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为中国话剧艺术的殿堂,在2022年迎来了建院70周年。70年来,北京人艺走过了一条守正创新、开拓进取的艺术道路,留下了一大批优秀的戏剧剧目,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北京人艺演剧学派,造就了一大批杰出的编剧、导演、表演艺术家与舞美艺术家,形成了北京人艺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艺术传统。在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推出本书,既表达对献身话剧艺术家的崇高敬意,也为戏剧表演者及从事表演的爱好者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更为话剧表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该书记录了16位表演艺术家的访谈,他们有老一辈的艺术家,如于是之,英若诚,蓝天野等,也有当红艺术家,如濮存昕,冯远征,徐帆等,通过他们多年的演艺生涯及人生感悟,向读者展示了北京人艺70年的辉煌和灿烂。
话剧《龙须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由老舍先生原著,焦菊隐先生改编并导演的*部歌颂共产党建设新北京、得民心、顺民意的优秀剧作。此剧奠定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充满京味儿的新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展现了中国话剧的独特魅力,上演之初即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至今70年长演不衰,已经成为中国话剧的不朽经典。为了迎接建党100周年,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整理了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与焦菊隐先生关于创作导演这部剧作的构思体会、人物分析,同工作人员的通信等文章以及曾参与该剧首演的郑榕、李滨等老艺术家和现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任鸣的纪念文章结集出版,不仅是对北京沧桑巨变的回顾,更对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和丰功伟绩的礼赞。 由老舍先生原著,经焦菊隐先生改编的1951年《龙须沟》原始舞台本遗失了几十年,
从延安鲁艺的源起,到新世纪的腾飞:从轰轰烈烈的抗日文艺宣传,到百老汇经典音乐剧的华丽演绎:七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铸就了今天的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戏剧影视艺术人才的摇篮、中国戏剧艺术的学术带领者和世界戏剧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一员。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在构建学科建设机制、推进学术研究的同时,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根据时代赋予的使命和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将学术前瞻性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储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引导他们运用全新的视角思考与实践。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思路的指引下,学院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搭建起多层次的学术研究平台,有效带动了一批科研成果的涌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理论的创新,将成熟的学
话剧艺术系由欧洲引入中国,迄今中国现代话剧艺术已走过100年历程。本书概述了我国话剧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梳理了中国现代话剧在发展中对外国话剧艺术的借鉴和创新,并对百年来我国话剧大师欧阳予倩、曹禺、丁西林、李健吾等人的话剧舞台艺术做了深入研究。作者认为,面对电视、网络等电子传媒的挤逼,话剧应从故事叙述、舞台机制、游戏精神、传播手段等方面探索创新,以找回观众。本书对研究中国话剧百年历史,促进现代话剧艺术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中国话剧已经具有逾百年的历史,话剧本来是西方的戏剧品种,是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西方列强以武力攻破大清国门之后,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被中国人不断地吸收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变。 《中国艺术学大系:中国话剧史》旨在对话剧艺术的百余年历史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梳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话剧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剧作,有些剧作作为足以流传后世的经典,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中国现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艺术学大系:中国话剧史》既有对过往的戏剧历史如文明戏、爱美剧、无产阶级戏剧、抗战戏剧、建国后17年的戏剧的全新总结,也有对新时期以来话剧发展现状的考察与阐述。从话剧文本、导表演方法,到戏剧理论思潮、舞台
本书是关于研究“中国戏剧史”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上海时事京戏与时装新戏、中国早期话剧正式登场、上海通鉴学校及春阳社、现代话剧观念在实践中确立、张彭春及其导演艺术、20世纪20年代的作家作品、剧场艺术等内容。 这部教材《中国话剧艺术舞台演出史纲》倒正是让人期盼一读的书。 其一,凡是写“演出史”的人大都把戏剧演出当成戏剧的完整成果,而写“戏剧文学史”的作者常常有意无意地把完整的脚本当成了戏剧的完整成果,这种看法当然不那么准确。 其二,本书确实涉及了话剧演出内部诸多门类,甚至包括了对话剧教育的阐述,话剧理论概貌的介绍,知识的信息量比较大,当然给学生阅读就更好。 其三,编排体例十分有趣多彩。每章后面附有“阅读参考”,在这里可以看到许多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剧本和论文片段,还附有
摄影不仅仅是使用相机去记录身边的点点滴滴,更多的时候则是要使用相机去发现和记录我们身边那些“看不见”的影像。本书作者李少白先生恰恰是善于发现和捕捉这种“看不见”的影像的摄影家。本书在讲解过程中采用新颖的问答形式和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了枯燥的摄影基本技术,全面细致地解答了广大摄影爱好者在拍摄中可能遇到的诸多问题。在讲解一些基本的拍摄技法,如构图、用光以及各类主题应怎样拍摄等基本要素的同时,对摄影过程中应该如何观察和思考,如何以摄影家的眼光判断摄影作品成功与否等方面阐述了独到的见解。全文从始至终贯穿了李少白先生多年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创作之道,通过摄影家对各种问题的分析,使读者对摄影的认识从只是简单的记录升华到艺术创作的阶段,并在作品中详细描述了如何将其他的艺术形式与摄影相结合的方法
