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史初编》以朝代为序,从先秦至现代整体展现了我国琴史的嬗变轨迹。它从历代琴曲、琴人、琴论等方面,介绍了古琴艺术的源流、琴家的生平和造诣、各种琴派的师承关系,以及主要琴曲的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书中还附有近代名家的照片和保存至今的古琴及其文献的图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笛子演奏技巧十讲》介绍了竹笛是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民族乐器,在我国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竹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有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其乐器本身又较为简便。因而,在长期的、极为广泛的流传中,竹笛成为人民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为群众所喜爱的乐器。人民喜爱竹笛,把它的形象描绘成“玉龙喷霜”,把它的声音比喻成“凤鸣”、“龙吟”,它成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密伙伴。
本练习曲集是波兰维托德·库尔波维奇和耶日·奥热霍夫斯基根据奥国作曲家、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1791-1857年)的钢琴练习曲改编的。全集共分四册,由浅至深。虽然第二册的编者对车尔尼的原曲没有进行重大修改,但它们手风琴演奏学习方面的优点是很显著的。
(一)《管平湖古指法考》采用《琴用指法》《乌丝栏》《太音大全》和《琴书大全》四种琴书为根据。 (二)各指法后所列的“琴、乌、音、全”等字样,系《琴用指法》《乌丝栏》《太音大全》和《琴书大全》的简称。“琴几页”系《琴用指法》第几页;“音几卷几页”系《太音大全》第几卷第几页的缩写,余类推。 (三)在四种琴书中,实际可以弹奏的如“剔”“全扶”等正式指法,加解并举例;只谈形式如“龙行”“虎步”等非正式指法概不采入。 (四)对《琴书大全》后面的释指部分不采用,但在指法的原注释欠明确的地方,则选用释指部分中比较正确的说法。 (五)指法的“解”是依照上述几种琴书中原注的意思,并根据个人的经验与体会加以选择阐明,举例并译为简谱。 (六)部分指法只见文字,不见琴谱记载,只加解说
《萨克斯管教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吹奏萨克斯管的各种技巧,并把教学内容作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对萨克斯管吹奏的基本技术,如:口形、呼吸、运气、运指等,不仅有文字说明,而且有详细的图示;对具体的演奏方法,如:吐音、连音、断音、装饰音、指法选择等,既附有大量的练习曲,又有详尽的练习提示,使初学者能通过练习,正确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功。各种形式的音阶练习和各种类型的练习曲,从简到繁,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吹奏者的需要。《萨克斯管教程》选用了数十首不同风格的世界名曲,并附有钢琴伴奏谱,不但可以丰富、开阔吹奏者音乐视野,从中体会和领略到萨克斯管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供演出用。
演奏家杰克·马凯尔是诠释赫勒韦尔音乐的,曾在1993年博斯库姆国际音乐节赫勒韦尔专场音乐会中首演《北京奏鸣曲》(一首专为小提琴独奏写的奏鸣曲)。该作品是赫勒韦尔题献给他的。 凡作品都充满个性,本书中收录的也不例外,表现的是充满浪漫和激情的斯拉夫风格;带有野性与兴奋的马格雅尔舞蹈及机械式的行进导入摇滚片断组合,而后渐变为音符快速地流动。 虽然这首乐曲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曲式结构,但不是典型传统式的,而是多段落和变奏的结构。这些精巧的、稍加改变的、扩展的、变换调性的变奏和并列主题重复,形成一种更像拼接式的结构。
本书内容分三部分。部分上篇为基本练习和一、二个八度音阶、琶音。首先是面对初学者,从小把位的一个八度音阶、琶音开始,然后是大把位一个八度的音阶、琶音,接着是“指序练习”,训练把位的大、小把位各种手指位置的转换,使学习者能正确掌握大、小把位的各种手指位置并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练习把位两个八度大、小调音阶、琶音。熟悉了把位后,在一根弦上进行换把练习,练习材料集中了常用的换把基本形式:即同指换把,同音异指换把,异指换把(包括“顺指”换把和“越指”换把)等,并进行一根弦上一个八度音阶、琶音练习。通过这些练习,左手的“纵向”动作(换把)得到了初步的锻炼。接下来,安排了手指的“横向”动作练习(即在固定把位上练习手指在四根弦上的转换动作),并开始学习拇指把位,从空弦的高八度拇
“艺文丛刊”是一套收罗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文学、书法、绘画、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
《九疑琴学入门》是一本古琴入门教材,具体内容包含古琴介绍、基本音乐知识、古琴演奏指法与练习、九疑曲目,既有理论讲解,又有具体示范,附书配有一张视频讲课的光盘,对基本演奏指法、古琴构造有具体讲解示范,并附一首曲目的完整演奏视频。
