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名窑瓷器珍品,从瓷器初创的古拙粗犷,到南青北白的格局已成;从引.领彩瓷的唐三彩,到绚丽多姿的青花瓷;从宋瓷尚雅、各竞芳华,到元明清颜色釉、彩绘瓷的争相斗妍;从民国仿古瓷器,到当代瓷器的传承创新,图文并茂,带你看懂瓷器,感受东方瓷器文化神韵!
向日葵印花、八芒星图形、渐变色的猫咪 你可以在刻板上雕刻出任何你喜欢的图案,并将其转印到纸张或其他表面上,制作出专属于你的版画作品。 作者埃米莉将带你熟悉版画入门的准备工作,掌握制作简单图案的基础技法,再逐步进阶到用水彩颜料、织布等综合材料进行创意制作。你可以在本书的指导下创作出口袋杂志、布面墙上挂饰等兼具实用性与仪式感的小物件,更可以融会贯通地综合使用书中的多种技巧,或者用其他的材料尽情地进行艺术创作。 书中通俗易懂的文字讲解和清晰展示创作过程的插图相得益彰,零基础的新手和略有经验的爱好者均能从中有所裨益。
无论是希望完全用自己收集到的材料来制作釉料,还是只把它们作为现有基础配方的补充,作者在《天然釉 釉料的配置与制作方法》中都会提供合适的建议,包括如何寻找和准备天然材料(例如风化的岩石和海藻),还会对混合釉料、测试样品、后的施釉和作品烧制进行详细指导。使用天然釉料的当代陶艺家们也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创作技巧及产生的有趣的釉料效果。
陶瓷添加物可以让陶艺作品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外观和肌理。陶艺家凯瑟琳 斯坦登(Kathleen Standen)向读者展示了大量可实现的效果,以及业界知名陶艺家们借助陶瓷添加物创作的令人称奇的陶艺作品。 本书开篇介绍如何收集当地黏土和如何制备个性化坯料,之后转入正题,即当今陶艺界以材料著称的数位艺术家们常用的陶瓷添加物,包括硬质材料,如石头、玻璃和铁锈;可燃性材料,如纺织品、金属丝和金属网。除此以外,还介绍了以不同形式呈现的多种颜色效果。书中收录了当今世界*陶艺家极具创意的代表性作品图例,并配以详细的创作步骤图片和文字讲解。 《陶瓷添加物 个性化陶艺坯料的制备及创作》从启发灵感的角度,讲解了添加物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对于任何一位想要拓展创作实践的制陶者而言,本书都堪称工具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的丝制工艺品,有 寸锦寸金 之称。云锦色泽光丽灿烂,美如天上云霞,故得此名。传统的云锦工艺主要包括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以及织造四道流程。然而,云锦具体到底是什么?云锦里藏了哪些智慧?本书就将为读者讲述抽丝剥茧般的讲述云锦的秘密。 本书从蚕的起源讲起,直到云锦独特美观的纹样设计、鲜为人知但必不可少的意匠设计、凝结古人智慧的挑花结本工艺、巧夺天工的各类织机,直到云锦所制作的大量精美服饰篇以及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的云锦作品。 本书语言轻松通俗,兼用大量精美的实物图片,图文并茂,文艺清新。
《如何读中国瓷》介绍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陶瓷精品。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的艺术博物馆,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齐名的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陶瓷年代跨越五千年,在材质、器形、主题方面都有丰富的多样性。本书精选的藏品,兼顾了典型与稀见器物,使读者了解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近代中国陶瓷工匠所取得的惊人成就,构成了中国陶瓷史发展的基本序列。馆藏陶瓷既有中国宋瓷精品,也有元青花,明清各地名窑的代表作品。精致的罐、碗、瓶、盘,优雅的禅宗祖师达摩像,瑰丽的四季花卉瓶,《如何读中国瓷》介绍这一亚洲文化中杰出的艺术传统,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如何读中国瓷》对器物的阐释旨在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作品本身的意义及其创制文化背景的鉴赏。
该书主要以时间为轴梳理了青瓷的历史发展脉络,勾勒青瓷艺术的发展轨迹、艺术概貌、审美特性等,使读者领略到青瓷背后所承载的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全书主要涉及青瓷艺术六大方面的史实内容: 一、夏商周汉时期的青瓷艺术诞生与渊源历史梳理,阐述原始青瓷艺术由陶到瓷的转型脉络,通过对社会基础、原瓷特征、工艺材料、装饰样式等方面的分析,论述青瓷艺术的诞生与初期面貌。 二、通过两晋南北朝青瓷艺术风格的流变和个案艺术样式的梳理分析,展现田野成果,论述青瓷工艺的创新和融合佛教文化的多元艺术样式。 三、对隋唐时期青瓷主要窑口的梳理,分析茶酒等文化对青瓷艺术工艺形态和装饰技艺创新的作用。 四、宋元时期青瓷艺术多样化互融发展达到高峰,分析主要窑口、港口和个案的艺术样式和特色,梳理其创新风格。 五、分析明清时代
