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的曲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传统经典名典,另一部分是创作作品。传统作品部分是作者近二十年来艺术实践的积累,乐曲以琴曲和古代艺术歌曲旋律为基础,根据乐器自身的特点,经过重新整理改编而成,在演奏上与传统原谱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技法和音乐语汇以及笛箫与筝的合奏表现上更为器乐化;创作作品主要体现筝与笛箫节奏的相互交织与音色的对比、点线结合等方面巧妙的配合。本书采用简、线谱与中、英文对照的形式,旨在方便国际交流。这次出版的笛箫与筝曲谱20首,是出于以下几个目的:(1)弥补单一乐器音乐的不足,以点线结合的形式出现,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达到互补;(2)训练两件乐器合奏的音准、音色、音乐呼吸气口的默契;(3)用于艺术院校的教学和舞台表演;(4)满足文人雅士自娱的需求。
这本集子共收录了28首当代筝乐作曲名家广具艺术影响力的代表作。从老一辈作曲家何占豪、饶余燕,到当下相对年轻的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家、教育家李萌、王中山,还包括当今我国筝乐创作界成绩卓著的徐晓琳、周煜国、王建民、叶小钢、庄曜和景建树等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收录了日本作曲家三木稔(Minoru MiKi)的3首筝曲。
这本集子共收录了28首当代筝乐作曲名家广具艺术影响力的代表作。从老一辈作曲家何占豪、饶余燕,到当下相对年轻的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家、教育家李萌、王中山,还包括当今我国筝乐创作界成绩卓著的徐晓琳、周煜国、王建民、叶小钢、庄曜和景建树等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收录了日本作曲家三木稔(Minoru MiKi)的3首筝曲。
万物皆缘。是缘让作者于人生的中途爱上了琴;是缘使作者由此得以结识众多的琴家友好。为此,作者常常心存感激。 经年的心灵跋涉,现在似乎应该可以释然了。在相继婉姖数所声名显赫的大学诚邀加盟后,作者选择落脚在有“南强”之称的厦门大学,日夜倾听海涛拍岸的声音,曾经的喧嚣与热杀那间归于阆寂,清人洪亮吉一阙《净海赞》可谓写照:……诚西来之异境,世外之灵壤。
这本集子共收录了28首当代筝乐作曲名家广具艺术影响力的代表作。从老一辈作曲家何占豪、饶余燕,到当下相对年轻的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家、教育家李萌、王中山,还包括当今我国筝乐创作界成绩卓著的徐晓琳、周煜国、王建民、叶小钢、庄曜和景建树等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收录了日本作曲家三木稔(Minoru MiKi)的3首筝曲。
全书从古琴的历史构造、古琴的保养和挑选、演奏姿势和指甲的修剪与保养开始讲解,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古琴的定弦和调音,古琴减字谱的注释和解读。作者从古琴学习与教学经验出发,试图结合和院校式与传统式古琴教学模式,既重视乐理基础开始入门,通过科学有序的指法训练,打好
单纯的技术训练必不可少,演奏能力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才能获得。但是,如果这种技术成为表现一段美好的音乐旋律所必须的手法而深深地吸引着学者时,那么它就会激发起学习者更大的练习热情。因此,我常常把一些学生们熟悉、喜爱的古今中外歌曲选配上某种恰当的技巧作为练习曲,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提供给学生练习,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这样既可克服单纯技术练习的枯燥,又能使学生获得美感的满足,更可避免“以曲代功”——在初学者技术不完善、综合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尚未形成时,就盲目练习独奏曲的弊端。
扬琴自明代传入中国,现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家族中重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融入各种赖以生存的地方音乐戏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扬琴在民族乐队中经常起到指挥的作用,它的音域宽广,音位齐全,音色明亮,浑厚优美,深受作曲家们的亲睐和重视。其广泛应用在中国的戏曲、曲艺、歌舞、民族交响乐、独奏、伴奏中,在耀眼的舞台上,扬琴绚丽多姿,尽显风骚。扬琴在中国之所以有今天如此高的地位和广泛的用途,与我们一代代辛勤耕耘的扬琴人是分不开的,尤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大量的独奏曲、协奏曲问世,出现了一批扬琴经典传世作品。何谓经典?经典的两个特征:一、要有代表性。二、要有流传性。所谓“代表”就是要代表人类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流传”就是要经受住时空穿越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