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世界建筑*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 * 10篇建筑文化随笔 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 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 好的建筑 以及 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 的深入思考。 * 6篇散文随笔 1篇对谈 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 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
几十年来,安藤忠雄从默默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上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科班出身建筑师,成为世界各大名校争相聘请、在世界各地留下一个个杰出作品的建筑大师。他这一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 安藤忠雄说: 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在本书中,安藤忠雄坦诚细述人生履历与建筑思考。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私人照片、建筑照片和手稿。
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蓝本,呈现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特征。明代园林 是融会两宋精细秀美的特点,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然而,如今我们所见的园林建筑,多是清代的遗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教授挖掘明代文人所写园记与明代史料,用图文诗意地“还原”出11座明代佳园,如“城市山林之巨丽”的弇山园、“中国罕见的几何形园林”的筼筜谷、“林环云拥的大山园”横山草堂、“田野耕读而洒脱自在”的澹圃……王教授运用独特的自然建筑学分析法,既有对单独景观的微观分析,又有宏观视角的解读;同时辅以200余幅精美手绘图,恢弘再现消逝于历史中的明代佳园。
“关于日本浮世绘师,我年轻时喜欢北斋,现在则是广重,其次是歌麿的人物。”——鲁迅跟着浮世绘大师畅游江户,寻访 东京的昔日名胜!歌川广重是江户时代与葛饰北斋齐名的浮世绘大师,名列“浮世绘三杰”。《名所江户百景》作为他晚年的 之作、日本浮世绘艺术的经典,描绘了江户119处地点的四时美景。这一系列画作发行于1856—1859年间,共 120幅,其中118幅出自歌川广重之手,1幅出自二代广重之手。本书完整收录《名所江户百景》版画,而且均为初次印刷的版本,保存状态良好,细腻呈现出不同季节、时令、时间下各处风物的特质。作者对每一幅作品都进行了细致的解读,从构图、色彩、工艺,到画面中描绘地点的古今面貌,乃至隐含的历史典故、风土民情等,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江户文化图景。同时,本书按图索骥,在 东京一一寻访画中美景,并在地图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 活着的 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 瓦幕 。
属于创新设计丛书。本书首先从城市综合性公园游憩空间分类与特征分析入手,探讨城市综合性公园场地空间、游憩路径与设施的活动兼容性,大型滨水空间的游憩利用,植物群落空间的游憩适宜性;其次,通过建立不同类型游憩空间的调查与评价体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诊断上海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质量等级,剖析存在的问题,为上海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微更新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结合作者实操项目提出典型游憩空间微更新模式与策略,对激活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活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并将对户外游憩空间的设计、建设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历时十余年,关注上海城市公园发展的动态,借鉴社会学调查方法,基于多源数据与多途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自下而上,面广量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领先性,有学术独立性强,
万国城Moma是当代置业以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行住宅开发的一次大规模尝试,整合运用了21世纪世界可持续发展建筑科技的*成果与晚期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理念,实现了高舒适度、微能耗与恒温恒湿的居住环境,也完美延续了北京的历史文明与建筑艺术。万国城 已经成为北京、中国居住建筑与人居环境的优秀范例,获得了政府、专家与各界的广泛赞同与支持。 本书可供房地产从业人员、市场策划开发,也可供建筑学、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建筑设备等专业的设计、科研、管理人员使用。
非正式学习空间愈发成为当代学校规划与设计的重要领域,成为师生素养发展的关键场所。本书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历史与现存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空间中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机制,富有深度地系统呈现了开展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策略,特别是首创提出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的PDCA模式。书中既有基于比较研究方法展开的全球多国案例研究,更有90余个由研究者设计的在中国学校中真实应用的实例。全书理实相合,图文并茂,是一本指导各类教育机构开展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十分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