《景德镇陶录》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景德镇人蓝浦原著,后经其门生郑廷桂辑补的一本陶瓷器专书。原共分十卷,有陶冶图说、清御窑厂、陶务、景德镇历代窑考等内容。详细记述了景德镇陶、瓷制作的十七工与十八作,开列了各种釉色的配方,对瓷土、釉料、青料的出产做了较清晰的记录,此外还列举了景德镇自唐、宋到明、清各期相关的重要历史文献,是*部比较全面阐述景德镇陶瓷业的关键著作,也是研究中国瓷器史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 《景德镇陶录图说》在原《景德镇陶录》基础上加入两百余幅图片, 并对全书做了详细的校记和注释,提供了一个重新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的绝佳视野,同时也是追溯东方美学、东方设计源头的重要依凭。
《2024美术日记一一人美 大红袍 出版30周年特辑》按出版时间收录了1993至2023年来已出版的339位艺术家以及2023年即将出版的6位艺术家的 大红袍 画册的封面图,以及黄宾虹、薄心鑫、齐白石、傅抱石、徐悲鸿、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八位画家的作品图,累计366幅。所收录的这些艺术家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也展现了多个画派的艺术成果。 本书在装帧上延续《美术日记》的设计风格,为竖32开,裸脊装订,可完全打开平铺翻看,兼具笔记本的功能。通过这本日历,读者既可以全面了解人美 大红袍 的出版历程,也可以欣赏名家作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读《2024美术日记》,看到了 中正大雅、朴真至美 的 人美精神 《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初心;《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传承; 《2024美术日记》是一份致敬: 赛续30年的坚持: 树立一个引领行业标准的担当和魄力!
本书从艺术史的角度对史前至秦汉、隋唐、两宋这几个时期中国陶瓷的器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对其演变的动因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探究, 将中国陶瓷放置在与不同材质和文化相持相让的适应过程中加以动态的描述。书中以大量的案例,解释了陶瓷始而模仿金属器(包括商周青铜器、隋唐金银器)和外来文化,进而融合金属器的器形和纹饰(包括外来文化带来的艺术元素和工艺),终而在造型、纹饰、釉色各方面均创造出以宋代五大名瓷为代表的登峰造极的杰作的完整过程。本书不仅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陶瓷史,也为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力提供了独特的资源。
本书收入论文和调查报告共计21篇,多角度、深层次地回顾和探讨了20世纪中国乃至亚洲风俗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历程,研究其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精神内涵,以及它在推进民俗文化传承 与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关注风俗画与民俗文化、乡村振兴、 一带一路 之间的内在关联,以及风俗画的文化功能、文化生态意识及其对弘扬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
本书是一本银饰设计与制作工艺的专业书,由易到难地讲解了各种基础工艺、表面处理工艺与特殊工艺。每种工艺的讲解非常详细,分别介绍了工具与材料的准备、操作过程、提示与技巧,大大提高了可操作性。此外,还介绍了6位成功首饰艺术家的专业访谈,由其亲身传授创作心得和感悟。本书作者伊丽莎白.波恩既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首饰艺术家,也是伦敦首饰学院的专业讲师,从业将近20年,作者将大量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融入本书中。 本书案例丰富、图文并茂、步骤翔实,适合高等院校珠宝首饰专业师生、首饰设计师、工艺师、艺术品收藏者以及广大爱好者阅读与参考。
我国竹纸的发明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廉价的书写、印刷材料,对文化的传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就我国各地现存的手工竹纸制作技艺进行了记录分析;同时结合历史文献,就几种主要竹纸的传统制作工艺进行了还原和剖析;并运用科技手段,探讨了竹纸制造工艺的科学内涵及与纸张理化性能的关系。本书是首次将田野调查、文献整理与科学实验手段想结合,开展竹纸制作技艺系统研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