是依托于人而存在、靠口传心授不断延续的活态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
任伯年为清末著名画家,天资卓越,绘画题材涉猎广泛,人物、山水、花卉、禽鸟无所不擅,其笔墨纵横、简约潇洒的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为任伯年人物画第四册,以单张册页的形式出版,既便于临摹,又便于装框装饰家居。任伯年的人物画虽然脱胎于陈洪绶,但他那钉头鼠尾描强化了笔线的形式感,同时也吸取了西洋画的造型理念。他善于把握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不同动作,笔下的人物富有生活气息,打破了清代人物画造型不准、动态单调的局面,将中国人物画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然而,这又何其不易也。我曾经慨叹过:中国画传统博大精深,欲窥其堂奥,继承一二,至难也!非大智力、大愿力、大毅力者,不能人。这些有感而发的话,也许说得过分了。但我的确相信,画家必经传统磨莹,才能蛟然益明。吴先生在时下纷纷漠视传统的气氛中,能洞彻阻碍,自尔超迈,我不禁不赞之为“体正”。所以,在谈他的艺术的第二个方面时,我首先要交待的是,他的作品不仅现代,而且古典,他能使戛戛独造与循循入矩如骖如靳,相辅以行,这体现了他多方面的才能。但这里,我只能就其作品,举凡摄要,试读三项,以论其“气长”。 一、以山水点笞之法增神采。《绘事微言》说:“画不点笞,山无生气。昔人谓:苔痕为美人簪花。”笞点虽小,却关乎全局。吴先生所画的作品,形象固不必尽美,其所以点笞者,为画添生气也。他的《新装》(
临摹一直是古画重要的传承方式。初临摹只是画师出于锻炼画技或对作者的喜爱而作;随后,皇帝也请来高手临摹皇室珍品,而将原件妥善保存。后因原作散佚,摹本则成为人们了解原作风貌的途径。刘文斌、王岚、许身玉编著的《经典国画临摹实技(人物篇1)》以彩图和文字的表现方式描摹表现了历代的人物,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人物的变化。
本书是中国人物画经典画卷之一,该系列展示中国古代人物画经典,按时序分为战国秦汉卷,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卷、五代卷、北宋卷、南宋卷、西夏辽金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10大部分,每部分包含若干册。入选作品包括卷轴画、岩画、漆画、壁画、石刻线画、版画、年画等多画种,考古新发现的内容*加入,不受册数限制。每册均由美术史家撰文介绍时代背景,并对每幅作品作精彩点评。信息准确,语言简洁生动。本册为南宋卷1。
工笔画是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是以精谨细腻的笔法描绘事物,是中国传统绘画表现方式之一。与“写意画”比较而言,工笔画用笔工整、细致,层层敷色,反复渲染,细节精致,细腻入微。 工笔人物画是以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以单纯的线条勾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方圆曲直、粗细长短,用笔的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在造型上的生动运用和有机结合,再加上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运用处理,充分表现出形体的动态感、质量感和空间感。其作品类型包括白描、淡彩、重彩、兼工带写等诸多形式。 对于初学绘画者来说,除主观上要有刻苦的钻研精神,更重要的还在于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工笔画的方法主要是临摹与写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研究总结,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
《当代中国工笔画人物》收录何家英、唐勇力、齐鸣、王仁华、徐惠泉、王根生、汪港清、韩学中、张艺、杨佩璇、杨健生、任乘鋈、崔雪涛、倪春林、白鹏、袁玲玲、杨斌、王鹏、何俊、刘鹏辉、高飞、王洪杰、刘智勇、马迎军、许浩共25位画家的优秀作品。 他们的作品贴近生活,无论是热衷社会意义的表现,还是表达个人内心的体验,都传达了现代生活的时代特征和氛围。多元文化并行的时代背景和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赋予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心胸,使之既不拘泥于即成模式,也不迷失于诸多所谓的观念之中,从自身感受出发,以*终的艺术效果为本源,在延续传统材料、工具和精致样式的基础上,追求作品内容、形式及所表达意趣等各个方面的创新。他们消化、吸收了古今中外的相关元素,以不拘一格的手段呈现出丰富的当代生活内容,从而表达
《中国当代绘画经典系列:人物小品》约收录40位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的人物画作品160件,作品风格各异、表现手法多样,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基本上反映了当代人物画小品创作的艺术面貌。
中国画线描人物临摹与写生方法的掌握是中国人物画的基础。本书通过对线描临摹教学部分中的线描工具的使用和线描的基本方法、线描临本的选择和分析、中国人物画线描的起源和演变、传统线描程式——十八描、线描的艺术审美规律、线描临摹课中的常见问题、线描写生的步骤、人体结构解剖分析、衣纹的画法、写生中模特儿的安排、意笔线描写生的画法等章节的阐述,使学习者通过不断练习逐步掌握中国画线描人物临摹与写生的方法和技巧,书后还附有线描临摹与写生作品赏析供学习者参考。
水墨人物画的写生与创作首先涉及到的是水墨人物画的造型问题。本书通过对水墨人物画述要及其写生方法部分的水墨人物画的性质,水墨人物画的画种特征,水墨人物画的学科基础,水墨人物画的两大基本问题,水墨人物画的写生方法,水墨人物画写生举要以及水墨人物画的创作问题部分的水墨人物画形神关系的本质,水墨人物画中写实、写意、形似与真实的语义差别,水墨人物画要相对独立地发展及其发展目标,水墨人物画作品创作谈诸章节的阐述,使学习者能够结合实践较全面地掌握水墨人物画的写生方法和创作规律。
陈艳娥,笔名潇竹。1965年生于辽宁鞍山。现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职业画家。1981年习画,先后师承王叔晖、潘絮兹、刘凌沧等画家。1988年拜任率英先生为师。作品曾多次参加画展。2007年出版个人画集《陈艳娥工笔画集》。2009年工笔重彩连环画《乐昌公主》《月下老人》《章台柳》《红楼十二钗》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报》发表。本书由其编著,介绍了仕女画的发展、各种发饰、手法、服式,画工笔仕女画所用的工具,单、双人仕女画画法,作品欣赏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