从20世纪初部分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在日本东京成功演出《黑奴吁天录》算起,中国现代话剧已经走过了整整100年,在这100年问,话剧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诞生了曹禺、欧阳予倩、夏衍、田汉等伟大的话剧作家,而且涌现出了《雷雨》、《日出》、《上海屋檐下》、《茶馆》等震撼人心的优秀剧作。尤其是进入文学艺术的新时期以来,在众多戏剧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话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人才辈出,戏剧舞台上真正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与蓬勃开展的话剧活动相呼应,理论界对于百年中国话剧发展历史的总结与检讨也日益展开,人们试图通过梳理与回望,把握中国话剧在整整l00年的时间里跳动的脉搏,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给未来留下可借鉴的启示。这部《中国
本书稿是南京大学新文学中心马俊山教授的学术论文自选集。书稿中共收录了马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撰写的23篇学术文章,主要涉及中国早期话剧研究、著名话剧作家作品研究、中国当代话剧研究、中西戏剧比较研究等,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话剧历史与传统、现状与问题的深入思考。
中国话剧百年的五大成就 话剧,本来是西方的剧种。它伴随着近代世界文化交流的潮流,以及中国人民追求民主科学、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传入中国。百年来,中国话剧走过了曲折而艰难的历程,尽管当前的话剧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低迷徘徊;但是,当我们回顾百年中国话剧之际,我们依然感到骄傲,为它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自豪。 我把中国话剧的成就归纳为五点,称之为 五大成就 : (一)话剧作为舶来品,中国人把它吸纳过来,经过创造性地转化,不但使之成为中国的民族的话剧,而且发展成为全国的一大剧种,在中国建构了一个遍布全国的话剧体系。无疑,这充分表现出中国人的诗性智慧和文化开放的精神。 (二)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浪潮中,中国话剧界的先辈,*初是把话剧作为救国救民、启迪民智、唤醒民众的工具引
中国话剧诞生于20世纪初的大变革时代,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它的发展,形成了中国话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个性。中国话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环境里有着多样的表现方式和艺术特色,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切的关怀。今天,话剧艺术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影响力。 近年来,已有不少中国话剧史的专著相继问世。在此基础上,上海图书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组织历史文献中心“上海年华”项目组成员,从大量馆藏历史原照、近代出版的书籍、期刊、报纸以及戏剧说明书等文献中选取500多张与中国话剧相关的历史照片,进行系统的编辑、整理和研究,推出了《中国近现代话剧图志》一书。本书涉及范围从19世纪晚期话剧萌芽时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间跨度近百年。全书共分三部分
《戏里戏外:中国现代话剧观念的艰难抉择》以1907 1949年中国话剧发生、发展与变化的线索作为研究对象,集中研究话剧进入中国之后所进行的种种尝试与遭遇的困境。通过对传统戏曲与现代话剧二元对立格局的辨析、浪漫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观念的转向、大众化与民族化道路的探索等问题的研究,论述中国现代话剧中存在的悖论与这一时期知识分子们进行的艰难抉择。
本文集收录了黄会林、绍武自1978年至2008年30年间的学术研究论著和文学艺术创作。计分十二卷。卷至第六卷包括话剧、电影、电视、文学、艺术等领域学术研究性文字;第七卷至第十二卷则为电影、电视剧、电视专题片、话剧、长短篇小说、报告文学等作品。 本卷为现代话剧史卷。收录由安徽教育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发行、现已绝版的《中国现代话剧文学史略》。
《宝岛一村》是台湾著名舞台剧导演赖声川和台湾综艺之父王伟忠强强联合推出的经典剧作,本书以台湾2011年出版的《宝岛一村》剧本为主要内容,辅以王伟忠等人的创作理念、各界评论等。此剧诉说的是一个庞大多元却又被归为同一族群的人们从离家到想家到认同这里就是家的一段历程,剧本呈现出了 眷村 三代住民、四个家庭的故事。这部舞台剧成功塑造了*代思乡、盼回乡的 眷村人 和第二代在台湾出生、土地认同概念逐渐转变的 眷村子弟 ,透过笑泪交替和心酸诙谐,回顾了台湾*珍贵的族群融合历史。
本书稿记录了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二级教授王延松在该校导演话剧《弥留之际》的舞台创作和排练教学的全过程,其全方位戏剧教学理念、排练全景和教学反馈贯穿全书。本书稿重点在于阐述这次排演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不同,即,整个排演带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验性;王延松导演有计划地针对当下戏剧教育与教学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探索和实验;并通过实现剧组的功能,使剧组的每位师生都在激活的状态中,释放能量,完成了全方位立体化教学实验。同时,该剧以中国戏剧家曹禺弥留之际的灵魂独白探问了现代中国人的灵魂,同时与当下时代与人心深度对话。
本书是学界关于 新潮演剧 的研究成果的展示,从话剧发展史的角度关照 新潮演剧 的特征与实效(包括时效)。 新潮演剧 对于反映时事非常迫切,时效性*强,这是其积极的方面。然而,出之操切便难以从容准备;过于执着 事件的真实 ,便容易忽略 艺术的真实 。总而言之,此类作品报道时事、传播理念的成分高于艺术创作。但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 新潮演剧 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而且对当下话剧发展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
《文化融合视野中的赖声川戏剧》主要从东西文化融合以及两岸文化融合的视野,通过对赖声川主题意蕴深刻、艺术风格多变的原创戏剧作品的深入细致分析,探讨其创作背后的核心思想价值观与重要的东西方戏剧文化资源,并概括其独特的复调性戏剧结构,以及赖声川自由灵活地运用多种舞台表现手法追求观演融合的戏剧剧场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