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本稿收录了知名导演和演员李志舆先生一生从事导演、表演教学实践而留下的文字成果,主体部分为李志舆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多年累积的教学手稿 话剧《无辜的罪人》导演手记,内容包括对音乐运用、戏剧台词、人物性格的的分析,舞台调度示意图等。此外还有其发表在报刊杂志上的专业文章、大量生活照、剧照,以及多位著名演员撰写的纪念文章。李志舆(1936 2021),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中国内地男演员、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在《巴山夜雨》《七月流火》《勿忘我》等影片中担任主角或重要角色,培养了众多知名演员。其文存具有史学和实践指导价值,是影视戏剧表演界的重要资料。
书稿在系统梳理晚清以来中国现代戏剧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对延安时期的戏剧活动做了整体论述,重点考察了延安时期戏剧发展的历史过程、重要收获、可贵经验及当代影响,在横向与纵向两个层面展现出延安时期戏剧活动的重要价值,在经验和省思两个维度上揭示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时间轴为线索,论析了自晚清到20世纪30年代四个历史片段下的戏剧改良运动,探究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发生的历史动因,以及各个历史片段之间的内在关系。阐述了延安时期戏剧活动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对其中的分段问题、大戏热问题、两种戏改路向问题,以及1943年后出现的两个典型事件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呈现了延安时期戏剧社团活动的概貌,以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与鲁艺实验剧团为个案,揭示出延安时期戏剧发展过程中“普及”与“提高”的双重合奏。以戏剧理
话剧《龙须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老舍先生原著,焦菊隐先生改编并导演的*部歌颂共产党建设新北京、得民心、顺民意的优秀剧作。此剧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充满京味儿的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话剧的独特魅力,上演之初即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至今70年长演不衰,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的不朽经典。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了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与焦菊隐先生关于创作导演这部剧作的构思体会、人物分析,同工作人员的通信等文章以及曾参与该剧首演的郑榕、李滨等老艺术家和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不仅是对北京沧桑巨变的回顾,更对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礼赞。 由老舍先生原著,经焦菊隐先生改编的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遗失了几十年,
抗日战争时期的话剧也成为中国话剧史上至今无法超越的*繁荣时期。由胡传敏、张凌南编著的《中国抗战话剧图史(1931-1945)(精)》试图以另一个视角,用老照片的形式,梳理和再现抗战时期波澜壮阔的中国话剧抗敌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话剧人在民族危亡中所作的贡献。从1931年 九 一八 事变后,上海的左翼戏剧运动*早组织演出救亡戏剧到1936年号召全民族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 国防戏剧 主张的提出;从1937年组织救亡演剧队、抗敌演剧队奔赴各地宣传抗日到1944年成功举办*届西南戏剧展览,尽管都发生在国统区,但都有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背景,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文化战线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大量当时留下照片、书影等历史资料,对这一时期的话剧运动作一次梳理,让广大读者了解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国话剧人的历史贡献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剧作家曹路生先生的话剧集,他曾在美国纽约大学攻读人类表演学博士,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副主编,其创作的戏剧作品在数量和形式上都非常丰硕,荣获过文华奖、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等。书稿中共收录了九个剧本,编剧取材于著名的中外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基于雨果的《九三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伏尼契的《牛虻》、徐渭《玉禅师》原著基础上进行的话剧剧本创作,还有根据文献资料创作的《弘一法师》、《庄周戏妻》,其中《弘一法师》是传记体文献剧。还有两个剧本是在现当代小说基础上改编成的剧本,如改编自当代作家陈彦同名小说的《主角》,叙述了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及其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另一个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尘
