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间充满个性的咖啡馆?美味的咖啡、人、咖啡师 这些都是决定咖啡馆好坏的关键因素,不过本书要从 空间 角度给出解答。 书中收录的39家咖啡馆均为令客人身心放松、印象深刻的成功之作,通过对店主和设计师的采访,辅以加藤匡毅个人的解读,为读者解开这些咖啡馆的 个性 之谜。 全书以环境、人与时间这3个重要的设计元素为框架,讲述了咖啡馆设计是如何受到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影响,又是如何影响周边环境的,以及活跃在咖啡馆里的人们与咖啡馆的关系,思考了如何将流逝的时间融入咖啡馆的设计。书中展示了许多加藤匡毅亲手绘制的空间速写,他还为咖啡馆拍摄了大量照片,让专业设计人士和非建筑从业者都能轻松阅读。
本书作者宫泽洋亲自拜访了隈研吾设计的50个主要建筑项目,并对建筑物的设计和实现技术方面都以插图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而专业的说明。两位建筑界的大咖幽默对谈,用建筑中的关键词对隈研吾的设计项目进行分类,将50件作品分为 惊人系 湿润系 轻柔系 沉寂系 4个类别,按照项目完成年份的先后顺序进行刊载。卷首、卷末还分别收录了对隈研吾本人的长篇采访。本书的主旨在于 以建筑家隈研吾的项目为切入点,向大众传达现代建筑的趣味性 。风趣幽默的解读,将细节放大,感受远距离看不到的美。既从整体了解建筑风貌,也能从细节品味大师的匠心,兼顾人文性与趣味性。
本书是《遗珠拾粹(一)》和《遗珠拾粹(二)》的延伸和后续著作。该书是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亲自组织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组成调研梯队,从2013年起至今对中国的古城(镇、村)进行全面踏勘后的学术成果。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生动地介绍了其中50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古城、古镇、古村,其中有些村镇行将消逝。书中大量的实景照片和部分测绘图,对于踏勘、辨别建筑年代类别等专业读者而言有很好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能够根据不同城、镇、村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调查策略,准确地提取地方典型传统元素。
石蛾的幼虫收集身边细小的材料,筑成身体般的巢,能不能模仿石蛾,用细小的点一般的材料做出身体般的建筑?日本传统木建筑在悠长岁月里打磨出了纤细、可移动的线,今天能不能重新找回来?一块简单的布,守护着贝都因人的帐篷生活,面所拥有的柔韧的力量可以怎样去运用?建筑家在自然、历史、科学中寻找点、线、面的新的存在方式,在与木、石、土等物质的反复对话中,抵达新的世界。在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项目中,隈研吾对中国的瓦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探索。瓦原本是 活着的 点,点制造的节奏会给屋顶赋予表情和尺度感。在小屋顶上,那些不规整的瓦片不会被整体埋没,可以很清晰地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点主张自己的存在。独立的点随机聚集在一起,得到了一片云霞般模糊不明确的 瓦幕 。
巴尔萨泽 科拉布是一位让建筑师的作品永传不朽的摄影家,受雇于许多优秀的建筑大师,如柯布西耶、沙里宁、冈纳 伯克茨、弗兰克 盖里、路易 康、西萨 佩里、贝聿铭等。他所捕捉到的影像和被摄主体同样尽现绰约风采,纯粹极简,曾于1964年获得美国建筑师协会(AIA)建筑摄影金奖。 在科拉布50年的职业生涯中,关于20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摄影作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还就城镇景观,玛雅神庙,托斯卡纳山城,罗马屋顶景观,以及密歇根州、印第安纳州、中国、也门的本土建筑,美国汽车文化和城市发展演变等更具有挑战性的主题,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作为*本记录科拉布不凡的建筑摄影生涯的作品,作者爬梳了科拉布在摄影上的曲折路径,生动地描绘了这个逃离匈牙利的年轻人,在巴黎著名的美术学院学习建筑,而后迁往美国作为沙里
从城市语境、艺术承载、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四个层面,本书详尽讨论了当代美术馆设计相关的方方面面,以期将 世界的 和 中国的 美术馆建设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前有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原副馆长谢小凡作序,后有附录和索引。 2011年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范迪安主持筹建新馆,新馆国际竞赛的招标文件 中国美术馆新馆设计任务书,广泛征求了世界著名建筑师的意见并屡获好评。本书是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的结果。全书结构清晰,条目详实,中英对照,图文并茂,设计考究,制作精良。为更好地体现视觉效果,本书采用5色印刷。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策划、建造和运营使用美术馆的人来说,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基础读物,也可称得上是一本的参考书。 兼具思想性、资料性和工具性,本书要言不烦,独创了一种针对 文化建筑 设计的简明指南体例。在背景部
