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与美》为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围绕茶与美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的散文集,初版于1941年,为柳宗悦的代表性著作。全书共收录了包括《器物的后半生》《 茶 之病》《利休与我》《陶瓷器之美》在内的16篇文章,从各个角度阐述了柳宗悦关于何为 美 的思考。茶道对于日本的美术、工艺、文化及精神内核具有深远的影响,至20世纪上半叶,茶道在日本社会极度盛行,但已内核空洞、因袭陈旧。作为民艺运动的领军人物,柳宗悦在本书中痛斥固有的茶道对于美的束缚,论及茶的精神与美的本质,强调需以新的观点将茶道引回发展的正途。 《民与美》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为《茶与美》的姐妹篇。本书收录了包括《杂器之美》《工艺与美术》《民艺的意义》《作物的目标》在内的二十余篇散文。这些文章聚焦于工艺美术,或多或少都触及了 民 与 美 两
曼生壶是清中期溧阳县令陈鸿寿(字曼生)和艺人杨彭年合制的紫砂壶,因文心匠意与金石趣味巧妙结合而成为经典之作,对清中晚期以来的紫砂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本研究从金石学与紫砂艺术的关联入手,通过宏观论述与微观分析,讨论曼生壶的创生和传播语境,并对造型与工艺,铭文与装饰等本体进行全面分析。既注意造型与装饰等设计层面的视觉元素,又考察工艺特性,生产及合作范式等文心与匠意交融整合的内在联系。运用器物形态学与人体工学结合的方法分析形态、功能,并结合文献与实物,探寻曼生壶与金石学深度融合的全过程,剖析其审美、取法、设计、传播和金石学的关系。
景泰蓝正名 铜胎掐丝珐琅 ,俗名 珐蓝 ,又称 嵌珐琅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过千年的传承依旧保留完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正因其具有的历史意义及工艺特征,景泰蓝于2006年被国家列为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泰蓝在发展过程中,其外延及内涵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景泰蓝市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契机和挑战。 本书由基础知识、案例步骤、作品赏析、创新设计等内容组成,以实际作品为案例,从材料、工艺、创新设计到每个工序的操作步骤都进行了系统的讲解,突出了景泰蓝应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点。本书也侧重景泰蓝工艺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读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其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同时在弘扬中国传统工艺景泰蓝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景泰蓝工艺入门教材。 本书配有
《里帕图像手册》是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一部图像志手册,首版于1593年。它不仅是当时艺术家、诗人以及艺术爱好者的常备参考书,也是后世艺术史研究者描述与阐释艺术作品的重要文献资料。将抽象概念拟人化源于西方的象征传统,始自古典时代,经由中世纪作家和文艺复兴学者的诠释、综合,焕发出绚丽的光芒。本书以手册的形式总结归纳了这些拟人化形象,涉及的知识涵盖哲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数学等各个方面。它的出版标志着西方人文主义寓意图像志体系的建立。 文艺复兴时期群星璀璨,本书作者切萨雷·里帕(1555—1622)起初却并不瞩目,甚至其生卒年直到20世纪才被学界确定。作为一名红衣主教家中的侍者,里帕得以接触丰富的古典文献资料,他在仔细甄选后完成了这部图像手册,并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丰富想象。里帕的勤奋、眼
《花 界》是一本循着花期探访寺院的随笔集。全书记录了植物的遇见,山河的丈量 植物的生长衰落,山河的沧海变迁,映照着人生道途中那些微小的烦恼和欢喜,那些宏大的汇聚与告别。在这样的道途中,我们和那些隐藏在历史里,隐藏在山林中的人们相遇,我们或提问,或唱酬,时而沉默无语,时而心心相印。
刘嵘、刘永红著的《景德镇陶瓷史(2唐五代宋元卷)(精)》为《景德镇陶瓷史》的第二卷,从一个 为全面、综合的视角,阐述了从原始社会至元代各个时期景德镇陶瓷的发展状况,着重介绍唐代到元代这一阶段景德镇陶瓷的原料、工艺、装烧、材质、器型、釉色、装饰与纹样、鉴定要点、科技测试等,力求从陶瓷历史文化、陶瓷生产工艺、陶瓷艺术鉴赏的角度全面总结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历史。该书不仅解读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工艺史和陶瓷经济发展史,也全面阐述了景德镇陶瓷生产所演绎的文化、民俗史, 是对景德镇陶瓷生产工艺、文化艺术作了一个历史性的描述和理论总结,是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的深入和提升。全书选取了大量出土的实物图片及藏品照片,考据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将丰富深刻的文字表述、珍贵的图片资料、史实叙述结合在一起,力求反
本书是一本关于陶瓷艺术专业知识和理论的书籍,介绍了陶器与瓷器发明创造的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的属性与特征。本书就陶瓷作品存在的基本形式,通过设计创意,融会功能效用和形式美感,运用材料和技术完成作品的规律和方法,并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专业的阐释。 陶瓷艺术创造具有独特的形式语言和自身的艺术规律,作者选取传统、民间和现代 作品进行分析,揭示陶瓷工艺思维的独特范式。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通过对陶器与瓷器设计和工艺实践的总结,在专业方面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西方的文字设计仍然由西式活版印刷发明初一百年中设计的字体主导。这些字形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工艺流程?《字腔字冲:16世纪铸字到现代字体设计》聚焦于16世纪法国和佛兰芒的字冲雕刻师的工作。作者弗雷德?斯迈尔斯是字体设计领域的专家,他基于在铸字方面的经验和对现存资料的认真研究,揭开了这个尘封已久的话题。斯迈尔斯通过概述字母和字体设计的基本问题引入论述,并在后几章观照了当前的技术和社会发展。《字腔字冲:16世纪铸字到现代字体设计》可以被用作任何媒介中字体和字库建构的指南。
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标,立足于历史与现实,通过综合比较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历史、思想、政策、措施与学校教育传承等方面的经验异同,得出中日两国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的不同特征,以探求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同时,在不断地对比和反思中,充分并准确认识我国现阶段手工艺文化保护及传承上的不足,突显问题的本质特征,力求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把脉诊断,旨在为新时代中国手工艺保护及传承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进而修正手工艺文化保护政策与手工艺文化传承实践,并构建新的思想体系,形成新的实践准则,使我国手工艺文化保护与传承在 上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特色。
本书是《制瓷笔记》的延续,分“ 录”“烧红”“与古为邻”“群贤毕至”四个部分。作者以烧制手工瓷器的过程为线索,从瓷器的制作工艺、烧制过程、历史文化、审美趣味等多个维度解读制瓷背后的趣闻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