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曾响彻古人的生活和内心。一张琴可以诉说无数美妙绝伦的故事。《古琴丛谈》从古琴的制作谈起,说到琴音的品质特色、弹琴的讲究,说到伯牙和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嵇康与《广陵散》、范仲淹和《履霜操》;论及弹琴的讲究,琴的指法、题材、打谱以及琴曲的音乐特征。又以陶渊明与无弦琴为引,论说当代古琴大家管平湖先生、刘景韶先生、成公亮先生的品行修养、风格气质;还对早期琴曲与晚近琴曲的手法差异进行了比较,对古琴的现代传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书由古琴而深入古琴文化,深入中国古代琴人、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以中国传统文化各个向度的共振,传达古琴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一种高旷。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民歌数量之多,常以浩如烟海来形容,品位之高无与伦比。其风格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本书汇集了21篇关于古琴理论和演奏的论文,这些文章立足琴史、琴器、琴人、琴谱、琴论、琴操以及古琴保护修复等论题,从“跨领域、跨文化”的多元视角,就古琴音乐史学、传统美学、考古发掘、人文思想、审美精神、传承研究、活态保护等内容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与交流。其中有对于古琴保护的《馆藏凤鸣古琴保护修复简介》《海盐县博物馆藏元代传世古琴的研究与保护》,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古琴的修复与保护分享了各自的经验,有助于后继者吸取经验,在古琴保护和修复领域进一步取得新的进展。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撰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本书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项目之一。分上、下两编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器乐的主要品种与艺术特征。上编“独奏音乐”在吹奏乐、擦弦乐、弹弦乐的范畴内,选择了传统底蕴深厚的音乐品种或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较大的音乐品种加以论述;下编“合奏音乐”则是在弦索乐、丝竹乐、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的类属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乐种加以论述。 本书曲目丰富、引典详实,可使读者充分了解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概貌,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乐种和作品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能从理论上进行一般的总结和概括,掌握其主要艺术风格特点。 本书主要适用于音乐学专业本科生及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生。
《中国钢琴作品精选:百鸟朝凤》是一本既比较全面又能体现出较高专业水准的中国钢琴曲集,相信这本曲集的出版,将丰富我国音乐舞台的钢琴曲目,并为教师、学生和演奏家们提供研究和了解新作品的机会。更期望这本曲集的出版能唤起作曲家们更大的热情,创作出更我、更好的作品来。
《苏州弹词音乐》上编中,陶谋炯先生以专业眼光,介绍了苏州弹词音乐的起源、形成、特点、结构、调式,论述了弹词书调与流派唱腔的关系,以及吐字、发音、声腔、唱法、伴奏、转调、男女声同调、代表性流派分析、各声腔之间的借鉴吸收与裂变派生关系,分析了苏州弹词音乐的传承保护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在论述中,他配以大量弹词曲谱和经典案例,由内而外、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多层次、多侧面的理论剖析和独到阐述;而且,通篇强调了苏州弹词音乐与苏州地方语言的相互依存和融合,诠释了中国说唱音乐艺术研究的科学视角和理论真谛,更显难能可贵。
《民国音乐史年谱》中,记述了1912年~1949年这段时间内和音乐有关的各类大事,无论是作家、表演家和各种音乐活动的有关历史背景事实,都可以得到可靠的线索。通读全篇,可以了解民国时期音乐发展的脉络。 在编写体例上考虑了以下几个特点:一、本书是断代史年谱,时限为公元1912年元月至1949年9月(民国元年至民国三十八年九月),在此时段的音乐活动中发生的各种大事尽量搜罗,收录其中。二、既然是民国时期音乐史,即以民国年号顺序排列,又标明公元年份,再注中国传统阴历。三、所立条目不论巨细,均以说明民国音乐发展线索为选择标准,更以有助于了解该时期的活动脉络为依据。所记史事,一般只作客观记录,不加评论。四、本书所列大事,涉及音乐创作、音乐表演、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家生卒、音乐社团活动、音乐报刊、音乐书谱出版等。五
本书从着手编写至出版,历时一年零三个月,期间,经历了无数的不眠之夜,反复推敲修改,还有在录音棚里度过的辛劳都是难忘的。但是随着它的顺利出版,一切的辛苦也化为了甘甜。 首先,在歌曲版本选择上,我们多数采用曲作者和词作者的原版正谱。对于有些创作歌曲,由于无法联系上词曲作者,在旋律或歌词方面若有出入的,则尽量根据音频或视频进行仔细推敲和认真核对,做到去伪存真。 其次,在歌曲的调性上,我们做了一些选择。有些歌曲是适用于不同声部、不同嗓音特点的演唱者,如男高音、男中音、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等,但由于篇幅和版面所限,更是为了避免重复,我们没有将某些作品可用的几个调都编人。教学和演唱中,应根据个人情况灵活选择,必要时也可对歌曲进行适当的移调。 在编著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同事、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