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堂北大爆款书法课。 练了多年书法,但对其历史和流变一知半解?在景区看到一幅对联或一块匾额,却连字体都分不出?王羲之、颜真卿、米芾、张旭等书家都知道,却不了解他们的字究竟好在哪里?一幅字明明写得歪歪扭扭、涂涂抹抹,却被公认为佳作? 北京大学书法课老师方建勋以独创的六度书法理论体系,从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和再造的维度,带你邂逅一位位书法大家,领略一幅幅名帖佳作,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 这是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密码的钥匙。 从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大篆,到秦代的刻石、汉代的简牍;从魏晋时期的行草尺牍,到唐代的楷书名碑;从宋元时代的文人书画,到明代的竖轴巨制,再到清代的金石风潮,书法始终在场,从不缺席。可以说,5000年中华文脉,24朝艺术传承,空
本书为著名书法家卢中南的新小楷力作,卢中南先生的小楷清秀俊美,雅俗共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能带给读者极大的艺术享受。每页小楷均附有释文对照,方便阅读。可供小楷爱好者及国学爱好者欣赏、收藏、临写、馈赠之用。
书画家林曦从自己十年来面向零基础成年人的教学经验出发,将多年来对于书法的认识、思考、体悟凝练成书。《书法课》全面呈现了学习书法的方法,将 心手相应,知行合一 的理念贯穿于始终,涵盖具体技艺的练习、学习的步骤、功夫的积累与精进、学习心态的调整落定、书法的内涵与意义、艺术欣赏的方法等方面。为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提供了系统学习和实践的可能。 书法是一门传统艺术,更是文心的修炼与养成。学习书法,不只是为了把字写好,而且要经由它、经由专注自律的日课精进,在与古人跨越时空的往来交流中,学习为人的修养、风骨和趣味,学习欣赏万千笔墨,欣赏这难得的抽象之美,去到更为细微及更为远大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中国书法是直指心性的艺术,在意象线条墨色中展现出人格襟抱。人们创作和欣赏书法,并非只是怀古之幽思或伸展林间笛音般的淡远情思,而是以这种直指心性的艺术,使人们沉潜到文化的深层去人生对话。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展示着一种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书法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审美意义。 本书重点展示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家代表性作品及其审美风格:吞吐大荒妙造自然的篆书,积健为雄宽博大气的隶书,真力弥满刚劲典雅的楷书,行气如虹畅达流美的行书,大气盘旋惊沙坐飞的草书。从书法到人格,从文化到审美,全方位呈现中国书法艺术和书法家的人格魅力,集知识性、鉴赏性、审美性为一体,是培养优雅气质和精神尊贵的艺术审美读物。
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平稳均匀的呼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 天雨粟,鬼夜哭 ,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 永字八法 ,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卢中南小楷:宋词三百首》为著名书法家卢中南先生小楷力作,由卢中南先生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宋词三百首笺注》(原中华上编版,1979年9月新1版)抄写。 卢中南先生的小楷清秀俊美,雅俗共赏,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能带给读者极大的艺术享受。每页小楷均附有释文对照,方便阅读。 本书可供小楷爱好者及国学爱好者欣赏、收藏、临写、馈赠之用。
《中国书学技法评注》初版于1991年,2002年再版,累计印量达数万册,广受读者欢迎。此次修订出版,相信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今读者的需要。修订本大体上保持原版面貌,除改正原版中的一些文字讹误外,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查检文献版本,标明选文出处;(二)删去个别完全重复的段落;(三)改换个别例图。 孔子曰: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纂辑文献遗产,选评历代文章,以见一家之言,是中国传统著述的重要方式之一,书法研究也不例外。从唐代张彦远纂辑《法书要录》开始,至清康熙年间官方组织编纂《佩文斋书画谱》为止,荟萃前贤书论,分类编次,以成著述的,在书学史上层见迭出。有代表性的,如北宋朱长文的《墨池编》 蒐辑甚博 , 间附己说,亦极典雅 ;清代冯武的《书法正传》,专为楷书而作,前人语焉不详之处, 细加补