电爵士鼓,最初是以模仿传统爵士鼓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电声乐器。随着数字科技的高速发展,电爵士鼓早已摆脱了传统鼓的束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时代。今天,能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电爵士鼓已经在很多方面拥有了传统鼓的特质,它能让你体验到在传统爵士鼓中所不能体会的独特魅力。
不仅仅停留于技能技巧的训练,从古筝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来介绍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与特征。总结多年教学经验,将基础技法训练与演奏练习相结合,有基础知识的讲解,也有经典乐曲的演奏指导,包括作者自己创作并演奏过的作品。
琴家对琴曲大小的界限原无明确划分。现将12首琴曲分为大中小三类,便于依次研究。由三个分段组成的琴曲最小,数量较多,省其每一个组成部分只含一个分段,琴曲的种种构成要素都在萌芽状态,是结构最简单的小曲。由六个分段组成的琴曲,琴曲体制已较完备,乐曲规模大了一些。其组成部分组成的琴曲,琴曲体制已较完备,乐曲规模大了一些。其组成部分中已包含多个分段,各部分的功能更清晰,整体结构较复杂,全曲中常包含不同的意念。具有此种特点的琴曲数目较多。由18个分段组成的琴曲,开始进入大型曲的范畴。组成乐曲的各个部分中的乐思有较多开展,包含的分段较多。
《萨克斯管教程》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吹奏萨克斯管的各种技巧,并把教学内容作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对萨克斯管吹奏的基本技术,如:口形、呼吸、运气、运指等,不仅有文字说明,而且有详细的图示;对具体的演奏方法,如:吐音、连音、断音、装饰音、指法选择等,既附有大量的练习曲,又有详尽的练习提示,使初学者能通过练习,正确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基本功。各种形式的音阶练习和各种类型的练习曲,从简到繁,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吹奏者的需要。《萨克斯管教程》选用了数十首不同风格的世界名曲,并附有钢琴伴奏谱,不但可以丰富、开阔吹奏者音乐视野,从中体会和领略到萨克斯管独特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供演出用。
《琴史初编》以朝代为序,从先秦至现代整体展现了我国琴史的嬗变轨迹。它从历代琴曲、琴人、琴论等方面,介绍了古琴艺术的源流、琴家的生平和造诣、各种琴派的师承关系,以及主要琴曲的内容、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书中还附有近代名家的照片和保存至今的古琴及其文献的图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快乐四弦琴(1)》以首调概念为出发点,强调弹、唱与视奏的协调性。使用简谱即是一种首调概念,用首调记谱除了弹奏的音容易反应之外,对于曲调的进行、和弦构成都可以很轻易的掌握。且遇到C调以外的调性,也不会有太多不好唱的升降音,很容意就可以建立出旋律感,对于乐曲比较容易掌握,这也是《快乐四弦琴(1)》之所以采用首调概念的主要用意。
《扬琴考级曲集-考级辅导用书》共选编了52首扬琴曲,根据《扬琴演奏基础教程》的教学进度和乐曲的难易程度排序,共分十级。每首乐曲后均附有 乐曲介绍 和 演奏提示 ,以便学琴者深入理解乐曲内容和掌握演奏要领。
《乐器插图百科》分类描述了西方交响乐队中重要的组成乐器,以及来自亚非拉等地区的民族乐器的历史演变、改进和著名演奏家等。大量精美的插图和便条式的内容提示,直观地呈现了乐器的形态之美,全面地展示了辉煌的乐器家族。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器物。如同音乐本身一样,诞生于制造者、作曲者和演奏者心血之中的乐器,有着强烈的审美诉求,它并非仅是乐音的发声物,而是音乐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音乐的曼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乐器就是产生这种曼妙的源泉。从初的人声和唱。到有节奏的简单鼓点,及至后来用一根苇草或一个海螺壳吹出有组织的旋律……数千年来,乐器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辛的发展过程,同时又以其优美的形态、精妙的构造和强大的表现力征服世界。
“烟盒舞”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于滇南彝族聚居区,元明时期趋于成熟,清代至民国时期达到鼎盛。舞蹈时,因每人两手各拿一个竹或木棉蝗烟盒弹跳起舞而得名,常用四弦琴(月琴)为其伴奏。也可称“跳弦”“跳乐”“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极为喜爱烟盒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不论男女老少都乐在其中。 作者曾去滇南地区采风,被这种形式奇特、套路多变、舞步优美、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民间舞蹈深深吸引,于是萌发了创作激情。作者以当代人的审美情趣,选用中阮替代四弦琴(月琴),丰富的技巧和强大的表现力展现浓郁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特征,再辅以交响乐队多彩的音色、宽广的音响空间以及形态多样的织体,描绘出一幅生动有趣、流畅洒脱、情感炙热的民俗画卷。
双簧管协奏曲《囊玛》作于1985年,是中国靠前首用现代技巧(如在双簧管上演奏和音、泛音和微分音等)谱写的双簧管协奏曲,很初无标题,后因乐曲浓郁的西藏风格,故特以西藏古典歌舞音乐囊玛之名冠以协奏曲标题。1985年首演于香港亚洲艺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