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从曲中来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地位崇高。此书是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深入古琴世界的经历和体会,20世纪60年代,作者游学北大,师从王迪研习古琴,并得到管平湖、查阜西等著名古琴演奏家的指导。书中不仅有对古琴本身的描写,更有关于古琴之于古代文人生活的意义的描述,关于古琴与音乐、诗歌以及人的命运的相互关联的解析。甫一出版,即获得当年瑞典*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传统中国文化和文人精神世界的大门。
本书选取 第三十一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 的8首优秀新作品。入选作品主创人员分别来自北京、广东和上海,以中青年作曲家居多。其中不乏有房晓敏、徐景新、周成龙、沈叶、刘长远的新作。这8首新作品由2首艺术歌曲及6部民族管弦乐曲组成,这些作品题材十分丰富,涉及有新疆大漠、云南阿佤山、茶马古道、北京西山 八大处 之一的宝珠洞等众多自然和人文遗产,分别运用了彝族、纳西族、哈萨克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作品。
《当代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研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管弦乐的发展和历史作用,研究了全国各地重点民族管弦乐团的成长经历及对民族管弦乐的贡献。对杰出人物的艺术观点、创作特点、代表作品、乐器改革、理论研究及其在当代民族管弦乐发展史中所做出的贡献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剖析,全面、系统地对民族管弦乐的发展状况在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陕北民歌研究已经有超过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吧,许多老唱家作古了,许多曲调被人们记住了,许多话题也说滥了,不是说这些研究和思考不重要,而是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在陕北民间文化的研究上开拓新思路、新话题、新领域?中国人知道了信天游,为什么不让世界更多的人喜欢它呢?我想,我的这位乡党王宏印现在做的,应该说就是一个开始吧!虽然几十年前,我们就听说有过英文的《东方红》,有过日语的《蓝花花》,今天还有人用意大利语美声唱《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却很少有人下这样的苦,去把这么多优秀的陕北民歌翻译成外文。我们都知道中国有个把苏俄歌曲翻译到中国来的著名翻译家沪上薛范先生,他的优秀译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闻名中国,其译作对传播俄苏音乐文化和音乐精神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过,薛范先生是自外向内做文化传
《中国之声(届)·作曲比赛获奖作品集:民族器乐独奏卷》大部分的参赛作品,都充分展现出鲜明的中国元素。原生态的民间曲调、戏曲乃至诗词吟诵风格作为作品的基本素材;民俗风物、墨影丹青成为作品选题立意的独特视角;民族乐器中特有的演奏手法及音响、音色在西洋乐器中的植入与嫁接,这些若明若暗、或隐或现的中国元素,直接反映了青年作曲家对民族传统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文化记忆的回归。
《中国民族乐队合奏曲选集》选入了海内外知名作曲家的优秀民族乐队作品,这些乐曲都是近几年专业民乐团和业余民乐演出实践中,比较受欢迎的曲目。虽然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更广泛地征集到更多的优秀作品,但曲集中的乐曲,也基本能体现近些年来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成就。这样集中地、系列地、多作家地出版民乐合奏曲,若干年来尚属首次。我们尝试着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使这套曲集能对民族合奏曲,若干年来尚属首次。以及民族乐队作品的创作、研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这套曲集的出版,得到了大陆、港、台以及海外的不少作曲家的热情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以五线谱出版的这套曲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技法各异、有易有难,既有适合专业民乐团体演出的曲目,也有供小、中、大学的业余民乐团训练、演出的乐曲。《中国民族乐队合
刘天华是五四时代我国*秀的器乐作曲家,同时也是卓越的二胡、琵琶演奏家和音乐教师。 刘天华受到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立志改进和发展民族音乐,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的研究创作和教学,并且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发展我国民族器乐提供了典范的经验,他对于发展民族音乐,具有独到的见解,既反对全盘西化论,同时也反对排斥西方文化的国粹主义,他是真正掌握了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而又善于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现代作曲家,他是一个勇敢的革新家,因而他的作品拥有广泛的听众。本书是他的作品全集。
本教材精选和改编二百余首汉族与瑶族极具代表性的单声部及多声部民歌,突破性地在民歌地图的板块上以调性发展为脉络进行编撰,强化民歌文化在各章节中的渗透,注重每一首作品在演唱技巧、演唱风格、演唱形式上的本土回归,使每一首视唱作品跃然为活生生的情景演唱。这是一次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前所未有的尝试,为我国视唱练耳教学去长久以来的西方音乐主体思维,促进中国视唱练耳教学的本土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为音乐构成、音乐欣赏、声乐演唱等相关课程提供独特的教学资源。