有时候我们只问一个问题:当我们设计建筑时,我们可以将多少绿色区域,多少棵大树,还给我们的地球? 武重义 《无限接近自然》是自然建筑巨匠,世界上Z会使用竹子的建筑师,国ji建筑奖、亚洲建筑师协会jin奖、FuturArc绿色领袖大奖等超过15项得主武重义的全球首本建筑设计作品集。从文字、访谈与案例三个维度,完整呈现其在竹造建筑、绿色建筑、低成本住宅(low-cost house)三个领域的经典实践。 武重义认为建筑应该成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而非障碍,用大量 侵入 建筑空间的植物、向自然敞开的开放空间、可持续和当地材料,构建 无限接近自然 的绿色建筑。通过改造材料结构与工艺,他将竹子变成 21世纪的钢材 ,呈现令人惊叹的竹造建筑。除了商业项目,他对改善低收入者的居住环境有持续的关注,不断研发成本低廉、容易安装、在设计上获得
本书作者通过总结多年来建筑摄影的成功经验,将摄影理论化繁为简、将摄影实践分类提炼,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专题讲述的方法,结合丰富的、有对比的摄影作品,从建筑摄影的视觉传达作用、建筑摄影器材、构图的造型艺术、光的造型艺术、建筑夜景拍摄、室内建筑拍摄等六大方面32个小专题,对建筑摄影予以了充分讲解。 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建筑及设计类专业人士、商业摄影人员参考借鉴,也可作为建筑类、艺术设计类专业院校师生作为教材、教辅使用。
秦汉时代伴随着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国力增强,都城、宫苑、陵园等各类建筑群的规模急剧扩大,建筑艺术也日趋成熟。在建筑、雕塑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前朝的建筑成果大都毁于战火,故而这一时期重建的项目非常多。本书就该时期的建筑特点和雕塑风格进行了全面叙述。
在绵延数个世纪的时光中,西方艺术家留下了大量关于建筑的绘画作品,在西方艺术中,建筑绘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持久的人类理性精神,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问,这是西方建筑绘画的一个美学基础。本书从西方绘画史中选取了54幅知名的建筑绘画作品,分析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风格、绘画语言和创作手法,希望能给建筑专业的学生与设计师一些灵感和启发,艺术学专业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通过本书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建筑,从而更深入地了解绘画作品所承载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义。
明代建筑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呈现明显的定型化。明代建筑与雕塑广泛吸收古代建筑和雕塑的优秀经验,在皇城与宫殿建筑、坛庙建筑、陵墓建筑、园林建筑以及宗教造像、装饰雕刻等方面,取得辉煌的业绩,放射出绚丽的晚霞。 自明中期起形成造园高潮,集中精华是明代建筑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明代出现的无梁殿和金殿,成为建筑艺术的珍品。明代雕塑艺术出现明显的程式化倾向。明代有大量建筑雕塑的专著面世,是集大成者的代表。
元代建筑与雕塑,从宏观方面来看,上承宋、辽、金,下启明、清,又有自己的时代民族特色。城市建筑突出者为元大都、元上都和北方一些具有军事城堡性质的城郭。上都、大都各种宫殿坛庙的石雕、木雕、琉璃制品,全国各地的寺庙塑像、石窟造像等,展示了元代雕塑艺术的概貌。其中突出者为佛教道教雕塑造像、陵墓雕刻及装饰工艺品等。本书以元大都、上都等为例重点介绍了元代建筑,并就蒙古包、伊斯兰建筑的传入叙述了元代独有建筑特色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元代建筑雕塑杂糅百家的特点。
宋、辽、金、西夏时代,承唐之旧,文化昌明繁盛。中国南北建筑风格逐渐产生差异,但都趋向华美繁复、细腻精致,发展出多种装饰手法。宗教建筑佛道并重,各放其彩。继隋唐时期雕塑艺术空前繁荣之后,该时期艺术风格向世俗化、多样化发展。本书就该时期的城市、宫殿、园林、宗教建筑、陵寝和雕塑分门别类详加论述。
属于创新设计丛书。本书首先从城市综合性公园游憩空间分类与特征分析入手,探讨城市综合性公园场地空间、游憩路径与设施的活动兼容性,大型滨水空间的游憩利用,植物群落空间的游憩适宜性;其次,通过建立不同类型游憩空间的调查与评价体系,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诊断上海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质量等级,剖析存在的问题,为上海城市公园游憩空间的微更新提供科学依据;第三,结合作者实操项目提出典型游憩空间微更新模式与策略,对激活城市公园游憩空间活力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并将对户外游憩空间的设计、建设与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本研究历时十余年,关注上海城市公园发展的动态,借鉴社会学调查方法,基于多源数据与多途径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自下而上,面广量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领先性,有学术独立性强,