本书是一套解读中国书法文化的家藏经典。作者余世存将其对传统文化的数十年研究结合中国书法艺术,站在大文化视角,遍寻中国最美诗、词、歌、赋、帖、文、碑、诏,精选140多位书法名家的300多篇传世名作。亲撰总序及主题导读,逐篇点评创作背景及艺术特色。全书作品均有释文对照及名家小传,标注纸本尺寸及馆藏地址。在解读中国书法之美的过程中,不仅诠释了何为中国人的精、气、神,更解密了中国人的生命美学与安身之道。 本书分为 春行 夏草 秋楷 冬篆隶 四册,将我国古代书法的书体形式尽数收罗,有条幅,有长卷,有册页,等等。每册暂包含导读、正文、拉页和专栏赏析等内容,其中正文主要涉及我国历朝历代著名书法作品及书法家信息、收藏情况、作品相关的典故及文化故事、作者的点评、原作品的高清图片及释文等,全书逻辑缜密,架构
对一个学书者而言,经历了大量以肖似为尚的临摹之后,便已具备了一定的传统功底和创作能力。这时,学习的重点应当从手的提高转移到心的升华,着力于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进而,根据这种价值判断和意义追求,在名家书法、民间书法乃至古往今来的一切文字遗存中,去寻找、去发现,去阐释、去表现,使临摹行为在创作需要的指引下,从一种求知活动变为培养、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工夫。这样的学习方法即 从创作到临摹 。 从临摹到创作,然后再从创作到临摹,是沃兴华先生归纳的学习书法的两个阶段,它们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而这本集子,正好完整反映了从创作到临摹的探索过程。 此次重版,作者对原书做了大量修订,一方面替换了百分之九十的临摹作品,另一方面增加《临摹漫谈》一文,全面介绍作者的临摹经历、临摹
《历代书法论文选》内容简介:我国的书法艺术,起源极早,自秦、汉以后,逐渐成为一门专业。嗣后研究书法的文章也渐有问世,或总结书写经验,或著录书家名作,或探讨用笔技巧,或考证碑帖迁流,后世称为(书学)。整理、研究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无疑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们搜集整理了历代著名书法论文六十九家九十五篇,汇成一帙,按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后次序编排,从汉赵壹开始到清康有为止,以易于读者了解我同书学的发展过程。
《中国书法十五讲》是北京大学书法公开课 书法审美与实践 的讲稿整理。这十五讲内容,既触及书法最基础的笔法、结字与章法布局等技法层面,也探讨书法的风格、神采与气韵等审美层面,同时还揭示了书法学习必经的临帖、创作之方法与途径。作者以亲身、独得的经验和体悟,给出了修习、欣赏书法的秘钥。全书保留了讲稿的现场感、亲和力,行文生动活泼,例证丰富精彩,以超千幅高清图,抉发幽微,尽显书法之妙。每讲附有课程视频,视频以 北大书法公开课 之名流传全网,点击过千万,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书后附有专门录制的古代碑帖临习视频,可随之挥毫落纸,可观之悦目赏心。如此,一编在手,可读、可赏、可学、可写,成为懂书法之人。
一九七三年五月,在天津武清兵高村出土一通汉碑。此碑便是著名的《鲜于璜碑》,又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其碑呈圭形,高二百四十二厘米,宽八十三厘米。碑阳、碑阴两面刻字,碑阳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五行,行二十五字。通碑字迹清晰,是建国立以来发现的较完整汉碑,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有方家评说: 此碑字体结构谨严、浑朴苍劲,含蓄沉着。 可以说,它的出土,又为当今书坛提供了一件新的难得的汉隶范本。近年来,此碑虽曾出版过几种版本,但未见其放大印本。为此,编者谨将此碑放大推出,供广大读者欣赏、临习。
颜真卿,世称 颜平原 ,又称 颜鲁公 。其书师承褚遂良、张旭,正书开张雄伟,行书遒劲舒和。以圆转浑厚的笔致代替了方折劲巧的晋人笔法,以平稳厚重的结构代替欹侧秀美的二王书体,自成一家,称为 颜体 。《多宝塔碑》,全称 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 ,天宝十一年(752)刻于陕西兴平县千福寺。今存陕西碑林。颜真卿四十四岁时所书。结字茂密,用笔劲健,体势端庄。本书所刊为宋拓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
这是一本水墨淡彩国风手绘画册,作者以水墨绘画作为自我表达和创作的主要方式,热衷于将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唯美的绘画风格。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将作品呈现得既古典又现代,让人在欣赏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本书涵盖水墨现代美少女、水墨古代美少女、水墨男子、水墨景观等插画作品。而且还包含精选绘画案例,讲解线稿和上色的技巧。作者将现代人物与山水、花鸟等传统元素的融合,形成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