乐籍制度是肇始于北魏、不至清雍正元年解体的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制度,没入乐籍者则为“乐户”。他们在宫廷、官府、军旅、庙宇中执事应差,为之提供多种与“乐”相关的服务。中国音乐文化的主脉实际上是由以“贱民”为主体的专业乐人创造和传承的,延续了一千双数百年的乐乐籍制度成就了中国音乐的体系化。 本书从对历史上乐籍为集中区域之一山西省所存乐后人的实地考察入手,以乐籍制度、乐人为主脉对中国音乐文化传统进行梳理,从文献学、社会学、民俗学、音乐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层面对这一群体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自下而上方式、社会地位、信仰崇拜、组织形式、进行全方位的研讨,力图做出新的解释。
阿依特斯是哈萨克族曲艺音乐的典型代表,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竞技式对唱艺术形式。以对歌的方式比试即兴编写、填词的能力,以演唱为主。阿依特斯是对唱双方综合技能的展现,集即兴作词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为—身。在群众中流传的阿依特斯对唱诗句优美、旋律动听,深受哈萨克人欢迎。 2006年,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榜上有名。阿依特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征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着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绚丽光华。
《天籁:湖北出土的早期乐器》由湖北省博物馆编
火不思为蒙古族*代表性的弹拨乐器之一,在众多弹拨乐器中独具特色。音乐学院开设火不思课程对于挖掘、继承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特色乐器和民间音乐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火不思教材却极度缺乏,为挖掘、拯救和规范教学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和与专家同行的交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通过教学实践,经作者进一步挖掘整理火不思作品,深化创作火不思作品的演奏技术技艺,突显蒙古族民族音乐浓郁的风格特点,本书受到了音乐教学同行的肯定,可以充实作品内容和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满足社会各界音乐爱好者的需求,同时确立火不思在音乐舞台上独立演奏的地位。
本出版物包括一本约30万字的图书和55张CD。图书部分包含各民族音乐文化的介绍和特点描述、歌曲大意或歌词以及现场拍摄的照片等丰富内容,图文并茂,深入浅出。CD部分采集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近600首原生态民歌的音频,是非常珍贵的研究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之一手文献资料,高品质的录音效果符合现代人的听觉要求,利于传播和推广,同时利用网络的广泛性和便捷性,尝试在线听的出版新形态,让更多人聆听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之天籁。
这部合奏课教材——民族交响乐作品集出版了。 在编选开始,我们深感到这不仅是一部课程教材的编选,而且,它具有体现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经验总结的意义。 从1960年中央民族学院艺术系初建起始,便建立了管弦乐队合奏课。初乐队编制人员不齐,连老师也参加进来。但即便如此,由于编制残缺,水平参差,教材、曲目的选择更为困难。解决的办法唯有自己动手:这得到了我系作曲老师特别是合奏课指挥又同是配器课教师金正平教授的热情扶持,除了根据乐队的个体条件,将一些比较适合的西欧传统经典作品加以改编外;同时,还以少数民族音乐题材进行创作或改编;另外,由于当时艺术系包含了音乐、舞蹈及美术三个专业,所以在重大节日或文艺会演之类活动时,乐队经常有计划地参加与舞蹈、声乐合作的节目。例如排演大型民族舞剧《凉山巨变
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集》为两汉魏晋南北朝民歌的初步整理。在时间上,其上限应该是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其下限,从北朝来说为公元581年北周灭亡,从南朝来说为公元589年隋灭陈。本次整理基本收纳了这一段近八百年历史中产生的民歌。大体根据朝代分为两汉、三国、两晋、宋、齐、梁、陈、十六国、北朝九个部分。
卡姆是维吾尔族古老的音乐之一,主要包括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而刀郎木卡姆被认为是维吾尔木卡姆中有生命力的一种,在新疆喀什麦盖提县、巴楚县和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广为流传,其曲调高亢,体现了当地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以及顽强不屈、坚韧不拔的精神。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晶,刀郎木卡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人文价值。 这部科学著作内容包括了学术论文、曲谱及多幅彩色照片、CD光碟等。与以前的研究成果相比,该作品次配印了很多表现生态、社会生活及音乐表演的图片,次以多声部总谱式五线谱为《刀郎木卡姆》记谱,次用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了测音,次在曲谱下用国际音标填配了原文唱词等。
《中国民族音乐》是一部适应21世纪高等院校音乐专业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需求的新型教科书,形式和内容具有系统性、前沿性和“读、视、听、唱”多重教学功能。全书除准确、精炼的文字表述和及时纳人普遍认同的*研究成果之外,还弥补了以往同类型图书乐谱、图片、音响和视频材料提供不足的缺憾。书中论述的各种民族音乐类型和主要音乐品种,绝大多数都同步配置了相关乐谱、图片、音频,有的还配置了视频。全书共附有的180首乐谱、130余幅图片、150余首曲目音响资料(CD)23个视频资料(VCD或DVD),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爱好者、自学者和教师备课及课堂教学的视听、赏析和模唱,提供了学习和认知的多种视角和多样手段。其内容更具针对性,形式更具生动性。做为课堂教材,其操作也更加方便和更具实效。 《中国民族音乐》既可作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