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书法史著作。198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增加历代书论研究,成为《中国书法史》,再版3次,印刷11次。《中国书法史》被日本书学泰斗今井凌雪和他的学生中村伸夫翻译,于1984—1989年在日本《书道研究》杂志连载5年,被评为“*受欢迎连载”之一。2015年《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筑波大学中村伸夫教授重译,日本美术新闻社分7卷出版,作为日本大中学生和书法爱好者学习中国书法的教材发行。 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国书法史》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图例300多种,对近年新出土的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补充,全书20余万字,280页,随文附图500余张。 《中国书法史》把中国书法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以“意象”思维贯领全书;写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史学中的忧患意识;大量使
《百代书迹:中国书法简史》主要围绕中国书法史中书家、作品、事件、时代等来展开。该册从文字的产生和汉字的起源,一直到当代书法展览制度对书法发展的影响,在数千年的汉字和书法发展进程中,以时间为线索,遴选出102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涉及著名书家的作品、风格、历史地位和贡献,重要的书法史事件及其历史影响,书法的生成原因及其特色,同时注意到书法与历史文化之间的互动,试图给读者提供一个脉络清晰、有视角、有深度的书法简史。
《书为心画:书法理论批评》主要围绕书法的原理、理论、批评、标准等来展开。该册也是以时间为线索,从汉代书法理论的萌芽与产生,一直到当代启功、沙孟海的书学思想,在书法理论和批评的发展过程中,遴选出100个具有代表性的书法问题,涉及历*有代表性的书法理论家和批评家100多人,集中讨论书法产生的理论基础、何谓书法、书法何为、书法的批评标准、书法与自然的关系、书法与人的关系、书法的功用等基本理论问题,试图给读者梳理出书法理论发展的脉络和品评批评的传统。
这是蒋勋写给每个中国人的书法美学,是一部讲述汉字书法千年故事的极简书法史。东方文化的核心价值,其实一直都在汉字的书写中,听蒋勋讲述动人的汉字书法之美,让书写的敬意与喜悦,落在你我的指间心中。 对每一位亲密伙伴,蒋勋分享他的私人经验,说汉字书法之美是签名时的端正、谨慎和自信,是彼此握着手书写时,治愈你我的掌心温度和均匀平稳的呼吸。 对每一位书法爱好者,蒋勋讲述汉字书法的千年故事,细读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说汉字书法之美是仓颉造字时的“天雨粟,鬼夜哭”,是笔墨、纸绢、金石的自然特质,是篆书、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的演变,是师徒传承的《笔阵图》和“永字八法”,是书吏、工匠、丞相、帝王、书家到僧侣、艺术家、舞者的公共表达。
《神采为上:书法审美鉴赏》主要围绕书法何为美、何为不美、如何才能美、如何鉴赏等视角展开。该册遵循书法美学生成的自身逻辑,从汉字书写如何成为艺术、书法与文字的关系等问题开始,逐步推进到书法美的根源、美的表现、不美的表现等话题,既有对一系列书法美学范畴所进行的深入解读,又有对势、气、韵、节奏、空白、墨色、书卷气、金石气、模糊美等重点书法美学问题的理论拓展,尤其在涉及书法美与时代、人心、社会等诸多方面,注重考察书法美的文化属性,试图让读者在审美鉴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哲思。
《中国书法理论史》的宗旨在于通过对我国传统书法理论的剖析而展示各个时代的艺术思潮、审美趣尚和批评方式。中国的书法是一种极为特殊的艺术。它是具体的造型艺术,通过点画的组合而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表现出人们对平衡与倚侧、协调与矛盾、统一与变化、整齐与错落、疏散与紧密等种种形态美学的认识;它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仅凭着线条的流动而展现作者的情感心绪与品格修养。它是实用的,每个文明社会的成员都依靠它交流思想、传递感情;它又是超实用的,历来论书者往往强调书家淡泊无为的心态和超乎名利的品格。书法不同于其他艺术,如果以书法与绘画相比较,绘画直接取法于自然和生活,它通过图像来再现真实,绘画的重要原则是逼真,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抒情写意。而书法的象形意义已不再是模仿和再现文字意义所代表的物象,而是指