本书在 西风东渐 背景下通过室内设计本体研究,解读近代上海室内设计所呈现的空间特征与风格流变,总结论述近代上海室内设计多样性、创新性、敏锐性、复杂性的时代特征,以及对我国现代室内设计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故宫前副院长、古建筑学家晋宏逵,把故宫的历史沿革、建筑审美、文化内涵有机融合在一起,详细讲解从元明建都到清朝改建,直至当下的修缮保养,跨越六百年,看尽故宫前世今生。 全书从故宫的营建历史、建筑格局、建筑艺术、修缮传承四个方面,全方位介绍故宫史诗级别的建筑历史。 故宫的营建历史——从元明两朝建城开始一直写到宫殿落成,涉及都城建设、城市规划结构、能工巧匠、宫殿布局规制、宗庙建筑等; 故宫的建筑格局——详尽梳理故宫历代格局演进,从京城的城池、坛庙、街市、水系、衙署到宫城的五门三朝与前朝后寝,三殿二宫与东西六宫……细数从明代初创到清后期改造的种种变化; 故宫的建筑艺术——既介绍古建筑的基本知识,方便读者理解复杂的故宫建筑,又对故宫内部的彩画、石雕、琉璃构建等进行细致讲解与赏鉴; 故宫的修
非正式学习空间愈发成为当代学校规划与设计的重要领域,成为师生素养发展的关键场所。本书对非正式学习空间的发展历史与现存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阐述了空间中非正式学习的发生机制,富有深度地系统呈现了开展非正式学习空间建设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与设计策略,特别是首创提出了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的PDCA模式。书中既有基于比较研究方法展开的全球多国案例研究,更有90余个由研究者设计的在中国学校中真实应用的实例。全书理实相合,图文并茂,是一本指导各类教育机构开展非正式学习空间设计,十分富有价值的理论成果与实践指南。
“现代建筑的历史是一段关于改革、‘先锋派’潮流的历史,而非一段试图中立地、不带意识形态色彩地去解决整个建筑生产问题的历史。” 建筑评论家、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荣休教授艾伦·科洪,围绕文化与工业、审美与实用等核心主题,透过评述20世纪上半叶欧美各国现代建筑运动及其得失,简明且精准地呈现出现代建筑的发展全貌。 科洪教授从建筑与现代性外部条件冲突的重要时刻切入,不拘于分析具体的建筑作品,着意厘清功能主义、有机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关键思想在各国的演变,揭示贯穿现代建筑运动的主要矛盾,同时将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路易斯·康等人的实践,置于各自社会与文化思想背景中做出新的诠释。
继畅销书《艺术的源代码》《现代艺术的源代码》之后,苏西 霍奇再出力作 《建筑的源代码》,与读者一同 解构 建筑的历史。 从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大金字塔,到21世纪扎哈 哈迪德的建筑作品。本书通过40种建筑风格、50座经典建筑、26种建筑元素、24种建筑材料,四大章节来梳理从古至今的建筑发展脉络。专为碎片化读图时代设计的60秒钟 干货 阅读量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吸收丰富的建筑信息。实用的检索功能,交叉引用不同细分领域的知识,实现融会贯通。建造日期、主要建筑师及其他代表作,以及重点提示等内容,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方向。本书更贴心增加解析建筑专业术语的附录,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 精致小巧的软精装设计,凝练的内容架构,《建筑的源代码》是一本可以让读者随时随地、反复阅读的建筑 译码簿 。
清代建筑艺术,沿着中国古代艺术传统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在康、乾时期曾闪耀璀璨光彩,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后一个高峰。清代的园林建筑获得空前的繁荣与发展,建造了大量园林,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建筑之精美,是历史上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清代的雕塑主要有陵墓石雕、寺庙神像雕塑,以及宫殿、王府、寺庙、衙署、豪邸门前的雕刻装饰。
本书是一本写给大众读者的外国建筑艺术通识读物。本书分别对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东欧、美国、南美、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等15个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加以阐述,基本涵盖了外国建筑的风格及代表建筑。书中还配有大量彩色经典建筑图片,让读者系统了解世界建筑,大气磅礴、恢宏壮阔,堪称一部外国建筑简明发展史。全书共分十五章,以时间为经、地域作纬,为读者展现了外国建筑发展的辉煌历程。书中既有典型建筑介绍,又有建筑背景的人文解读,从建筑发展进程、建筑作品展示、经典建筑作品赏析等层面出发,为大众读者构建了一个简明、生动的外国建筑史知识体系。