本书收录荀慧生剧目19个,包括《绣襦记》《扬州梦》《婚姻魔障》《钗头凤》《回龙床》《荆钗记》《勇节图》《代夫媒》《元宵谜》《妒妇诀》《柳如是》《护花铃》《平儿》《晴雯》《痴情妇》《西湖主》《双妻鉴》《慎鸾交》《埋香幻》等。这些剧本基本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编剧目,选自荀慧生家人捐赠给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手抄剧本,挑选原则是专门为荀慧生创作、演出的未出版过的完整剧本。其中《钗头凤》《元宵谜》《绣襦记》《晴雯》等4种与已经出版剧本重复,但是较之已经出版的剧本,这些剧本版本更早,关目、曲白均有较大不同,对于研究荀慧生剧目改编发展有一定的文献意义。 本书所收录剧目是荀派剧目经典遗存,填补了出版空白,为研究荀派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此外,这些剧目的出版亦有现实意义,对于荀派剧目的复排、传
一部完整记录从话剧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剧场艺术发展进程的演出史。 还原真实演出现场,撷取珍贵演出评论,钩沉详实剧目内容。 填补影像资料空缺的的50年中国现代剧场演出实况。 重现那些过去了的剧场时光碎影,重温中国话剧艺术家们的生死誓言与行动。 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作序 全六卷倾力呈现。
此部中国话剧剧场艺术史,以辛亥革命浪潮席卷中国舞台致中国话剧艺术萌芽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省市直辖市相继成立了中央单位的话剧团体和地方性的话剧团体做结,囊括了50年历史的有影响力的演出。
艺术作品,最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 该书将重要事件、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性
本书汇集了著名剧作家喻荣军的8个话剧作品《家客》《不可说》《孟小冬》《星期八》《你们怎么能打一个小女孩的脸》《大道》《美好的事情》《人世间》以及3篇创作感想。各剧聚焦社会热点,生活内容丰富,艺术功力饱满,尤其重视现代人的心灵观照,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加上文字畅达,堪称佳作。不少作品都已搬上舞台,深受观众好评。该书被列为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选编的 海上风`艺术文丛 系列,从一个方面呈现了作者在2014至2023年间在话剧创作方面的艺术水平与工作成果。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戏剧史”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上海时事京戏与时装新戏、中国早期话剧正式登场、上海通鉴学校及春阳社、现代话剧观念在实践中确立、张彭春及其导演艺术、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作品、剧场艺术等内容。 这部教材《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倒正是让人期盼一读的书。 其一,凡是写“演出史”的人大都把戏剧演出当成戏剧的完整成果,而写“戏剧文学史”的作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完整的脚本当成了戏剧的完整成果,这种看法当然不那么准确。 其二,本书确实涉及了话剧演出内部诸多门类,甚至包括了对话剧教育的阐述,话剧理论概貌的介绍,知识的信息量比较大,当然给学生阅读就更好。 其三,编排体例十分有趣多彩。每章后面附有“阅读参考”,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剧本和论文片段,还附有
中国戏剧从远古走来,发展到宋元南戏,作为艺术的戏剧正式形成了。它至今大约有800年的历史。这800年问总体上看,经历了三个季节或周期:前五百年是 作家戏剧 时代,经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高则诚、汤显祖、李玉、李渔,一直到17世纪*后十年的洪异和孔尚任;思想大师林立,文学巨匠辈出,他们的作品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史、艺术*杰出的,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秀的。后三百年是地方戏的兴起.经 花雅之争 到京剧的诞生,再到20世纪初西方戏剧的传人,一直到当代;再也没有站立起几个甚至是一个可与关汉卿、汤显祖,可与莎士比亚、奥尼尔相比肩的戏剧文学大师。这三百年问是 演员戏剧 时代,当然也是群星闪耀,百花争艳。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2FYSB037)研究成果。本书内容主要包括:国立剧专成立前中国话剧的相关概念和观念基础(新剧、文明戏、话剧、国剧等),国立剧专的话剧教育方式与特色及其对此前话剧教育(北京 人艺剧专 、北京艺专戏剧系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等)成果的继承和超越,较之于同时期话剧教育(延安 鲁艺 、 孤岛 上海的戏剧学校等)的独特性,校长余上沅与熊佛西民国时期戏剧教育观念的异同,余上沅戏剧教育观念对剧专师生的影响,剧专教学与学术研究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国立剧专在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值得珍视的教育传统及其当代演化等。本书是一部围绕民国时期国立剧专的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研究的学术著作,对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宝岛一村》是台湾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和台湾综艺之父王伟忠强强联合推出的经典剧作,本书以台湾2011年出版的《宝岛一村》剧本为主要内容,辅以王伟忠等人的创作理念、各界评论等。此剧诉说的是一个庞大多元却又被归为同一族群的人们从离家到想家到认同这里就是家的一段历程,剧本呈现出了“眷村”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这部舞台剧成功塑造了代思乡、盼回乡的“眷村人”和第二代在台湾出生、土地认同概念逐渐转变的“眷村子弟”,透过笑泪交替和心酸诙谐,回顾了台湾最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