《中国书法史(增订本)》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借用美国哲学家梯利对历史研究范畴的论述,书法史研究亦有三大任务:明变、求因和评判。基于以上三个维度的思考,本书从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体、分书、楷书、帖学、碑学等专题展开,以500余幅历代作品为例,不仅完整地叙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包括从甲骨文到楷书字体的沿革变化,以及从帖学到碑学再到碑帖结合的经典样式的探寻过程;亦将书法艺术纳入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之下,关注书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并考察各种风格和学说在历 产生的影响,讨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为 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
本书对中国书法的历史渊源、书体沿革、风格嬗变等作了鸟瞰式的描述。作者吸收 的学术研究成果,以个人对书法史的理解,阐释中国书法 的若干现象,着力介绍了书法 重要的书法作品、书家、时代风尚和艺术流派,总结书法艺术发展的内在脉络。 本书除梳理中国书法中“碑”、“帖”的渊源外,还对历代书风形成的文化环境、历代书法著录和刻帖、历代书论等作概要描述。附录历代书论文献举要、中国书法基本书目三十种,便于读者检索,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 全书图文并茂,多见新意,被 学者卞孝萱教授誉为“简明书史之 力作”。
本书将沈尹默先生关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文字汇为一帙,分为四部分。部分 学书有径 ,收录作者较为浅显、引导入门的书法教学文字。第二部分 金针度人 ,收录作者略显艰深、理论性强的书法研讨文字。第三部分 序跋文札 ,收录作者关于书法的序跋、书信。第四部分 论书诗词 ,收录作者有关书法的诗词作品。各部分大略以写作时间排列。沈尹默的论书文字博大精深,本书希冀尽可能呈现其学习书法的历程,以作书法爱好者的入门指南。
《中国书法史(增订本)》在严格意义上说是一本历史学著作。借用美国哲学家梯利对历史研究范畴的论述,书法史研究亦有三大任务:明变、求因和评判。基于以上三个维度的思考,本书从甲骨文、金文、篆书、草体、分书、楷书、帖学、碑学等专题展开,以500余幅历代作品为例,不仅完整地叙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历史,包括从甲骨文到楷书字体的沿革变化,以及从帖学到碑学再到碑帖结合的经典样式的探寻过程;亦将书法艺术纳入各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大背景之下,关注书法演变的内因与外因;并考察各种风格和学说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讨论它们的价值和意义,为今天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代书法论文选》中有些论文,如卫夫人、王羲之等人的作品,早被人指出系附名之伪作,但考虑到这些作品的影响很大,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故仍选入,但在每人的题解中予以指明。 本书按作者生卒年代的前后次序编成,从汉赵壹开始到清康有为止。通过这个顺序,读者易于了解我国书学的发展过程。书后附有《人名索引》,以供查阅。
《简帛书法大系·马王堆汉墓简牍书法》系马王堆汉墓简牍精选之书法字帖。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郊马王堆乡。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过3次考古发掘,发现三座西汉古墓。其中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包括一具保存完好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在内的文物3000余件。是新中国成立后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马王堆汉墓简牍主要包括一号墓的312枚遣册、19枚陶罐和麻袋上的竹牌、49枚竹笥上的木牌及三号墓的410枚遣册与木牍、52枚竹笥上的木牌、200枚医简等。这些简牍,可笼统归属于古隶类,但每种都因由不同书手所写,故而呈现出
本书为一本具有普及性、工具性的书法教学读物。全书采用一问一答、评讲结合的方式,系统地讲解书法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解读书史、书学、书论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起到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本书选取书法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当前大众学习书法的现实情况,倡导传统、经典、规范的学书理念,起到传承经典、去伪存真、彰显时代精神的作用。在解答问题时,本书以历代名家名作为范例,融以作者学书、教学的经验体会,旁征博引,言简意赅,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艺道一体、教书育人的价值。本书实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书法教育者的良师益友、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